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2012-08-15呼艳芳
呼艳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写入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正处于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在推进全域城市的进程中,社会管理方面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在这种新的发展背景下,怎样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
一、大连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大连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城乡土地监管机制,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当前在积极推进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严格土地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这不仅是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大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有力保障.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创新土地监管机制,首先,要完善城、乡、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建设,建立上下联动、分级处理和动态巡查制度,对违法占地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要加大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力度,依法严惩违法违规用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行为.其次,要强化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制度,从项目选址到竣工验收,包括其执行过程中,建设项目预审、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开发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要监管.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全程跟踪监督管理模式.
(二)推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创新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比较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已超过百万,位居辽宁省第二.流动人口的大量增长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管理都带来巨大影响.流动人口往往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归属感、幸福感缺失往往带来责任感相对下降.因此,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迫切需要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从就业、居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的管理新机制,结合全域城市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 "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加快实施 "一元化体制",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让他们对所处的城镇有归属感和安居感;要公平对待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协调好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及时化解不同诉求、不同文化的矛盾,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三)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时间发展速度惊人.有些网民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环境以及网民阅历,认识水平的差异性、局限性,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件背后复杂的动因,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 "传声筒"和人民内部矛盾的 "放大器".因此,在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创新虚拟网络社会管理,引导网络舆论行为的正确发展,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焦点问题.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主动回应,积极掌控局势,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四)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问题
大连市在全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将会增添更多的失地农民.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就业相对困难.这些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失地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对于投资技术非常欠缺,往往在短期内就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光吃尽,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年后可能会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因此,首先,必须从法律层面统一规范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运行机制,让失地农民的保障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具有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就业、住房、社保等有充分的保障.其次,对农村土地征收必须要严格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 《实施条例》规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征收,从源头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减弱对失地农民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二、大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1.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设计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有效保障,更是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从根本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使政府的行政权威得到广泛的认同,增加政府的公共管理领导力,从而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流动人口以及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必须要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以法律手段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加强民生领域的立法,加快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等相关民生立法的出台;推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行 "一元化体制"等.
2.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让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城市化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在完善现有民意表达渠道的基础上,推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用制度方式把电子政务、在线交流、博客、论坛等新的民意表达渠道以及方式固定下来,搭建多种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多元利益纠纷调节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权利保障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事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惩处在解决社会各类问题中知法犯法、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
3.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创新行政监督方式.行政监督是控制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一种有效制度,由于行政主体掌控着非常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行政权力极易遭到逾越、滥用和背弃,因此必须接受监督.通过享有监督权力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的监督,比如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等渠道,第一,可以及时发现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违法情况,并促成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纠正行政权力违法滥用现象;第二,处于被监督状态下的行政机关,也会加强自律,改善内部管理,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以防患于未然;第三,通过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强大的行政权力常常会对公民权利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行政监督在纠正了行政违法的同时,也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利;第四,通过各类监督主体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公民得以更充分地行使知情权、参政权等民主权利.因此,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是规避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人才,充实社会管理队伍
1.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责无旁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牢固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又要夯实社会管理理论基础,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增强本领.面对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使社会管理能够真正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 "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 "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 "弹性",确保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和谐稳定.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既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又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和环节的根本性转变.在社会管理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把继承和创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为重要法宝,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选拔和培训.社会工作人才是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社会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大宣传.利用政府的渠道优势,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让更多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加入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其次,要提升地位.一是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通畅的参政议政渠道,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从政治上体现社会工作人才的价值.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机制.三是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三要加强培训.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政府职能的调整和重构,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然而,政府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需要,表现在政府职能上,就是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同时并存.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的要求,全面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通过调整和重构政府职能,调节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1.重新定位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首先在于思想认识上,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其次要把职能重点放在抓好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和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能力等重点领域.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经济性职能外,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等社会性职能,关注社会事业,加快社会发展.第二,努力扩大就业,妥善处理失地农民,加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解决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要制定并执行好一系列配套的公共政策,提供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环境;要完善就业服务的相应机制;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主导机制.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多方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2.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大连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新定位的主要立足点在于:政府在划分好各自职权范围的基础上,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意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统一、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首先,要强化宏观调控,弱化微观干预.强化政府对市场机制失灵的控制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政府不必干预.政府要远离直接配置资源和企业的微观运行,不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投资决策活动.其次,确立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体制框架.明确市、区及街道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划分,既分工又合作,克服或防止模棱两可、互相推诿、上下错位等问题的产生.再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要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1]王勇.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 2007(5).
[2]焦存朝,杨文圣.公平视阈下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8(3).
[3]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 (5).
[4]丁元竹.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
[5]魏礼群.深入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向春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2 (5).
[7]崔琳.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9(8).
[8]谭晓艳.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路径选择 [J].法制与社会,2009(22).
[9]陈刚.社会管理创新与基层维稳实践[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大连干部学刊的其它文章
- 河南省小辛庄农民收入调查和对大连的启示
- 后金融危机时期地方政府政策选择思考——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
- ">简析"社会主义"为何可能——读陈独秀 《社会主义批评》有感
- 发展城市文化 提高生活品质
- 学习理论 坚定信念 提升素质
- 进德修业 共建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