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力打造全域城市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
2012-08-15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区长方佳军
□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区长 方佳军
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力打造全域城市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
□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区长 方佳军
重庆市大渡口区作为重庆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虽地处主城中心城区,但区域功能和城市形象一度与主城核心区的定位不相适应。随着重钢环保搬迁的完成,大渡口区迎来了破茧化蝶的历史契机。当前,全区上下正突出对外交通、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三条主线”,全面提速经济、城市、社会“三个转型”。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凸显重庆主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功能”,全域位于“二环”以内的大渡口区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打造体现国家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功能要求和形象风貌的 “生活品质之城、新兴产业之区”。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全域城市化目标
大渡口区幅员面积103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小、农业人口少,农村经济占比低是最为特殊的区情。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这一基本原理,将全域城市化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在大渡口区全域范围内,努力通过空间整合优化、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城乡均质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有机融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妥善处理外延扩张、内涵培育、生态保护的关系,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型、十年成城”的总体步骤,确立了“三步走”的工作目标:一是到2013年,骨干基础设施全面动工,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3.6公里/平方公里,完成征地拆迁1.5万亩,三分之一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二是到2015年,骨干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完成征地拆迁3万亩,三分之二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初步形成全域城市化格局;三是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形成体现区域一体化、城市现代化、产业新兴化、农民市民化、服务均等化特色的60万人口、60平方公里的全域城市化格局。
二、实施全域空间整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在空间布局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扩容,奋力实现全域城市化目标。一是规划设计全域覆盖。修编大渡口分区规划,基本完成全域城市设计。按照区域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布局的原则,科学划分城市空间,以“一心八片”为主要空间架构,在全域范围内合理分配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强规划整合,推进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叠合”,促进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五位一体”、同步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全域布局。以更大手笔、更高标准、更快速度在全域范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拉开城市开发框架。提速主城“二纵线”、“五横线”大渡口段建设,与已形成的主城“三纵线”、内环快速共同构建“井字形”快速路网;进一步加快大渡口滨江路等“五纵五横”骨架路网和轨道交通5号线、11号线及2号线延伸段建设,打造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换乘枢纽有机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片区路网建设,引导水、电、气、讯综合基础配套先期介入,公共交通协同跟进,推动“生地变熟地”。坚持管网通廊与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和土地整治同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三是片区开发全域推进。按照“城市南拓、开发西进,重点突破、整体发力”的原则,强力推进城市片区开发。加快启动老重钢、钓鱼嘴两大市级新兴商务集聚区开发,力争2015年初具雏形;加速推进建桥A区转型升级和跳磴新区开发建设,2013年,建桥A区总部经济区初具规模,跳磴场镇改造和建桥C区综合配套开发全面启动,2015年建桥A区基本完成转型开发,跳磴新区基本成型。结合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启动小南海滨江片区建设,加快实施区级土地储备。谋划伏牛溪危化品仓储设施搬迁,加快打造滨江商务居住区。
三、推进全域“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坚持以城市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支撑城市开发。一是优化“产城融合”空间布局。统筹兼顾好产业、居住、基础设施三者的用地关系,调整并扩大一批综合、商业金融、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产业性用地,提高产业和公建设施的建设比例,为城市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二是增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围绕“城市组团化、园区配套化、社区综合化”的发展导向,优化各项综合配套功能,集聚产业、吸聚财气、汇聚人口。清理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充分利用好新增综合配套用地,进一步完善园区商务、娱乐、休闲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利用商圈等核心片区居住用房开展商务经营活动。推广天安数码城云谷项目开发经验,加强前期策划、包装和储备,引进和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的 “引爆”项目,带动片区开发、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三是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坚持“大盘”、“名盘”整体开发,在中心城区和老重钢、钓鱼嘴等重要区域布局大型城市综合体,打造高品位地标建筑。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记忆,建设一批既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街区、广场、公园、雕塑。突出沿江亲水特色,打造主城滨江风貌走廊。加快城市公园建设,推行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店面绿化,建设鲜花广场、鲜花大道,打造“山、水、花、林”结合的全域绿色网状空间结构。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城乡同质化发展、均等化保障,让群众更好地分享新型城镇化成果,力求实现“劳有乐业、困有所济、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目标。一是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培训,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成本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采取规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措施,扶持农转城居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自主创业,到2015年,力争微型企业发展到1600个、个体工商户达到1.1万户。二是改善居住条件。健全“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房安置,尽快让农转城和城市拆迁群众入住新居,到2015年建成各类安置房370万平方米。落实好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建设、营运、管理好钓鱼嘴等公租房及其配套商用服务设施。加快推动重钢老家属区等重点区域危旧房和新华村等 “城中村”改造,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让市民居住更加方便、称心。三是实施“关爱工程”。加强农转城群众就业、创业培训,政府开发的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农转城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辖区企业吸纳农转城群众就业。坚持新建农转城安置房与城市普通商品房建设同质,逐步提升旧安置小区的居住区品质,建立农转城安置房物业服务管理补贴长效机制,使其配套服务功能和物业管理达到城市普通商品房小区水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确保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市民待遇。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医疗等困难,尽快实现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文明引导,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工作基础保障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开启转型发展破冰之旅,奋力开拓新型城镇化新局面。一是深化城市经营体制改革。借鉴上海张江高科、市级投资集团成功运作经验,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构建以大晟、建桥等三个国有公司为核心的城市经营“三驾马车”,逐步形成国资侧重于保建设、保发展,财政侧重于保运转、保民生的公共投入格局。强化对资源、资金、资产的归集整合,实现土地、规费、存量资产、税费返还等多渠道、多方式“注入”,确保“三驾马车”高效运转。同时,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把握好净资产与负债、现金流、投入与产出“三个平衡”,提速土地“两级循环”开发,以时间换空间,实现“借得到、用得好、还得了”的良性运行。二是强力推进“七城同创”。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7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素质的重要抓手。在区级层面统一调度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作有效统筹,资源有机整合,成果广泛共享。推行区级领导、企业联系社区制度,发动企业出资实施老旧小区环境改造。大力开展全民创建活动,每周组织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实施清扫保洁和环境整治。与西南政法大学等单位“区校联动”,发挥大专院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创建工作源源不断注入活力。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生态园林、环保、绿化等方面的创建任务,国家卫生区创建已通过暗访检查,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将力争实现7大创建目标。三是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发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先行先试”作用,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社区(村)划分成若干网格,建立网格化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公安、市政、民政、房管、计生、医疗、社保、工商等各领域资源,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精细服务、快速反应、及时处置水平。同时,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实现社区事务“策由民定、事有民理、权由民用”,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把大渡口区打造成为市民宜居宜业、群众舒心满意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