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探析
2012-08-15暨南大学陶宝山
暨南大学 陶宝山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戴爱军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探析
暨南大学 陶宝山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戴爱军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一直是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从资本市场动机、避税动机和契约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原因,探讨了费用操控、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投融资操控等实施方式,并分析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相应的约束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经济后果 约束机制
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动因
企业(管理层)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往往基于资本市场的需要,比如为了首次公开募股(IPO)、避免亏损、保持利润增长、迎合分析师预测、实现盈利预告或增发股票等。有学者从IPO动机、再融资动机和达到分析师预期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出于资本市场动机,企业管理层会从不同方面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此前,人们一般认为企业为了IPO,会实施变更会计方法等应计盈余管理手段,近年来的证据表明,除了应计盈余管理,企业还同时进行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另外,也有企业基于避税考虑而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比如2007年我国出台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对内外资企业征收25%的所得税,并于2008年开始正式执行,研究发现一些预期所得税税率上升的公司在2007年实施了做大当年利润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还有一种是契约动机,由于很多经济契约中规定一定的财务或会计指标,使得管理人员会为了达到既定的财务指标而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既然企业可以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达到调节利润的目标,为什么还要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计盈余管理通过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进行,只要通过财务部门即可实现,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企业首先会考虑应计盈余管理。但是,应计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仅仅是改变了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已,最终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应计额反转的问题,所以企业调整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空间是有限的。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折旧计提额而增加当期利润,但是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必然还要计提少提的那部分折旧,相应地利润将被冲减。因此,当应计项目调整的空间受到限制时,企业管理层更可能通过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随着会计标准的完善和外部监管的加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少,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被迫”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比如,在发生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后,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上市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的诚信受到严重质疑,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受到媒体拷问。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对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监管、会计师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并设定了问责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提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之后的事件研究发现萨班斯法案通过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表现在应计盈余管理下降,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增多。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费用操控。研究开发支出是企业不断创新和保持长远竞争力的源泉,但为了避免亏损或使企业盈利稳定增长,或者达到分析师预测等目的,公司管理当局会刻意削减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尤其是在接近任期的末期或临近退休时,CEO更倾向于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另外,企业的销售广告与管理费用支出往往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管理当局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而也容易成为费用操控的对象。
(二)销售操控。企业通过放宽信用条件或者降价促销是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常用策略。有时候管理当局可能基于薪酬契约的考虑等私人目的,通过提供过于优惠的折扣或者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等手段进行促销,从而增加收入和账面利润。比如,临近会计期末时,操纵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的难度加大,经理人员为了避免亏损或盈利下降在第四季度向客户提供更优惠的折扣以加速销售是常用的销售操控手段。
(三)生产操控。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增加存货具有递延当期费用,进而增加当期获利的功能,利用该特点进行操控的典型方式是过量生产。假设某公司2010年生产且销售10万单位的产品,当年完全没有存货,销售单价为290元。再假设该公司的固定成本为工厂租赁费用,年租金2100万元;变动成本为材料及人工费用,单位变动成本90元。可计算出2010年该公司亏损100 万元 (100000×290-100000×90-21000000)。 如果2011年该公司将生产增加到30万单位,仍然销售10万单位,而固定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则2011 年将盈利 1300 万元 (100000×290-100000×90-21000000÷3)。短短一年间,该公司扭亏为盈,增加1400万元利润的关键在于通过过量生产将2/3的固定成本留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大幅度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账面成本。
(四)投融资操控。常用方式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时机处置固定资产或市场化证券来达到既定盈利目标,或者是为了盈利目标而刻意选择融资时间。例如,当公司盈余有可能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时候,管理层为了短期目标而削减必要开支或放弃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并减少相关的融资计划。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强,公司更有可能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股票回购、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衍生金融工具也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有研究人员对400多位美国企业高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78%的企业高管为了实现平滑收益,不惜牺牲公司的长远价值而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后的一系列研究考察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形成了“损害说”和“无害说”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损害说”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偏离了企业正常的最优经营活动,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企业通过提供过于优惠的销售折扣可以达到增加短期盈余的目的,但是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以牺牲自我的代价刺激消费者提前购买产品,有可能会透支企业未来的销售增长潜力,也会导致竞争对手采取同样的行动,从而反过来影响企业自身的后续业绩。再如,研发支出对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达到短期盈余目的而削减研发支出无异于杀鸡取卵,通常会损害公司价值与股东的长远利益。另外,削减研发支出、过量生产等行为增加了企业风险,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溢价,所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的资本成本也越高。
然而,“无害说”则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非一定损害企业价值。比如,有研究发现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公司的后续经营业绩并未发生显著下降,而且企业并非频繁地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前会综合考虑相应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形下才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学者用信号传递理论解释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认为管理当局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平滑收益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未来绩效的积极信号,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从而得到融资便利等资本市场上的好处,可以抵消经营方面不利影响,总体上反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
有效的公司治理、强有力的市场监管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遏制或减缓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共识。那么这些约束机制是否适用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呢?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遏制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有学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遏制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比如有效的董事会治理可以约束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研发支出的机会主义行为,机构投资者往往比较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经验丰富的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更多的研究并不支持上述观点。研究发现,在约束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董事会作用非常有限,而审计委员会完全不起作用;审计师行业专门化提高了审计质量,从而遏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却诱发了更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上文也提到,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后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转向了隐蔽性更强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还有学者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7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投资者保护能否制约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结果发现了与应计盈余管理完全相反的结论,即在投资者保护比较好的国家,企业更加倾向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在投资者保护比较弱的国家,企业依然偏向于应计盈余管理。原因在于投资者保护弱的国家企业实施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成本低风险小,而在投资者保护好的国家,尽管企业面临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应计盈余管理受到制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可以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一方面不受会计准则约束,另一方面又很难跟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区别开来,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是个现实的难题。
本文在区分两种不同盈余管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动因、常用手段、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相应的约束机制。总体而言,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其特殊性,人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Roychowdhury S.2006.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
2.李彬、张俊瑞、王鹏.2009.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管理评论,6。
3.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的研究.管理世界,1。
4.张俊瑞、李彬、刘东霖.2008.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