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与对策
2012-08-15朱吉玉
朱吉玉
安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与对策
朱吉玉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整体质量居全国第8位,2011年旅游总收入全国排名第11位,基本实现旅游大省目标。但目前安徽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观念仍较落后,开发层次较低,经营粗放,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安徽旅游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营销、大开发战略观念,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特色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区域合作,注重人才的发展和科技的运用,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安徽经济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旅游经济;科学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安徽旅游发展迅速,2011年旅游总收入已跃居全国第11位,高于GDP第14位的排名,基本实现旅游大省目标。但目前,安徽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观念仍较落后,开发层次较低,经营粗放,拳头产品少,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制约。
安徽旅游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小而散、粗放经营、低层次开发的落后方式,才能提高安徽旅游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为安徽经济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仅是国家 “十二五”的主线,也是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紧迫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探索安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积淀深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安徽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来发展。安徽旅游资源整体质量居全国第8位,其中自然类第3位、综合类第7位[1]。2011年,旅游总收入1901亿元,占GDP比重达12.5%,在全国排名第11位,可见发展空间还很大。
安徽名山胜水遍布全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现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巢湖市庐江汤池的温泉度假旅游、芜湖方特的主题公园,加上皖南、皖西、皖北地区的红色旅游。在地理区位上,安徽位于我国东南部,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周围有5亿多富裕的人口和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为安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综上所述,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旅游业是安徽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这些条件为安徽旅游进一步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安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旅游虽然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域优势,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目前的发展仍不够科学,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观念落后、层次低
目前,安徽旅游资源开发观念较落后,重眼前轻长远,重开发轻保护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安徽旅游资源开发,点多、面广、规模小,低水平重复,无特色开发,缺少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不够。
安徽旅游景点众多,但知名的只有黄山、九华山、方特和西递宏村等。其它的如红色旅游重镇云岭新四军旧址、黄山的花山谜窟、六安的天堂寨,都是资源极佳的旅游目的地,但因开发不足,层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景点的经营状况与其实际地位很不相称。
安徽旅游景区主要以观光型为主,且尚处于传统旅游阶段。产品等级较低,不注意综合开发,相应配套的旅游设施也较落后,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比如,安徽与江、浙、鲁接壤地区的公路交通条件就有明显的差距。安徽是一个以山岳景观为主的旅游地,景点大都远离大中城市,景点间的联系主要是公路,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地方交通条件较差,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设施落后,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经营粗放,效益低
安徽旅游产品单一,经营简单粗放,服务层次低,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收入结构不合理,不能解决游客常住、常留、常来、多买的问题,综合效益较低[1]。
现代旅游业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我省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人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吃、住、行比重高,约占平均消费总额62%,游、购、娱比重低,约占 38%[2]。
安徽旅游企业多粗放式经营,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且开发深度不够,服务层次较低,不能吸引高端客人[2]。比如,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天天人流如织,但旅游收入仅列全国第12位。原因之一是黄山的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太大,旅游收入中六大要素的比例不够均衡,住宿、娱乐、购物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致使综合效益不高。
此外,安徽省旅游业外向度偏低,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2.33:1,全国为4.02:1,有很大差距。这也说明安徽旅游经营水平低,服务层次不高,必然影响经济效益。
(三)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景点竞争力低
安徽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策划营销水平不高,政府在营销宣传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大营销观念,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被有效地推向市场,致使安徽许多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大,景点竞争力低。比如:云岭、大别山的红色旅游等景点;六安的天堂寨;巢湖的休闲度假村;黄山的花山谜窟,都是资源条件极佳的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知名度也不高。
(四)区域联合不密切,资源整合关联度低
省内各旅游景点缺乏区域旅游合作,各景点分散、各自为政,区域联合不密切。皖南地区著名景点与皖中和皖北地区联系较少,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连点成线的区域合作[3]。
旅游资源整合是安徽旅游的短项。安徽旅游资源虽然丰富,观光、人文、休闲、宗教等类型齐全,但小而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整合。各类型旅游景点之间的整合关联度低,没有很好地把度假、观光、特种旅游相结合,把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相结合,把红色与绿色、古色、特色的有机组合。安徽和毗邻地区的区域联合也不十分密切,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没有树立大旅游观念,使安徽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
(五)人才缺乏,科技、服务水平低
安徽省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旅游人力资本缺乏,特别缺乏既懂经营又会管理的旅游综合性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的策划人才,还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出境游业务经理、韩俄等小语种导游等人才,更缺乏复合型、协作型、创新型人才[2]。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尤其是皖西等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下,这些必然影响安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安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树立战略观念,作好长远规划
安徽旅游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树立旅游发展战略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省各级领导和旅游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把旅游业当成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具有长远战略眼光,早作规划、作长远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有计划地落实旅游业发展任务。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开发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反对破坏、污染自然景观、影响生态平衡的盲目开发。要进行高起点的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人与环境、经济的完美结合,确保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
(二)转变开发方式,合理整合旅游资源
为提高安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安徽旅游大发展,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上做足文章。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安徽仍处于低层次,点多、面广,小而分散。因此,首先要注重综合性开发,不断提高档次、提升品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其次,要注重文化开发,要把深厚的徽文化深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景区[2];再次,要将重点开发和协调发展相结合,合理利用人财、物,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产业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项目雷同。
旅游资源整合是实现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合理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互补效应。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游客细分市场的需要,合理配置、精心整合,改变小而散的小农经济意识,发展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形成特色,全面提升安徽旅游的吸引力,努力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和观光旅游的整合。
(三)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经营简单粗放,服务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局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平衡收入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要大力开发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品升级改造。努力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合理化比例结构。在吃的方面,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在住的方面,要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服务档次;在行的方面,要尽量缩短在途时间、实现交通便利;在游的方面,要发展特色、树立品牌,体现个性和差异;在购物方面,要充分挖掘安徽省内负有盛名的土特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比如 “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还有砀山酥梨、怀远石榴、铜陵白姜、福利集烧鸡等在市场上有很高知名度的产品,要对这些土特产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在娱乐方面,要完善旅游景区娱乐功能,开发民俗风情表演节目,如黄梅戏等。总之,要使游客吃出风味,住得舒适,行得快捷,游出花样,购得满意,娱出特色[2],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加强宣传促销,发展特色品牌
加强宣传力度,强化营销手段,发展特色品牌,是提高安徽旅游的整体印象,扩大安徽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营销观念,认真做好宣传促销工作。要政府牵头,精心打造一个全新、统一、独特的安徽旅游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合的宣传促销模式。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以长三角为重点,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变成促进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
其次,要发展特色品牌,实施特色战略。特色品牌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突破口,要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创建特色品牌产品,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精心策划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活动,扩大安徽旅游的吸引力。
安徽旅游发展应注意突出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山岳风光;二是徽州文化;三是宗教旅游;四是红色旅游。安徽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发不足,利用不好,效益不高。安徽是红色旅游大省,著名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这里还有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的诸多遗迹,有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个。因此,应以“铁的新四军、红色大别山、解放全中国”三大主题为引领,结合皖山皖水、徽文化,打造融参观教育、度假、户外体验等产品为一体的综合型红色旅游目的地。
(五)加强区域合作,重视联合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安徽的毗邻地区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东部地区,既是经济发达省份,又是旅游强省。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对安徽旅游发展大有裨益。要积极推进与周边省份合作,按照“东向带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2]。
从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特色吸引力看,皖南、皖东、皖西南旅游区同邻近的江苏、浙江、江西等省的旅游区浑然一体,整体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因此,要积极开展横向联系。皖东旅游区可以和南京、苏州、无锡乃至上海等城市加强联系,皖南旅游区可以和苏南、浙北旅游区联为一体,皖西南旅游区可以和以庐山为中心的赣北旅游区组成一个区域网络,合理组合,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必将大大增强安徽旅游的吸引力[6]。
(六)强化知识经济内涵,注重人才发展和科技的运用
旅游要发展,人才是支撑。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建设旅游大省和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制定安徽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地区高校的办学优势和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批小语种导游,比如日语、韩语、法语、
F590.3
A
1673-1999(2012)16-0070-03
朱吉玉(1963-),男,安徽无为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2012-05-23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流失和人才开发战略研究”(SK2012A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