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8-15袁夕坤
袁夕坤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袁夕坤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成绩考核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运动场地不足,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个体差异大等问题。高校需要改进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体育成绩考核科学化、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对策;师资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误区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功能,而高校体育在高校中处于配角的位置,这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高校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轻视体育教学的倾向,认为体育教学只是教学体系中的普通的一个小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是培养年轻一代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手段。从学生角度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仅仅是为了获得必要学分,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伴随着高等教育学业的完成,体育锻炼等就几乎停止或者极少进行体育锻炼,更谈不上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普修课程过于繁杂,过分强调“全面发展”,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都有,每样都需要学习一点,并且学的内容上经常更换项目,有的学的仅仅是点皮毛,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形成特长就更谈不上了。教学内容陈旧,只重视知识本身,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与根据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有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实际上只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上的延伸和重复,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创新和突破,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兴趣和爱好的需要,影响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和效果,也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大多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手段,缺少新颖性。教学上教师按照千篇一律的模式,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以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学生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基本不脱离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显得呆板,缺乏变通性。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存在把体育课变成了纯粹的训练课的趋势,教师把教学目标与任务简单等同于提高运动成绩,过于强调课堂纪律、运动量与密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为了赶进度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是对学生进行 “填鸭式”教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考核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现在实行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察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考察学生的运动成绩。但是这种考核过于直观,没有对考评的实质彻底认识清楚。从考评的目的来看,考核是为了引导和促进教学,从而让教学达到教育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人的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是仅仅为了表面上的课堂上的成绩。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考试作为评价大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方式,也限制了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发展。单纯的体育成绩考核内容也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并不完全匹配。这种考核方式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体育基础差的学生的虽然付出了很大努力去训练,但却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身体条件优越的学生却很容易取得好成绩,这样这种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可否认,现在高校中仍存在片面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公共课程的现象。学生在专业课程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很多,而对公共课重视不足,学生投入的时间少,考试上甚至只求通过。高校片面重视专业教育和文化成绩,体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轻视。同时,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中,这样的状况无形地挤压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和大二设置体育必修课,大三和大四不开设体育课,或者象征性地开设些体育选修课。学生本来在体育锻炼上投入的时间少,没有了体育必修课,学生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必然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五)场地不足,学生个体差异大
运动场地的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才的要求,但是短期内的扩招也给高校带来了众多的困难。短期内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学校在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运动场地随着班级的增多显得捉襟见肘,有的体育课程甚至因为场所的原因而减缩课时甚至是取消,或者换成对场所条件要求不高的项目。
由于高中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生几乎把所有的在校时间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校甚至体育课都改成了高考科目的课程,学生平时不上体育课,更谈不上参加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运动技能水平差,并且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很大。学生升入高校后,高中体育基础差和高中生个体差异大的因素进一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困难。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正确定位
高校领导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改变片面忽视高校体育教育,把体育教育仅仅看作是学生形式上必修课,只要有了就可以了的观念。体育教育不是摆设或附属品,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助推器。要深入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面向社会的发展,面向未来,解放思想,站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现状,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高校采用各种奖励措施,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生不断创新,在管理上探索出适合各校学生情况的方法,形成教学与管理相互促进的局面,有力地推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改进内容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健身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增加体育教学中的实用性运动技能,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体育课,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智、德、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术技巧和身心健康发展这四个方面的统一。”[1]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在这四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而不仅仅是身体技术技巧方面的内容占绝大多数课时。体育教学要结合各所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营养、保健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竞争、进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模式,避免采用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引导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有的放矢,师生相互促进,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让体育教学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考核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变现有的单一考核方法和评价制度。“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2]在体育成绩考核上,既要包括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测试,又要包含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地以测试的成绩作为最终体育课成绩的唯一参考,教师要以动态考核的方式,把学生上过体育课后的测试结果和学生原有的体育运动水平作对比,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同时,教师关注和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创新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这种考核方式充分把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综合起来,得出的成绩能够较全面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增加投入
高校要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合理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增加学生运动场所,对条件差的运动场所予以维修,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高校可以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采用捐赠的形式加大体育场所的建设,增加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学校补充相关配套设施,配备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优越的条件。
(五)提高师资
师资在大学发展过程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学科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改变体育教师学历低、数量不足的状况。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成为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和体育专业的研究者。体育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并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李子明.对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亟待探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2]高燕华,林昭绒,冯娟.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6).
[3]杨建平,张秋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4]周德胜,李东琳.关于加快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4).
[5]陈亮,徐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5).
G807.4
A
1673-1999(2012)16-0173-02
袁夕坤(1976-),男,江苏洪泽人,南理工紫金学院(江苏南京211167)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