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探索的理性升华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08-15刘金友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报告特色

刘金友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1633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首次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十六大以来实践探索的理性升华,是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报告的灵魂。科学发展观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魅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提炼了新的结晶,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45年6月,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必将推动全党上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全面小康社会,由以往的“建设”到现在的“建成”。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此后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都做了阐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作为报告题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量非同一般。“建设”和“建成”只是一字之变,但所包含的内涵大不一样,体现了质的飞跃。这一变,表明我们在全面“建设”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为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攀上“三个大台阶”,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雄厚基础,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这一判断的正确性。这一变,也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更加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也回答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期待。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十八大的又一贡献。对“总体布局”的认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加深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全面论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的问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其他四种能力并列起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思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而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部局,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其意义无比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作为党的代表大会是第一次提出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总结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取得胜利的四条根本经验中已经提出: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的基础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内涵进行了表述。总体上区别不大,但对道路的表述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内容。同时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阐述,是报告的最为精彩之处,它像一条红线贯穿报告的全篇。这样深刻而又全面的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接力探索实践证明,只有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避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个倡导”,分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分层次的科学表述,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推进和提升,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定位,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定位,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面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

“纯洁性”建设列入党的建设主线,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关于党的建设主线,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十八大报告在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增加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思潮多元、利益格局多变的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党员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信仰危机”;工作上干劲不足、落实不力、纪律不严、政令不畅,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信任危机”。尤其是极个别党内高层领导的腐败,在民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都是党员队伍不纯洁的表现,这不仅关系党的声誉,更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增加这一内容,也是对每一个党员从思想理论、党性原则、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更高标准。正如报告中所讲: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执政理念,严厉抨击逐渐严重的官僚作风和腐败。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执政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由此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功能、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新转变。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新时期密切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领导民众实行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发展市场经济的党转变。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为此,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为民服务的政策措施: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继续简政放权”;强调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尤其在社会建设领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彰显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充满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政治清明”、逐步建立以“三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到2020年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上面阐述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一起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十八大报告将永远载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光辉史册。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报告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医的特色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报告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报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