APP下载

浅谈《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课程教学

2012-08-15庞明辉

当代经济 2012年16期
关键词:归类进出口编码

○庞明辉

(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报关员是维系海关管理和国际贸易的纽带,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海关的通关效率和监管水平,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的物流周期和贸易成本。近年来,与贸易全球化潮流相适应,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以向经济社会提供专业化智能服务为特征的报关员职业,自然成为社会择业的热点,报关员资格考试也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规模不断扩大。

报关员考试属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范畴,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考察应试者的守法诚信程度,测评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赋予考试合格者以从事报关工作的特定资格。快速、准确地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归类是报关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有相当的难度。

“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又称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是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目录。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协调,适用于与国际贸易有关各个方面的需要,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通用“商品语言”。

一、《商品名称与编码》课程的特点

通过多年对商品名称与编码的课堂教学及报关员培训,笔者归纳总结出《商品名称与编码》这门课程的几个特点。

1、专业性强,不易掌握

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是指在《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公约》(简称《协调制度公约》)商品分类目录体系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按照《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的要求,确定进出口商品编码的活动。

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是海关监管、海关征税及海关统计的基础,归类的正确与否与报关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因此,它是报关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协调制度公约》是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最早项目之一,是世贸组织的前身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公约,其成员国海关所采用的商品归类方法,都必须严格遵守《协调制度》中所列原则,使用商品归类的“标准语言”,因此,商品归类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活动,也是任何报关人在报关实践中不能任意发挥的活动。由于我国1992年才开始等效采用协调制度,到2007年正式采用协调制度,所以一般人不太了解,也比较陌生,学习起来专业性强,不易掌握,商品归类也因此被称为报关员考试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2、体系严密,逻辑性强

协调制度的特点是完整、系统、通用和准确,它包含了迄今世界上国际贸易的所有商品,其分类原则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理和规则,它将商品按自然属性、生成部门和不同用途来分类排列,同时还兼顾到商业习惯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协调制度有它自身的严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性,而不是像很多人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好像是查找百科全书,协调制度中所有所列的商品名称品目都有唯一的编码,绝对不会交叉或重复。

3、内容繁杂,涉及面广

由于商品的种类繁多,变化无穷,为了确保每一种商品都能准确无误地归入某一固定编码,要求查找者除了熟悉协调制度的结构,掌握其排列规律之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文理知识兼备,见识广博。除了掌握本课程的特点,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了解课堂教学所针对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及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着力点的,相应专业的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设置,而是按社会职业分工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高职教育课程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为了贯彻执行高职教育的“双证”方针,我们把《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这门课的教材及教学要求设置成与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的教材与大纲要求一致。

二、教好《进出口商品名称及编码》的体会

通过几年教学过程中的积累、改进和完善,结合本课程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特点,得到了一些关于如何教好进出口商品名称及编码这门课的体会。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师既要清楚教学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学的要求,也要清楚当前学生的基础、心态和期望。既不能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降低教学要求,也不能不切实际、要求过高、对牛弹琴。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高职的学生,而编码这门课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所以经验是: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繁杂的内容条理化,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这样的讲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学好每一节课的内容。

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是文科生,即使是理科生,很多理科的知识也掌握得不好,如:有机化学、机械电器等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有机化学、机械电器等商品有所了解,能对这些商品进行正确的归类,要专门安排了几次课时补习有机化学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比较深奥的原理,要求学生会用就行,就像一般人会用电脑,不一定要学会专业编程一样。

2、熟悉结构、找出规律、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

协调制度有其严格而复杂的体系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它的结构体系,找出其中的规律,如:类序或同类里的章序是:动物产品→植物产品→矿物产品;同一章内:一般原材料在前,半成品居中,制成品居后;整机与零件相比,整机在前,零件在后等等。当然,只了解协调制度的结构,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还不够,要做到准确归类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商品知识。如:报关员考试中曾经出现过的“福尔马林”、“有机玻璃”、“涤纶”、“猴枣”等商品,在商品编码书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名称,但如果知道它们的另外名称,比如:福尔马林即是甲醛的水溶液;有机玻璃即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即是聚酯纤维;猴枣即是猕猴内脏的结石(黄药的一种),问题就迎刃而解,其商品编码就能很快确定。

3、把握重点,讲清关键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把重点讲透,难点讲通,关键讲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需要用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某一个抽象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学到协调制度的总体结构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每一部分的作用和使用顺序,可以用武器来做比方,把其中的各部分与大家熟悉的武器对应起来,如:商品编码表——枪,注释——炮,归类总规则——导弹,这样一来,层层递进,学生对这一难点和重点问题一下就很清楚了。

商品编码表总共有21类,97章,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商品讲完,只需要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章、类进行讲授,教给学生快速、准确查找商品编码的方法和技巧。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不是中学生,有些内容是点破即可,有些则是点到即可,一堂课留有思考余地和思考问题的课才是好课。

4、课要常讲常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紧跟时代节拍的报关及编码课程,尤其要注意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新商品、新事物、新版本教材的出现,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与新形势新变化结合起来,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讲授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引入最新的事例、案例,课堂上可以加入如:GPS、MP3、IPad、酒精测试仪、飞机黑匣子、早早孕试纸等时尚科技的商品,使得讲课生动、富有时代感,学生乐意听课,感觉学有所用。

5、归纳、总结并传授商品归类的高效学习方法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窍门,商品归类也不例外。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本身,还要不断总结、归纳这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并传授给学生,以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笔者在长期的编码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商品归类十八字口诀》:多做题,巧看书;熟体系,懂规则;抓重点,记特例。

考虑到各种商品归类方法的纷繁、复杂,为方便学生掌握和记忆,又总结出了《商品简易归类法》,即:有列名就归列名;没有列名归用途;没有用途归成分;没有成分比多少;相同成分要从后。从而使学生可以较快掌握编码的核心结构体系和归类技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最后,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是报关实务的一部分,笔者从事报关、报检等外贸工作多年,也担任报关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十分清楚这门课的结构体系,以及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所以讲课中能熟练地将有关内容前后对比呼应,并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在具体讲授每一堂课时有一个全局的观点,让学生感觉整个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白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实际工作中的位置和运用过程,学习起来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猜你喜欢

归类进出口编码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