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三创”品质的集成嵌入

2012-08-15赵志军

关键词:三创发展教育

赵志军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三创”品质的集成嵌入

赵志军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三创”品质是源自创新、创业与创优内在精神的高度集成。有效提升“三创”品质理应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应有使命。为此,应探索将“三创”品质嵌入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逐渐纳入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导入教学程式的整体过程,融入学生培养的个体发展,引入培养具有“三创”品质的教师教育过程。

高等教育;使命;“三创”品质;嵌入

教育肩负着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品位的使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的使命也被赋予不同的理论内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未来挑战,“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应“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这一历程中,“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瓶颈。其实,我们不仅需要“数以亿计”的创新型人才,唤起全民创业热情,而且更需要积极提升全社会的创优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实施高度集成,进一步理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及与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关联与使命赋予。故而,培养具有“三创”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将“三创”品质嵌入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使命之中理应成为迫切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三创”品质的学理内涵与内在逻辑

“三创”品质是基于创新、创业及创优高度集成的具有本原特质的教育品性与行为,它影响着创新人才的规格、创业历程的绩效以及创优意识的生成。“三创”品质的人才培养以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改善创业、创新与创优教育零散化、碎片化的现实状况,系统化推进“三创”精神与能力的高度集成。

1.创新,不仅是勇于否定自己和现状、善于确立新的目标与期望、敢于突破极限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是实现创业与创优品质的基本方式,也是对创优与创业方式的规定。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超越现实、憧憬未来。长期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意识薄弱的状况令人堪忧,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历来饱受诟病。“低位”创新、急于创新甚至“伪”创新掣肘于创业、创优的整体过程。那些缺乏具有真正创新品质的创业难以长足发展,也难以形成创优争先意识。我们亟需抛弃保守型的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在创业与创优中的地位。例如,面对本应进行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学术界却频现腐败、抄袭等现象,无怪乎钱煦认为,“做人要正直,为人是第一位的。”[1]同时,当前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更加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在发展潜质,新知识、新工艺与新技术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已经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领跑中国经济,鲜明地佐证了创新在国家创业与创优中的重要价值。

2.创业,不仅是要积极树立创业的价值观,积淀创业能力,随时捕捉机遇,准备好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对策,而且是实现创新与创优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事业发展方式的规定。一定意义上,人的成长历程都表明每个人都在进行着微观“创业”并不自觉地成长为“创业者”。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创业故事,但传统的“小农观念”也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作为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创业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激情与梦想,而且也难以避免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坎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不断打破原有的从业观念,通过调动资本、技术、信息、知识诸要素实现创业,不仅可以为劳动者的创新、创优意识提供另种实现途径,而且可以以丰富的社会资源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优质的合作创业不仅可以减缓经济风险对创业过程的侵扰,而且将进一步激发团队创新热情,切实增强创业对于国家、社会与个体的价值。韩国三星公司把“事业报国”确定为企业的价值观,其创始人李秉哲认为:“我的抱负是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开展事业,不断研究和开拓新的事业,不断创建和经营新的企业”。[2](P153)这种创业观不仅为创业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为守业过程中的创新、创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创优,不仅是要培养和强化自尊心、自信心,将暂时承受的落后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而实现个人或组织实力的持续增长与创优标准的逐步提高,而且是实现创新与创业品质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创新与创业的质的规定。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美好生活必定是相对优质的生存样态。“差不多就行”、“八九不离十”的传统观点与其说满足了很多中国人的现实心理,不如说规制了追求最佳、最优的梦想,进而影响着创新与创业的成效。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利润应该成为经营得法的副产品和必然结果,但利润并不是经营企业的最终目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认为:“(利润)增长并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成为高质量的公司;如果我们真正实现了质量目标,必然会导致增长”。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前董事长松下幸之助认为:“利润确实是推行健全事业所不可欠缺的工具,但决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企业的根本使命在于谋求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惟有努力达成根本使命时,利润才会变得更重要。”中国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同样认为:“利润高的商品并非就是好商品,只有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才是好商品……客户的效益第一,联想的效益第二”;“企业获得效益必须建立在客户获得效益的基础上,利人方能利己”。[2](P153)足见,创优之于创业、守业过程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因而,我们需要抛弃那种劣质型与普通(合格)型的创新与创业,形成优质型组织文化,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优质化。

二、提升“三创”品质 给力教育与社会发展

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我们亟需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互动。而基本的措施就是实施“三创”教育,树立“三创”精神,培养“三创”人才,增强全民族的创新、创优、创业品质。面对当前分散性、碎片化的创新、创优与创业教育状况,我们应当通过提升“三创”品质给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三创”品质的有效嵌入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求

虽然各级组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创业行动,但现实条件下的创业或徘徊于低端产业,或仅能勇于创业尚不能艰苦守业,或仅能独自进行小规模创业而不能进行团队合作。不难发现:很多人缺乏创优意识,仅仅满足于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取其中”、“随大流”的世俗观念往往占据上风;有的人不敢创优,担心“枪打出头鸟”、“优质”的表现会出现与众不同的“越位”情况;还有的人不会创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更高层次的“优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日趋受到关注的创业教育,反思当前所进行的创业教育缘何难以具备实效性。创业教育的实质不仅仅是教会如何创建一番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创新意识贯穿创业始终、如何在创业过程中矢志不渝地创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否则,创业难以有效提升层次,创业教育也失去了现实的必要性。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二)“三创”品质的有效嵌入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

上海市曾于2007年首次就大学生创业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数得分为60.5分,其中创业热情指标得分为61.2分;不少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创业想法但并不坚定,创业准备分值明显低于其他指标;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得分明显高出创业意向。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较好的创业潜质。然而,在报名人数超过140万的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大学生的比重急剧增加。正如外国媒体所称: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①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29/c_12825997.htm,超140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外媒称阻碍中国发展。应该说,大学生虽然涌动着创业的热情,但仍缺少创新与创优的理论基础;虽然渴望以开创事业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专长,但综合能力较弱、整体素养偏低的状况令人堪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整体发展潜质,激励人不断地执著创新、艰苦创业与乐于创优,有效提升“三创”品质是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三创”品质的有效嵌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要保证

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有机运行的基本动因,如何有效调动人力资源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强烈渴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优追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以创新、创业与创优为基准的精神培育是激发人力资源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在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20%水平的时候,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现行国的40%以上的水平;到人均GDP达到40%水平阶段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都在70%左右;人均GDP达到80%水平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很接近先行国的水平。[3](P78)因此,教育先行发展是国际追赶的重要策略。通过教育先行发展,着力夯实引领社会前行、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而这种“教育”又并非一般的教育事业,应当是具有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的教育事业,只有对教育发展以此种“质”的规定,我们才能充分显示出教育优先发展的现实价值,才能以“三创”品质的有效提升为领航未来中国造就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

(四)“三创”品质的有效嵌入是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挑战的根本措施

古老的自然经济曾缓慢地催生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也曾延缓了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另一方面,经济总量的急剧扩张似乎使人类失却了驶向未来的航线,如何有效应对资源紧缺、竞争激烈、冲突频发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成为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有数据表明,我国约40%的企业在开业一年内就倒闭,能生存5年的只有20%左右。美国是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国民创建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素质最高,但即使在这样的国家,在2002年新成立550100家企业的同时,登记破产的企业也达到38155家。据估计,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公司失败的可能性高于90%。尽管创业初期学生创业者都很乐观,但绝大多数都未能成为那不到10%的幸运者。[4](P16-17)而创业型经济的波折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为此,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三、“三创”品质何以有效嵌入高等教育

作为培养青少年思想品质的重要场域,教育无疑是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培育的主渠道与实施的基础性路径。为此,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应以培育具有“三创”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使命,采取多种措施优先发展。

(一)将“三创”品质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教育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局部顶层设计,办学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整体程式与最终成效。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创”品质,需要首先从更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着手。提高教职员工对“三创”品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从思想意识层面强化理解;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着力塑造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按照更新后的顶层设计,积极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在教学、管理、党建、服务等多方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三创”品质的教育环境;尤其要重视课程整体方案的设计与编排,提升中小学与“三创”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挖掘校本课程优势;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在培养学生“三创”品质过程中的责任,统筹部署“三创”教育的实施,强化“三创”教育成果的绩效考核。通过提高学生的“三创”教育素质,从整体性角度着眼于教育发展本原性要素的改善,突破以往那种强调教育的某个层面、某个层次的零散型教育发展观。[5]

(二)将“三创”品质的培养导入教学程式的整体过程

教学程式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提升学生“三创”品质的主渠道。为此,首先应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价值观。通过教师的价值预设为教学过程提供方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探索符合学生成长的“三创”教育规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创新、创业与创优品质予以内化。其次应丰富以“三创”教育为基质的教学内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虽各具特色,然而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借助多学科教学活动,将“三创”意识积极渗透到学科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不同领域中的创新、创业与创优,进而促进学生将“三创”品质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融合,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可能空间。再次,应形成鼓励创新、创优的教学评价,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突出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在教学考核中的比重,让那些有想法、有创意、有行动的学生脱颖而出,从而通过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科学地“敢想、敢为、敢闯”。最后,应塑造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模式,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努力创设有关“三创”教育的真实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假”的教学情境不能引起共鸣反而会激起反感;“大”的教学情境不能深入个体生活反而会增加隔膜;“空”的教学情境不能感受真实反而会导致生疏。近年来每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结束后,都会有一部分理论成果被企业吸纳,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实现了“创业”。这种将教学成果辐射到实践层面的活动模式,成为实施“三创”教育的经典案例。

(三)将“三创”品质的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个体发展

“三创”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变革,而且还需要注重学生个体生活的多维空间。首先,要形成有利于学生“三创”品质成长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艰苦创业、争先创优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鲜活事例引导社会舆论,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政府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师以及社会、家庭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6]逐渐形成“人人创优、人人创新、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浓厚的舆论环境使“三创”品质的培养更具时空性与长效性。其次,要突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三创”品质发展的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加强创业教育,浓厚创优文化,并以社区“三创”建设带动具有“三创”特色的家庭教育,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优与创业形象。最后,要关注学生在“三创”品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反馈。面对外在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内心中生发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价值判断,并在与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比较、权衡、甄选后作出符合自身的价值选择。因此,为了使学生真正而牢固地形成“三创”品质,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在内化“三创”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反馈、释惑答疑、指点迷津、行为示范,给予学生以主体性的关照并在呵护创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意念与行为。

(四)将“三创”品质的培养引入教师教育过程

“三创”型人才培养需要有“三创”型教师。当前的教师教育过程充分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学科教育前沿探索,然而对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与创优意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为了造就更多具有“三创”品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着力培育具有“三创”精神与能力的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骨干力量,如果具有实施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技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对创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必将起到根本性作用。[7]为此,要不断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高师院校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将“三创”品质融入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第二,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三创”品质引导,通过日常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突出“三创”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强化“三创”品质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教学意识与内在机理,形成有利于“三创”品质形成的教育发展模式。第三,应加强“三创”品质与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科研项目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三创”品质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价值与任务,加强教育科研为基础教育实践服务的功能,使科研理论得以科学转化,增强教师对“三创”品质的引领作用。

[1]钱煦.头戴6顶中外院士帽的华人[N].中国教育报,2010-11-07.

[2]潘成烈,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赵志军.论提高教育素质[J].教育研究,2002,(4).

[6]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7]赵志军.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创业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9,(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赵志军(1958-),男,博士,吉林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工学院1983届管理工程系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三创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