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2012-08-15李大棚
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微博的出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成为多元文化激烈交锋的网络阵地。微博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架构,既为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有所作为,积极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要对微博的负面效应进行有效的制度化解和积极应对,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
微博时代;问题;研究对策
新世纪伊始,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代表性力量,微博正以积聚的网民数量,“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信息渗透,强势的舆论引导,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塑造了一个新的信息强权时代。微博在方便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以自身隐性的议程设置,规定和传播蕴含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话语框架,影响受众对发生的社会问题、政治事件以及文化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渗透作用。因此,微博已成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开展竞争和攻击的网络阵地。微博既为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有所作为,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
1 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对的新变化
1.1 微博主体力量的迅速崛起
微博,作为“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融合催生出的人际交流的工具”[1],最早由美国推特公司在2006年3月首次推出,是一个不超过140字内容的个人网络平台。2007年以后微博才开始进入我国,但是短短的5年时间,我国的微博用户数却以指数式的方式迅速增长、膨胀。最近,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小芊在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会上介绍,目前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而这3亿微博用户却占据整个中国网民总数(5亿)的近80%。可见,我国微博用户已经成为网上舆论的主体力量,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行为、政策的实施、主流价值的传播、接受和认同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2 传统媒体发展格局的重大转变
“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2]传统主流媒体主要以报纸、杂志、电视电台、通讯社、国家权威网站等媒介为主。但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光鲜照耀下,自身的局限与劣势暴露无遗。如自设议题的内容政治性强,枯燥乏味;受众群体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表达话语的机会;信息的采集,发布到与受众见面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差;信息发布的门槛高,文章的发表要受到写作能力的限制。诸多的弊端和局限,导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日渐式微。2010年5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宣布出售旗下的《新闻周刊》。作为全美第二大新闻类周刊的出售,从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没落和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微博的强大优势,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的结构功能。微博用户可以“利用微博进行现场报道,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接近媒介、接近新闻领域,微博带来了全民新闻时代的到来。”[3]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保证人人都有话说,凸显了微博时代的空间无限、自由舒展和话语平等。因此,微博的强势出现,使媒体的格局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
1.3 “微博问政”和舆论监督功能的增强
微博凭借先天的传播速度和渗透能力,赋予了网民聚合的力量和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新闻事件通过微博都可能迅速演变成公共舆论事件,政府处置不当可能激起群体的反弹情绪,导致严重的后果。2011年9月10日,在江西省宜黄县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中,宜黄县政府堵截自焚受害人家属进京接受媒体采访。此事一经微博传播,网民群情激奋,对宜黄县政府的做法进行猛烈抨击。微博时代,“堵”是堵不住的,宜黄县长、书记和相关领导的免职,就是最好的教训。“有关研究者曾对近年来210起中国重大舆论事件进行研究,网络舆论在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71%的微博使用者认为,微博提高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注度。”[4]
1.4 “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日益凸显
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在网络社会中拥有大批的粉丝。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网民产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意见领袖通常在关键时刻,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的发展趋势,形成舆论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这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发布、转发或评论信息,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向舆论的制高点,甚至对其他网民进行议程设置或情绪感染。”[5]
2 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微博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扩
张、渗透提供了新路径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是制造、传播意识形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渠道。”[6]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尤其在传统媒体领域异军突起的网络新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舆论阵地在中西方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掌控着全球网络的主导权。相关资料统计,“互联网上97%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英文信息,其中美国的网上信息量占7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5‰。”[7]除此之外,“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13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8]凭借这一巨大优势,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地想利用网络媒介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媒体做出了积极的战略转向。2011年初,运行约70年的美国之音(VOA)、英
国广播公司(BBC)陆续宣布停止对中国进行的中文广播,也标志着美、英政府对中国广播政治宣传时代的结束。但是,“他们的停播,并不是要停止思想渗透和舆论影响,而是移师互联网拓展网站和微博业务,想进行更广更深的渗透和影响。”[9]他们作出这一战略转向,其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网民数量庞大的优势。由此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作为对华输出西方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2 微博蕴含的强大政治功能,对国家政治议程形成挑战
微博在创立之初,并没有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但是随着社会事件在微博的关注度提高、民众的话语权提升、以及政治参与的渴望热切,微博的巨大政治力量开始得到释放。近年发生的众多事件表明,微博已成为一系列社会政治事件的幕后推手。2009年,摩尔多瓦爆发了“颜色革命”,也称“Twitter革命”,少数组织者通过Twitter等方式传播指令,几个小时候后,1.5万名年轻人就走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2011年中东、北非多国出现民众对抗政府,甚至推翻政权的突发事件。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倒台,其他国家抗议骚乱频仍。后来经研究,大多数动乱参与者都是微博用户,他们借助网络新技术进行相互鼓动、联络、沟通、加强群体认同,把个体的力量汇聚成民众力量,最后转变成社会行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微博具有的强大政治功能。
2.3 微博成为“谣言机”和“泄愤场”,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复杂交织、尖锐激烈。这些利益矛盾呈现在微博上,就变成一些人对政府和社会的批评指责,对别人的谩骂攻击,对自己内心积怨的宣泄。由于我们微博的信息发布基本上还是匿名的,更是助长了
“微谣言”的肆意泛滥。前不久,微博上盛传金庸先生去世,很快又被证实是谣言。微博本是人们交流生活情感,分享生活感受,传递精彩片段的信息传播平台,如今却变成散布谣言,
制造负面信息,宣泄情绪的“谣言机”和“泄愤场”。
据统计,74%以上的人将微博视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这些发泄行为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舒缓情绪、疏导民意的作用,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微博,以“裂变式”的速度广泛传播,使人们相互感染。更糟糕的是,其中许多对政府和社会的批评与指责,是片面的、消极的、求全责备的,甚至完全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总之,微博中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恣意妄行的宣泄行为,不仅误导了民意,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也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度。
3 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微博监管,争夺网络主动权和话语权
当前国内有一些人主张推行“互联网自由”政策。但是从全球各国对互联网的态度来看,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让互联网完全不受管制。连一贯主张推行“互联网自由”政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国内,互联网也并非完全自由、开放的。2011年英国爆发数周的伦敦骚乱,就是英国青年利用社交网站,煽动、组织的暴力行径。骚乱发生后的一周,英国《金融时报》就刊文,指责英国政府放任对互联网的监管,强烈呼吁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管理。英国《卫报》就如何管理微博社交媒体方面,提出Twitter用户要用“九种”负责人的方式使用微博。可见,加强微博的管理,是积极应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各个国家争夺网络话语权和主动权的战略需要。
3.2 推进网络内容工程建设,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微博成为各种价值观、思想文化交锋的主阵地。在微博平台上,各种价值观、思想文化相互争夺,此消彼长。当前,在我国有一些人认为,微博就是微博,不存在什么意识形态的问题,此种观点颇为盛行。其实,从西方发达国家调整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路径事例中,可以看出,微博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表现方式无所不在,一部大片、一个电子游戏、一篇报道、一张图片,都可能含有意识形态,所谓不存在意识形态的观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10]因此,加强微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创造出适合微博特点的、蕴含我国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创作先进的思想文化精品,要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内容上要能抓住人心、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在享受作品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认同和接受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思想文化。
3.3 建立社会资源的整合机制,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微博舆论的导向力
政府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微博舆论的引导,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能力。政府要主动关注微博,尊重民意,接受监督。对于网民关注度高的问题,政府应及时回应,化解危机,避免舆论过度膨胀。政府要转变执政思维,主动联系网民,加强官民互动。没有危机时,要多与网民交流;危机出现时,要及时采取公关,以真诚的态度疏导舆论。政府要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把信息公开常态化。政府还可以建立微博新闻发言人制度,鼓励政府官员开设自己的微博,以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态,更好地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对于微博谣言,“政府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特事特办’现象,反对跨省删帖,提倡以自愿为前提的实名制。”[11]这样,有利于避免人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网民对微博的信任度,在发言时,网民也更具有责任意识。
第二,传统媒体要有所作为。与强硬的管理手段相比,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容易被网民接受。由于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导致所发布的信息几秒钟后就被其他信息覆盖。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反应重大社会问题的信息可能被网民忽视的不利情况。如果传统媒体能积极主动把一些微博上的真实社会事件挑选出来,进行放大,就能设置议程,把社会舆论引向合理化的道路上来。“罗彩霞”、“艾滋女”等事件已向我们证明传统媒体的力量。
第三,重视“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通过设置议题,引起网友围观,迅速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可见,“意见领袖”的素养,对疏导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团结和争取“意见领袖”,发挥名人效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意见领袖”的素养,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名人。
[1] 马利.微博:组工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红旗文摘,2011(1):119.
[2] 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8.
[3] 张力.浅析微博的传播形态[J].红旗文摘,2011(1):117.
[4] 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J].红旗文稿,2011(22):28.
[5] 陈力丹.微博的作用和我们的责任[N].学习时报,2012-01-02(6).
[6] 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4.
[7] 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7.
[8] 匡长福.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8):53.
[9] 张春美.互联网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1(12):53
[10] 向楠.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N].中国青年报,2011-12-05(7).
[11] 丁晓星.善待、善用、善治:微博时代的新闻执政[J].红旗文摘,2011(4):137.
责任编辑:沈宏梅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in Micro-blog Era
LI Da-peng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The appearance of micro-blog not only provides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for people,but also becomes the front of heated multi-cultures struggle.Micro-blog has been influencing and chang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which provides the space for spreading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at the same time,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For this,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should do something,occupy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make effective system dissolves on negative effects of micro-blog to ensure the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micro-blog;problem;measure
D36
A
1009-3907(2012)09-1115-03
2012-03-08
李大棚(1980-),男,安徽蚌埠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