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
2012-08-15李新市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最初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随着这种生产的发展,人不仅改造和发展着自身的自然,而且也必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人自身的精神.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他发现美感的发源地就在尘世间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进而指出,人是审美的最基本前提和最活跃的因素,要高度重视人在审美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关注人在发展中的审美能力,强调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这里,笔者从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发展的最核心、最主要方面——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以刚毅的意志品质实现自己的理想
科学发展观从美育建设的视角提出了人们实现理想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审美要求.理想是人的生命之根,理想是在期望与记忆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不同人的期望和记忆差异很大,这说明人的理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不同的理想和机遇又会有不同的人生积累和结果;人的性格具有稳固性,但体现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却因人而显得差异很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形式丰富多彩,只要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都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不过,具体到每个人而言,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很容易因为积累不够而半途而废.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对理想信念追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倡导人们要运用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第二,科学发展观从强化审美意识的视角提出矫正人生偏差的指导思想.由于人生积累与他们所期望的轨迹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偏差,他们沿着人生路径运行时难免产生起伏和曲折,只有性格坚毅的人才能承受这种曲折变化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乃至打击.由此看来,人生轨迹能够在曲折中前行并最终达到理想要求的关键是人们性格的磨练[1].随着人生轨迹渐渐地远离起点,离理想越来越近,人生的微观演化与宏观理想的差距通过人生轨迹充分地表露出来,即使成功近在咫尺,也不能唾手可得.在这时,全面地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进行科学地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准问题的症结,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求得突破,方为上策.第三,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美育建设视角提出要正确面对人生演化的轨迹与理想间的差距,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要在既有的人生积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性格,以全新的姿态面对既有的人生轨迹,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要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性格成熟又坚定的人,在已有人生轨迹的基础上,找到通向成功的正确路径,并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人们正确把握人生轨迹的多变特点
我们研究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新发展,从美育建设的崭新视角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人生轨迹具有多变性特点.在人生旅途中,需要与命运搏斗的勇气,用生命的本真力量,用人生积累的智慧,消除人生积累与理想间的偏差和距离.第一,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地应对人的全面发展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审美意识引入人的生命轨迹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主要针对这种情况: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身体遭遇疾病、残疾、健康受到损害等等,使人生积累与生命力量之间出现危机,可能对人的性格、信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人们的心理预期发生失调反应.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美育建设的崭新视角对解决这类问题提出了指导方针:要直面生活世界的困境,使生活世界里普遍存在的美感深入到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内涵中去,要对人生的道路和发展轨迹进行全面考察;在现实世界中积极地进行审美体验,在困境中要坚守对理想的希冀,注意调节失衡心理,提高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挑战命运,就会不断地积聚取得成功的力量.第二,科学发展观对消除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因素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年幼失去亲人、物质财产亏空、追求爱情失败、婚姻破裂、朋友背叛、信任危机等等,这些问题会使人生的积累受到挤压,对人的心理造成打击,影响人们以积极进取精神培育审美意识.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既要直接而敏锐地对审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又要全面地考察人生轨迹,对其多变性保持平和的心理预期,以确保整个人生轨迹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爆发、社会变迁等,会直接破坏人生轨迹的寻常路径,使人生轨迹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环境剧变使不同的人造成的心理恐惧是不一样的: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受到疾病的打击;对幸福的人来说,最担心的是物质财产损毁、情感发生变故等等;对丽人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美丽难以持久,纯真感情失去归宿;对成功人士来说,最担心的是自己创造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遭遇到难以应对的挑战,致使人生追求不能持续,人生价值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对悲惨的人来说,最担心的是失去生命.审美关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2].科学发展观号召人们,要将某些突然光顾于特殊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活事件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密切地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审美理念,采取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关注每个人的全面持久的发展,对环境的突变和各种审美心态的丧失进行有意识的补偿和强化,促进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人生与环境的矛盾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把个人的审美旨取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个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才能实现民族群体审美意识的跃升.第一,科学发展观秉持这样的理念,人的生命的意义具有相对性.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度里,一个人的命运与大多数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大多数人的命运则是少数人难以掌握的.一个人只要能紧跟时代潮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终会在自己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互动和协调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3].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使时代的普遍的社会价值诉求成为特定的个性化观念和情感,使之与个人的生活实感高度契合,成为他内心深处的原生情绪,融入到他的生命和血液之中,用这样的方式传达时代精神和民众呼声,会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更为深刻和更具感染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在市场大潮的涌动中,我们要把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进行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意义上的反思,不断地从美育建设的崭新视角加强人们的精神家园建设,进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第二,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人与环境矛盾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情形:少数人的人生轨迹在起步阶段并不引人注目,他却树立了高于环境整体水平的科学理想,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地经受考验,进行磨砺,进而在逆境中脱颖而出,取得非凡的成就.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这样的悖论,有人称之为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们的命运变化,总是使积累与环境相互对立,如出身寒门的人,读书的机会少,但读书的愿望却很迫切,其中不乏读书成才的例证;一个美貌的青春淑女,挽着一位长相并不出众的男性的手臂方显得更有信心;一个富家子弟往往具有消费创新的兴趣,却少有自己去创业赚大钱的欲望.人生积累与环境的这种对立状况,又造成了每个人人生积累的特殊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人生轨迹的全过程中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注意消除人与环境的对立情绪,采取科学的方法使自己的人生避免限制在既有积累的泥潭中,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奋斗精神要冲破人与环境悖论的束缚,奋斗精神要与动态的生命历程相适应,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人际利害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利益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第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劳动创造美"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设想,即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样,人就会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掌握世界,这实际上带有浓重的审美理想和美育建设的价值追求.这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存在正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4].基于此,科学发展观号召人们,要通过美的教育与欣赏,使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把为社会主义奋斗变为个人情感深处的自觉行动.科学发展观教导我们,在培养审美情趣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美丽的鲜花,还要由花看到种子、培育树木并致力于收获果实,这实际上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观点的审美化和形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二,要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放在有关制度的视野里,进行思考、决策和实施的核心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号召我们: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5].人物都以常态为美[6],这是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视角,是使我们形象、直观、生动地理解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当代价值理念的新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 "距离产生美"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科学发展观所秉持的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强调维护每个人的各种利益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倡导审美主体在情感上要站在利害关系之外之应有的高度;在协调利害关系时,虽然置身于利害关系之中却必须具有美感创造的要求,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既要全面又要均衡和持久,实现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和谐,这种 "出乎其外、立乎其内"的独具匠心的审美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 "距离产生美"思想的重大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要注意人生积累的厚度与广度
科学发展观秉持这样的理念,在人生轨迹的演进过程中,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理想积极地进行厚度与广度的积累.第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要以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激发生命的潜能和与生俱来的生存勇气,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要不断地扩大人的生活视野,提高人的生活热情,不仅要以奋发向上的精神扬起生命的风帆,更要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积累人生的厚度和宽度.既要注意通过诚实劳动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又要注意克服精神家园建设的肤浅性,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为科学的方法对待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全面发展,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打击,只要你以一颗善良的心、广博的情怀、坚韧的意志,就人生的厚度和广度进行积累,就能不断地续写光辉的人生.第三,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思想,才能超越世俗的纷扰,注意到人性的美好,道德境界的崇高,使自己的命运与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创造人生的奇迹.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者在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新发展领域研究较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它的重要意义已经凸显出来.从这个新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能清晰地显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大众化最深厚的动力源,也必将对中国当代人的美育建设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所秉持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的相同,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殊性、意义和价值,它启示我们,必须首先对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作为审美标准和要求,并就此确定一个审美视野里的标准体系,致力于使人们面对这个标准体系中的每一个得分点都能获得较高分数,这样就易于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成果,也能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迈出更为踏实、更为矫健的步伐.科学发展观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入阐发和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指导意义.
[1]王新平.美与人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9-141.
[2]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369.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70.
[4]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72-373.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6]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9.
杂志排行
大连干部学刊的其它文章
- 进德修业 共建民生幸福
- 发展社会组织 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 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 挖掘文化内涵 促进大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发展城市文化 提高生活品质
- ">简析"社会主义"为何可能——读陈独秀 《社会主义批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