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罗·奥斯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2012-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奥斯特保罗纽约

张 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引 言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自2007年正式登陆中国大陆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致力于呈现并梳理他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包括三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他的生平概况,接着以时间为轴梳理他在中国的翻译及介绍情况,最后归纳概述中国学界对他的研究情况。其中第二部分将分为2006年以前和2006年以后,因为他虽然成名已久,但真正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则是在获得2006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之后。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设立于1980年,包括文学奖在内共有八个奖项。文学奖用以表彰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对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奥斯特是第四位获得此奖的英语作家,此前三位是英国女作家Doris Lessing、美国剧作家Arthur Miller和女作家Susan Sontag。1参见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官方网站<http://ww w.fpa.es/en/aw ards/literature/>

一、保罗·奥斯特简介

奥斯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犹太家庭,1970年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随后移居法国巴黎,主要从事法语作品的英文翻译工作,他翻译过Stephane Mallarme、Joseph Joubert和Jean-Paul Sartre等人的作品。1974年回到美国后,奥斯特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他在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作品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颇受好评,迄今为止他翻译过多部文学作品,出版过一篇短篇小说、四部散文和十四部2更准确的数字是十五部,奥斯特在以真名写作之前曾以笔名Paul Benjamin发表过小说Squeeze Play,但他通常不把这部小说列入自己的作品单,故不计算在内。长篇小说,编辑一部诗集和两部故事集。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涉足影视业,共创作五部剧本并亲自导演过一部电影。

二、翻译介绍

奥斯特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并获得广泛关注是始于他2006年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因而本文将以2006年为界划分他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情况。

1.2006年以前

据现有资料考证,保罗·奥斯特的名字最早是以译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出版物里的。1986年第6期的《中外文学》中一篇名为《布朗肖著作英译本问世》的文章里,提到布朗肖小说《恶性循环》的英译者是保罗·奥斯特(容平 1986:73)。而奥斯特的作家身份最早出现在1990年第5期《中外文学》上翻译刊登的《美国文学新动向》,文章在介绍纽约市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时提到许多作家都描写过纽约,“包括后来的保罗·奥斯特等等”(杜恩1990:153)。在随后的几年里,奥斯特的名字只零星出现过几次,并未受到关注。

1998年起,台湾开始将奥斯特的作品译入中文。1998年,江孟蓉等人翻译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1999年他的第一部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保罗·奥斯特回忆录》(吴美真译)得以出版,在2002年和2003年,他选编的《周末小故事》(景翔译)和《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景翔译)陆续出版,2005年赵丕慧翻译的《幻影书》出版。

1999年,香港学者郑树森(1999:326)在他的文集《文学地球村》中,以保罗·奥斯特为例谈到美国的新一代推理小说家,认为奥斯特对传统推理路线进行革新,笔法受法国“新小说”的影响,属于美国中生代的小说名家,但其文学成就还有待时间考验。

之后,王守仁(2002:264-7)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1945-2000)》,将奥斯特收录为当代美国犹太小说家,称其为“80年代登上文坛的新秀”,对奥斯特的《最后之物的国家》《机缘的音乐》《韦尔迪先生》和《廷巴克图》四部小说进行内容介绍,并评道,“奥斯特的创作受到塞万提斯和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世界荒诞而又真实,评论家称他为‘当代美国寓言大师’”。对于这部《新编美国文学史》所选内容之新,程锡麟(2004:79)指出,这部文学史收录了不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都没有谈到或只是提及名字但是颇为流行的作家如保罗·奥斯特。这是奥斯特的作品第一次被中国大陆学者编入文学史并得以介绍。

在随后几年内,奥斯特的名字也数次出现在各类书籍中。多是国外作家的书中提及他,而这些作品被译为中文时他的名字也随之出现,这些书包括法国安尼·埃尔诺的小说《一个女人》,美国凯特·温德顿的求职策略书《把握面试和薪水谈判》,斯文·伯克茨的 “文学:当代美国文学一瞥”,德—维尔纳·富尔特的《谎言辞典:艺术、历史、科学和文学中的骗局和阴谋》和亚当·戈普尼克的散文集《巴黎到月亮》等。村上春树(2004:122-3)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中记录了自己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一些感想,其中有一段记述了与奥斯特在一次聚会中的相遇,两人讨论了文章的音乐性,村上表示:“但不管怎么说,能见到保罗·奥斯特还是叫人愉快的。”中国作家也有在著作中提到奥斯特的,比如肖复兴(2005:2)在自传《黑白记忆:我的青春回忆录》的序言里,就说道他在写这本书之前读到了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对其中奥斯特关于意象的阐述颇有感触。

在此期间,奥斯特在中国大陆的报纸上出现过几次。2003年8月14日的《东方早报》上有篇文章报道由于保罗·奥斯特通过对霍桑的一卷日记进行重新解读而发现了霍桑的慈父形象(康慨2003)。奥斯特第二次成为新闻内容是在2004年9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文报道了奥斯特为纪念美国“9·11”事件而推出的纪念CD“声之纪念”(王波 2004)。

200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奥斯特选编的第一部故事集,译者巫和熊从原作的180篇中选出125篇,以中英对照的方式出版了名为《美国短篇故事125篇》的故事集。原作是奥斯特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发起的美国“全国故事计划”的征文集,收有180篇来自各地的短篇真实故事(巫和熊2004)。在奥斯特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2011年,译林出版社将奥斯特的第二部故事集也进行选译,作为《美国短篇故事125篇(第二辑)》出版。

总体说来,2006年以前,奥斯特在中国大陆有一些名声,但受众很小。作家保罗·奥斯特只是偶尔被文学家提及或出现在其他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但是没有关于他的全面介绍,他的作品在大陆也没有中译本,所以鲜有读者或相关文学评论。同时,他在其他领域,如翻译、文学评论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成就则为他博取了一些名声,尤其是他作为电影人,在1994年与美国华裔导演王颖合作的《烟》(Smoke)赢得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3参见柏林电影节官方网站<http://archiv.berlinale.de/en/archiv/jahresarchive/1995/03_preistr_ger_1995/03_Preistraeger_1995.html>也有些读者是从奥斯特的影视成就开始关注他的文学创作的。

2.2006年以后

奥斯特真正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熟知,多是因为2006年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这个契机。大陆最早介绍保罗·奥斯特的文章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刊登在2006年第4期《外国文学动态》上的《美作家奥斯特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文章报导并简要介绍了该奖以及保罗·奥斯特的获奖状况。随后一期,姜小卫(2006:8-11)撰文对他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包括生平经历、相关作品评论以及《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纽约三部曲》和《幻影书》的内容概要,他指出了奥斯特作品的一贯主题,“奥斯特一直关注于自我的丧失、对主体的探寻、追寻的悖谬和困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命运的偶然性等问题。”这篇文章内容详实,很有参考价值。

同年,何宁(2006:206-9)在《译林》发表文章介绍了奥斯特及《纽约三部曲》的故事内容,阐述分析小说中孤独守望者的意象,认为这是现代生活的孤独本质的隐喻。这篇文章对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且指出了奥斯特作品的核心意象,是对之前两篇介绍的有效补充。

作为成名已久的作家,奥斯特之前也获得过许多其他文学奖项,如1993年的法国美第奇文学奖和1996年的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但都不如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知名程度高,因而自从他获得该奖并得到全面介绍以来,中国大陆开始全面引进他的作品。

2007年3月,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由文敏翻译,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本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行。同年7月《幻影书》(孔亚雷译)和《神谕之夜》(潘帕译)得以发行,2008年陆续推出的有《在地图结束的地方》(韦玮译),《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陈安译),《密室中的旅行》(文敏译)和《月宫》(彭桂玲译),在随后三年内陆续推出的奥斯特的作品包括《孤独及其所创造的》(btr译),《红色笔记本》(小汉译),《黑暗中的人》(徐振锋译),《巨兽》(焦晓菊译),《隐者》(包慧怡译)和《末世之城》(韩良忆译)。

同时,台湾对奥斯特作品的翻译出版也没有停止,在2006年后在台湾出版的作品包括《神谕之夜》(施清真译),《布鲁克林的纳善先生》(李永平译),《巨兽》(林静华译),《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保罗·奥斯特回忆录》(再版,吴美真译),《机缘乐章》(韩良忆译),《失·意·录》(梁永安译),《纽约三部曲》(李静宜译),《书房里的旅人》(赵丕慧译),《日落公园》(吕玉婵译)。至此,台湾已经翻译出版了奥斯特的十三部小说,三部散文和两部故事集。

在中国大陆,至今(2011年),奥斯特作品的译介状况有以下特点。从译介范围看,翻译工作较为全面,十四部长篇小说中的十二部都得以出版,另外还有他的两部散文集和两部故事集。这些作品都只有一个译本,且独立成册出版,奥斯特作品集还没有出现。从翻译队伍上看,文敏、孔亚雷、潘帕、btr、包慧怡等人均是翻译爱好者,但大多是外语专业出身,而且有海外生活经历,对原作能够充分理解,中文表述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这说明中译本的质量还是有所保障的。

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一经推出,就作为畅销书受到广泛关注,频繁出现在各类报刊的推荐介绍或新书速递中,这里仅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介绍。2007年3月17日,曹雪萍在《杭州日报》发表《“穿胶鞋的卡夫卡”来了》一文,推荐《纽约三部曲》,简评写作文风,并预告接下来将要推出的中译本。4月7日,潘启雯的书评《追寻身份和存在的意义》刊登在《佛山日报》上,重点探讨了小说中追寻身份和存在的主题,对作者的文风和形式加以点评。5月29日的《中国图书商报》上耘堂发表的《你唯一的发现就是一无所知》将奥斯特比为一个魔术师,各种花样技巧娴熟于心,同时又展示给读者极为真实的一面。从2007年3月此书出版到7月第二部奥斯特作品出版,各种推荐介绍奥斯特的文章多达二十多篇,分别从作者信息、小说内容、文笔风格、文学流派等全面地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作家。

由于《纽约三部曲》的成功,接下来发行的《神谕之夜》《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等书销量口碑都很好,在出版业引起的评论也多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大概统计一下,报刊上与奥斯特相关的文章,从2007年到2010年,每年都在90到100篇左右,可见大陆读者对他的热情不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出版业将奥斯特作为畅销书作家极力推销。各类介绍文章通常给他贴上博尔赫斯文风继承者、“穿胶鞋的卡夫卡”等各类标签,做足了宣传推销,夸大成分不少。例如,《纽约三部曲》的腰封上赫然写着“村上春树:能见识保罗·奥斯特,是我此生的荣幸”,而《幻影书》的腰封上也写着“村上春树最推崇的美国小说家”的字样,《神谕之夜》的腰封上写着“在日本,他的译者是村上春树”。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村上春树在散文中所说,他认为与奥斯特相见是“愉快的”,远非“此生的荣幸”这般夸张,而奥斯特在日本的译者是柴田元幸,村上春树只是译过奥斯特的短篇《奥吉·雷恩的圣诞故事》,并没有译过奥斯特的《神谕之夜》。4村上春树所译的这篇短篇故事收录在他与柴田元幸合著的《翻译夜话》(东京:文艺春秋出版社,1992年)里,两人就翻译理论谈了各自的看法和心得,并附上一些短篇译文作为例子。然而,以奥斯特在国外文学界的地位,并不需借村上之名来提升名气。

随着中译本的热卖和好评,奥斯特成功着陆中国大陆,形成了不小的读者群,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一些中文作品中。大量讨论或引用奥斯特作品的散文集或小说有洁尘的《小道可观:洁尘的女人书Ⅱ》和《半如童话,半如陷阱》,于是的《慌城孤读》,止庵的《茶店说书》《云集》,黎戈的《一切因你而值得》,颜歌的《Nova小说迷的白日梦》,《东方早报》编辑部所编的《游戏的风雅人》和索朗的《到拉萨去约会》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年轻人居多,言辞之间都是对奥斯特的推崇赞赏,似乎更多地是把阅读奥斯特当作了一件时尚的事情,而非当作严肃文学来对待。

三、研 究

在2006年以前,只有少量文学研究援引奥斯特作为辅助,而非主要研究对象。比如,袁洪庚(2003:205)在评析《诺顿美国后现代小说选集》时,以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为例,简略地分析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如何“借用典型的通俗文学程式探讨严肃文学中才出现的重大主题”、如何套用侦探小说的形式却又解构这一形式。这篇文章在数行之间回答了奥斯特是属于通俗文学还是严肃文学这一问题,或者说是否定了这一问题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同年,周荣胜(2003:167)在分析德里达的播撒概念时也引用奥斯特的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第一部《玻璃城》里的一段话,来佐证他的观点。

针对奥斯特及其创作的研究基本上与译介同步。2007年3月《纽约三部曲》发行的同时也出现了对奥斯特作品最早的文学评论,即姜小卫(2007:25-32)的《凝视中的自我与他者——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主体性问题探微》。这篇文章主要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理论出发,研究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如何在于他者的相遇中重新构建主体性与身份认同,探讨了语言在主体构建和消解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敏锐地指出了奥斯特作品的核心主题——身份和语言,揭开了国内研究奥斯特作品的序幕。

从2006年到2011年短短六年间,各类学术刊物共先后刊登的相关论文有三十多篇,从作品思想、作品形式、叙事结构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分析批评。另外,自2008年起,以奥斯特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有1篇,硕士论文有10篇,呈逐年递增趋势。

整体看来,现有论文的研究视角和范围比较单一,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从小说形式,即侦探小说或玄学侦探小说形式的角度。结合《纽约三部曲》为例,李琼(2008:67-71)阐述了玄学侦探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失败的侦探、迷宫以及开放式结局和读者解读,传统侦探小说从问世之初到发展成为现代的玄学侦探小说,这一文类的地位也产生了明显地改观。这篇文章承接袁洪庚的论点,有效地将理论运用于文本,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姜颖和胡全生(2008:116-121)将笔墨集中于“三部曲”里的第一部《玻璃城》,从相同的角度评析了奥斯特对侦探小说形式的颠覆,但是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理论支持。刘启君(2008)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延续这一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了《纽约三部曲》的反侦探小说叙事艺术,不仅评论了叙事内容,而且还分析了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将结论落在文学创作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相较于期刊论文,这篇学位论文的内容更为详实丰富,但对生存困境论述不足,稍有欠缺。随后的一些类似评论都只是对这些观点的扩充或模仿。

从小说主题,即语言与主体性等角度。游南醇(2009:66-9)将《纽约三部曲》称为“奥斯特对后现代人的身份展开的一次探寻之旅”,认为小说中所呈现的身份或是虚构的,或是被无限推延,或是消解于他者之中,而真正的自我可能就存在于不断寻求的、没有终点的旅途中。徐世博(2009:18-24)将论点放在主体与他者关系上,引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分析了《纽约三部曲》中的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身份变化,但是理论与文本有些脱节,论述不够充足。李金云(2010a:89-94)将注意力转向少有人评述的《密室中的旅行》,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和拉康主体理论出发,结合文本诠释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语言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文章中所援引的理论虽然艰涩,但是分析十分有条理,逻辑清晰,唯一的缺憾是把文学作品当作了阐释文学理论的例子,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她在另一篇评论中运用杰姆逊的三种语言观来分析这部小说,同样是将理论置于文本之上(2010b:86-90)。李琼(2009)的博士论文则对奥斯特的几部主要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申奥斯特追寻身份的永恒主题,对其消极价值观进行了评价。这是大陆唯一一篇研究奥斯特的博士论文,对奥斯特作品的梳理较为全面准确。

从叙事策略或叙事结构角度。这些评论多以《神谕之夜》为文本,如廉大伟和倪慧(2009:133-5)通过对该小说结构逐一分析,得出元小说的典型框架以及打乱叙事顺序、开放式结尾等典型策略,并附上图表以辅助理解。这篇文章图文并茂,表述清晰。类似地,李金云(2010b:70-4)也从元小说叙事策略角度评论了《神谕之夜》,她的文章理论丰富,论证更有力,结论落在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创新上,突破了窠臼。另外,李金云还简要解读了《密室中的旅行》这部小说中的双重叙事手法,论点独特,值得进一步扩展深入。毕跃忠(2010:1-4)则以现象学视角,运用胡塞尔的悬置理论,分析《在地图结束的地方》中作者如何把地理疆域、宗教道义、时间空间等客观存在悬置,这篇论文虽然运用了贴切的理论,但是对基本事实的研究不足,有一些错误。

也有一些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评析奥斯特的作品,如贾杰(2007:120-1)就结合本雅明笔下的闲荡者形象对《玻璃城》进行了解读,视角新颖,但是对闲荡者形象阐述不足。高莉敏(2010:50-4)则就作者的犹太身份评析了《玻璃城》中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的建构,强调了奥斯特的犹太作家身份,也是比较独创的。

整体说来,奥斯特研究至今历史不长,中国大陆对他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纽约三部曲》的论文数量占去论文总数的一半左右,余下的则是以《幻影书》《密室中的旅行》和《神谕之夜》为对象,对于其他作品如《月宫》《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黑暗中的人》《隐者》《末世之城》《巨兽》《红色笔记本》等重视不足。其次,大多评论研究都比较单一,没有将他的所有作品作为统一整体进行考虑,也缺乏对他的创作风格的评述。再者,研究的角度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通常是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总之,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整体地、深入地介绍研究奥斯特文学创作的专著或学术文章。

结束语

纵观奥斯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作家,奥斯特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和欣赏,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此外中国的知识界和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他的作品,研究热情很高。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研究方面的不足,对奥斯特作品的翻译引进还不全面,现在大陆未出版的还有两部小说《韦尔迪先生》和《日落公园》,两部自传《饥饿的艺术》和《失·意·录》,一个短篇故事和多部诗集。5《日落公园》和《失·意·录》在台湾已经有中译本。此外,出版业对他的定位有些偏颇,一味强调他的畅销作家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界对他的关注。保罗·奥斯特在大陆的译介工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毕跃忠(2010).存在的悬置——评保罗·奥斯特《在地图结束的地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4)。

程锡麟(2004).评《新编美国文学史》[A].汪义群主编.英美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村上春树(2004).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村上春树随笔系列 [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杜恩,罗伯特(1990).美国文学新动向 [J].中外文学(5)。

高莉敏(2010).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建构——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隐含的犹太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4)。

何宁(2006).孤独的守望者——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J].译林(6)。

贾杰(2007).闲荡者的玻璃城——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之解析[J].绥化学院学报(5)。

姜小卫(2006).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得主保罗·奥斯特 [J].外国文学动态(5)。

姜小卫(2007).凝视中的自我与他者——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主体性问题探微[J].当代外国文学(1)。

姜颖,胡全生(2008).从《玻璃之城》看《纽约三部曲》对侦探小说的颠覆 [J].江西社会科学(9)。

康慨(2003).慈父霍桑不再阴郁 [A].上海:东方早报。

李金云(2010a).主体的确立与丧失——保罗·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J].外国文学(5)。

李金云(2010b).论保罗·奥斯特《神谕之夜》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

李琼(2008).略论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J].外国文学评论(1)。

李琼(2009).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廉大伟,倪慧(2009).论元小说《神谕之夜》的开放式和嵌套式结构 [J].外国文学研究(10)。

刘启君(2008).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中的反侦探小说叙事艺术 [MA].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容平(1986).布朗肖著作英译本问世 [J].中外文学(6)。

王波(2004).聆听悲剧:用声音纪念“9·11” [A].北京:新华每日电讯。

王守仁(2002).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1945-2000)[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巫和熊(2004).译序.保罗·奥斯特选编.美国短篇故事125篇 [M].上海:译林出版社。

肖复兴(2005).黑白记忆:我的青春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世博(2009).规训权利与权力话语——浅谈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J].牡丹江大学学报(8)。

游南醇(2009).身份的迷失与探寻——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的身份主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3)。

袁洪庚(2003).繁花似锦的奇诡世界——简评首版《诺顿美国后现代小说选集》[J].译林(1)。

郑树森(1999).文学地球村 [M].上海:三联书店。

周荣胜(2003).论播撒:作为解构的意义模式 [J].文学评论(6)。

猜你喜欢

奥斯特保罗纽约
浅谈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哲学价值
我把纽约搬走了
正确审视“纽约假期”条款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纽约往事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不要打扰贫穷
论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纽约人与纽约意象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