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2012-08-15李国,李杰
李 国,李 杰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生命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李 国,李 杰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伤人事件频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再现当今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意识教育
一、生命意识与生命意识教育
(一)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存和生存价值的感知与认识,它既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感知,还包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具体指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以及各种生命间的关系,并能了解生命的特点,对自杀、死亡有正确的态度。
(二)生命意识教育的涵义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的存在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自身与周围的和谐关系。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暴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任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是随意残害他人的生命,无一不说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以及对生命的漠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在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漠视自己的生命
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大学生活是人生一段妙不可言的时光。然而如今的大学校园却成为黑色阴影笼罩下的宁静区域,在这里,关于大学生跳楼的新闻不绝于耳。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学生自杀率更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0 000,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1]。
2011年5月1日14时许,通化师范学院大四女生小丽在寝室内自杀,她被发现时,尸体已经僵硬。同样是5月1日,在北方某重点大学就读的男生王某遭到女友冷落,在广州火车站割腕自尽。5月8日下午16时许,在河西某高校一宿舍西南角,一男子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2]。虽然这只是一些极端的个案,但从他们自杀的理由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很少认真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的真谛。
(二)践踏他人生命
从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到河北大学学生飙车案再到浙江徐力弑母,云南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以及药家鑫事件。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过失伤害,还是故意残害,行为都是那么轻率,理由都是那么幼稚,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大学生情感的荒漠,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三)质疑自身存在的价值
考上大学之时,他们或许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或许是村里的骄傲。可是进入大学后,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强烈的心理落差让他们不得不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无法摆正心态正视现实,稍遇挫折就轻言放弃、否定自己,如此脆弱怎能体会风雨过后见到彩虹的那份惊喜,怎能感受到生命的绚烂多姿?
三、我国高校生命意识教育现状
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话题已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内地高校有关生命意识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意识教育缺失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 7 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3]。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纷纷呼吁,必须重视校园“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理念[4]。2006年全国两会专栏报导所载,针对大学生轻生、自杀所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峨志广、毛宇峨呼吁开设“生命教育”课,打造心理长城[5]。学生们的反应,专家们的关注与重视,人大代表的呼吁,凸显了高校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二)理论成果缺乏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意识到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发现可参考的理论成果非常缺乏。因此,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大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经验来指导和影响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相关师资力量匮乏
生命意识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专业的生命意识教育师资队伍是顺利有效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名专业的生命意识教育的老师首先应具有生命教育的理念,然后具有“生命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背景知识。且不论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的专业理念和生命学的专业知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 000~3 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学家。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而调查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0 000∶1[6]。按照这个要求,目前,我国专业的生命意识教育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很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虽已经意识到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尚处于学习中,对学生在生命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清楚洞悉,也就不能对症下药。
(四)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科学的发展规划
生命意识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大多数学校乐于接受和实行,但是,由于在我国内地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直接引用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未能与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目前,国内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有价值的指导。虽然教育部从国家的层面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全国各个高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精神,总结探索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未有一套系统性、全面性地针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指导纲要。
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生因为生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我们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生命意识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投入甚少,发展较晚,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充满了畏惧,自然不愿过多谈论。父母乐意与孩子讨论未来、愿望等问题,而很少与孩子讨论生死的问题。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对“是否问过父母或家人有关死亡的问题”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被试选择“从来没有”的,占37.0%;选择“偶尔”的,占61.6%;选择“常常”的只了占1.4%[7]。而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有关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生活中无人提及有关生命的话题,无人探讨有关生命的意义,又何来生命的意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生接受系统全面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因此学校对学生关于生命意识的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机制,令学生无暇思考有关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问题。
第一,重智轻情的教育模式。现实的教育环境,淡漠人的生命,仅把教育看成学生学习技能的工具,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分数、名次和升学率上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学生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长此以往,学生们虽了解了一些知识,掌握了技能,却湮没了个性,丧失了思考生命意义、生活的真谛以及人生价值的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晓之以理,忽视动之以情。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在贯彻政治理论和法律规范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工作中,忽略了感情的投入,以及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致使各种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犹如只有干枯的骨骼而无血液和肌肉的“干尸”,难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标准。
第三,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把大多的精力放在讲授空洞的理论知识,却忘记了关注学生在生活中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忘记了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世界、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关注自我的发展。
第四,缺乏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维护学生的尊严与思想。对高校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给予人文关怀,让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怎样去爱别人,同时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独立。但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未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学时光是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在该时期,大学生尚处于心理断乳期,对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缺乏甄别能力,加上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所以在面临问题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和处理。
第一,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腐败等丑恶现象的滋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冲击,令他们产生心理失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从而不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暴力文化的影响。它是指“通过各种文化的样式和表现手法,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从而使社会和受众深受其害的文化”[8]。暴力文化对生命的错误宣扬,导致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目前,许多影视作品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示生活中的某些丑恶现象,脱离实际。宣扬暴力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长期处于这种暴力文化中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的感知和认识变得麻木不仁,生命意识模糊[9]。
由此可见,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的过失,亦不免受消极文化的侵蚀以及时代发展特征的影响。综合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原因,笔者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五、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改变教育理念
第一,重建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的学校将会有不同的学校教育。合理的选择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为依据,并与时代转型、人的生命需要、学校教育自身的可能性相契合。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深层次、整体性的价值取向。生命关怀,可以成为高校教育的新取向,关怀生命意味着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成长的空间和成长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成长,并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空间,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有尊严地活着。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前提。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大学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由发展为原则,强调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摒弃知识本位和学位本位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第一,制定系统的生命意识教育实施措施,设立课程体系。生命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具有全面性。设立生命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基础,因此应把生命意识教育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制定具有全局性的、系统的、全面的生命教育实施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推进生命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体系下,把生命意识教育作为一个子体系,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及多学科交互渗透的方式,系统的传授生命意识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体悟和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二,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专业的教材。组织专门人员从事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丰富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理论知识,为生命意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生命意识教育的相关教材,内容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的相关教育理念,“生命学”的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课内外相结合,传授学生心理自助知识、人际沟通的技巧、面对挫折的策略等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建立与周围和谐的关系。
第三,培养专业的生命意识教育的教师队伍。结合各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培训和自觉的生命意识教育培训,“生命学”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第四,研究生命意识教育的科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活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体验式、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格的自主性,赋予大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帮助其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提升其生命和生活的品质。面对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和择业矛盾,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在面临压力时,惊慌失措,疑虑重重,心理失衡。学校要通过开展心理测评、性格测试、职业测试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以提高在职业发展道路中取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遵循生命规律的自然状态下获得成功,认可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大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生命愿景,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生命无处不精彩的信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愉快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过程中,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增加体育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精彩纷呈的课余文体娱乐和科技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和人格塑造的第一场所,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因子。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能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幸福。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办有关生命教育的网络微博、在线家长会、家长信箱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和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便更好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更好的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父母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亲相爱,为孩子营造安全、稳定的家庭氛围。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与孩子一起去面对困难,分享面对困难的体会和经验。
(六)构建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依靠学校,更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人本主义环境。因此,一方面,面对日益泛滥、形式多样的暴力文化,相关部门应予以坚决地遏制与打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绿色、纯净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舆论,新闻等传媒机构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予以积极的引导。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载体,积极的宣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构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实施生命意识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凸显生命价值,追求爱的教育本质。
[1]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16):2-3.
[2]佚名.2011年大学生自杀事件[EB/OL].[2011-06-01].http://bbs.kaoyan.com/t3804477p1.
[3]梁晋.生命教育:高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50.
[4]李映泉.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职业教育,2009(3):185.
[5]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4-86.
[6]王瑶.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30-131.
[7][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吴菁.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5):87-88.
[9]李曦,徐任中,吴芹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高校为个案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
The Education of Life Awareness
LI Guo,LI Ji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In recent years,suicide,homicide,and physical hur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The life awareness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in society.Through the inspe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fe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for the lack of life awareness and the status quo of current education of life awar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nd propose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life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 of life awareness
G641
A
1674-8425(2012)02-0095-05
2011-12-20
李国(1965—),男,四川平昌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杰(1987—),重庆垫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