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昔的失落和拾取——《朝花夕拾》的回忆功能阐释

2012-08-15揭爱平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记忆

揭爱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往昔的失落和拾取
——《朝花夕拾》的回忆功能阐释

揭爱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朝花夕拾》是鲁迅以回忆形式写成的自传式散文集,由十篇回忆散文结集而成,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感性生命丰富多彩的鲁迅形象。文本清新的笔致,温情的抒写都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感情,以及他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朝花夕拾;人性功能;诗性功能;反思功能

“个体和人类的早年始终是艺术灵感的不竭源泉”。回忆是文学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进入抒情境界的最佳方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古到今有不少哲学家和美学家都论述过艺术创作中的回忆手法,如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本雅明、马尔库塞等,都颇为重视回忆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柏拉图早在其《诗学“回忆”说》中就总结出“诗的源泉不是知觉,而是回忆”的结论,这里的回忆内涵比心理学上的回忆范畴要丰富得多。他认为回忆就是返回到自身,返归到自己的本真状态,通过这样的途径,人们就可以进入到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永恒不变的一种审美的境界之中。海德格尔也把回忆作为诗的源泉,他在《什么召唤思》一文中说:“回忆是回忆到的、回过头来思的聚合,是思念之聚合。回过头来思必须思的东西,这是诗的根和源。”

事实上,在文学艺术世界里,一个人的主体经历是很短暂的,现在转瞬即逝,而将来却不可预知,一切都在瞬间转化成了过去,所以他所经历过的往事都是以记忆残片的方式存储在无意识的空间里。如果文学创造仅从现实主义来表现,那艺术世界就多了一份热烈澎湃的激情而少了一份温情和悲情。只有在主体情感的驱动下用回忆来聚合这些残片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才会成为一种审美关照对象。

鲁迅的《朝花夕拾》就确源于这种回忆的力量,其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往事最多。实际上就是鲁迅“追述自己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少年(《阿长与<三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到青年时代在南京(《琐记》),后来赴日本(《藤野先生》)以及回国初期(《范爱农》)直至走进北京知识界(《狗、猫、鼠》)的心路历程”。在这份扼要的文学传记里,往事在时间的沉淀和回忆的洗涤后便具有了丰富的哲学和审美的认识作用,而回忆也就显示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来。

一、回忆的人性功能

回忆虽然是如前所述对以往记忆残片简单的掇拾,但同时更是按着美的理想来进行想象与创造。在作品的回忆叙事中,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在回忆的意象中融进了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其实,对童年梦想和记忆中亲人的追忆,展现人性中诚与爱的本质,也是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一个扣人心弦的组成部分。

而在以忆人叙事为主的《朝花夕拾》中,背景虽然依旧是老中国的昏暗,却烘托出了一个清新活泼的童真世界,一个混合着传统与原始人性的真善美世界。回忆中的“我”回归到了率性活泼的本真之中;老祖母在夏天的树下讲故事的慈爱;私塾先生虽手执戒尺却又不常用的性情怡和;长妈妈唠叨又慈爱的仁厚,正直的范爱农都是在作者心底给予了深沉祝福的亲人或友人。

而给读者记忆最深的要算是仁爱的长妈妈和质朴善良的藤野先生。来自农村的长妈妈是粗枝大叶的妇人,在夏天睡觉时摆开的“一”字在当时是令人生厌的,她的切切察察,说是道非,还有一堆繁琐的规矩和道理:在过年的早晨起床后要吃有吉祥意味的“福橘”;叮嘱“我”死了人、生了孩子的房间不能进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以及对她谋害了隐鼠产生的怨恨,在回忆的情感里却完全消失了。反倒她的诚挚热情,她“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义举给予了鲁迅无限深情的怀念。在情到深处发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低音。

作为当时侵略国的医学老师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法西斯国家的残暴,反而“我”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温暖,他的谦逊和朴实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交还给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因为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而怕我不肯解剖尸体的担心,但看到我不惮于便高兴地声调也变得抑扬顿挫;临毕业前交给我一张“惜别”的照片而且叮嘱我一定要时时通信告诉他近况。

《朝花夕拾》在记忆中拾起的纯真童趣,淳朴的南国水乡,其中蕴藏的质朴和真挚是作者后来经历的成人世界中所不能及的,就如《社戏》中所回忆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二、回忆的诗性功能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最美的不是成功的那一刻,而是事后回想奋斗过程中的艰辛。的确,回忆可以使原本是日常经验的琐碎记忆审美化,使那些本来并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经过了时间的距离,当时并不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些生活阅历,一些记忆残片,甚至是痛苦的往事,在主体的回忆中变得富有情味,具有了审美意义。

回忆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创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就如隔着眼帘看天空的朦胧美。那逝去了的童年在作者走过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引起了无数像他一样从农村走进城市后的读书人。在故乡几近要消失的现代人心理,鲁迅的故乡不仅给当时的读者提供了审美,更使现代人陷入“低头思故乡”的意境中。百草园的花木虫鸟,三味书屋的“人声鼎沸”的读书声,迎神赛会的淳朴民风,《三海经》里的神话人物,以及鲁迅那幽默诙谐都所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哪怕从纯粹的形式意义上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一种散文诗的特性。有一种诗的强度,有一种诗的味道、一种韵律,有一种散文诗的东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收录中学教材的范文,文章运用精准而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拟人比喻,选择童年的视角对童年生活充满了深情的回味和留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还有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赤练蛇等等,让人应接不暇,妙不可言。

接受美学的开山祖师耀斯是最为重视回忆的这种审美经验:“回忆的净化力量有可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弥补经验中缺憾。回忆不仅设计未来的经验而且还保存过去的经验,以使那本不完美的世界变得完美。”所以即使在看赛会前有父亲的逼背书,三味书屋陈腐的传统教育,但仍给作者留下了最美好回忆。普鲁斯特在创作《追忆似水年华》时也说过:“我们也会发现,有时候某些偶然的瞬间的印象,比这种身体的疲劳更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往事,使往事好像长了翅膀在我们眼前轻轻掠过,形象更加逼真,更加令人心旷神怡,令人耳晕目眩,令人终生难忘。”

而《朝花夕拾》中鲁迅以一个少年人丰富的感性与无羁的想象所创造的世界,以其回忆中细节的描写,轻松、幽默、欣慰和天真让人不胜神往。无论是那些有意的记忆还是无意的记忆,实际上都已打上了时间的烙印,作者都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看往事的,用现在的成熟去美化过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记忆已经失真了。但是,这种记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最美好的。

三、回忆的反思功能

在海德格尔关于思的论著中,他始终把思与回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思即回忆,就是前面所说的回过头思已思过的聚合。在《朝花夕拾》中,这种“思”以放射性的环状辐射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朝花夕拾》是以温怡平和的幸福感呈现给读者的,但鲁迅的辛辣讽刺依然随处可见,杂糅在温馨的回忆文字中几乎每一篇都有所指。笔锋所及,有故作清高虚伪的“名人或名教授”、贪婪色厉内荏的庸医、高举模范旗帜的伪道学先生或在“我”正准备高兴出门看戏时被逼迫背古书的父亲等等一批新老中国的病态。

其中“名人和名教授”或“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是鲁迅针砭最多的群体。在《狗、猫、鼠》一文中,“现代评论”派妄说“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以此来讽喻鲁迅是自己所要主张打的狗,鲁迅却借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一书中猫和狗结仇的故事反击一笔,讽刺这些名教授们才是“没眼力的狗”而闹的笑话。并通过人禽之辨“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人呢,能直立了,能说话了,能写字作文了,也就堕落了,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来揭示人有些方面还不如动物清晰明白,还要假装清高,用虚伪来遮掩他们彼此的凶残。

《二十四孝图》开篇就要“用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妨害白话者”来维护新文化的胜利成果。伪道学家们不惜歪曲人性,刻意抬高自己,造出英雄来摧残儿童的心理。文中还假想“陆绩怀橘”的境遇讽刺封建孝道的虚伪,通过他最厌恶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孝道的残忍。但可怖的是提倡孝道的“正人君子”却从不赤条条躺在冰上面或跳下汽车去负米,他们享受的却是别人的服侍。最为可悲又可幸的是他们造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完美的道德模范“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此外,《五猖会》中不许妇孺观看庙会的荒唐规定;临时前被封建家长制式的父亲要求背诵虽“一字也不懂”的《鉴略》;《无常》则借“并没有在报上发表过什么大文章”但主持公理的阴间“脚色”和“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善良正直的无常又一次讽刺了那些故作清高的“名人和名教授”们。还有在《父亲的病》中骗人的中医,散布流言令我至今悔恨对父亲临死前的愚蠢行为的衍太太;《琐记》中南京水师里陈腐的教育模式;正直善良的范爱农在封建的黑暗势力下失去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该有的生存空间;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要是那群一天到晚只知打扮、跳舞,却毫无表情观看中国同胞被误当间谍杀害的麻木清国留学生,与日本教师藤野先生的简朴、敬业恰形成强烈的对比。

鲁迅回忆文本中的反思虽没有往常那般热烈,但仍深入到他始终要改造的国民性中:封建陈腐的传统教育,压抑人性的道德教化,麻木怯懦的弱国子民。

《朝花夕拾》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内心世界更丰富的精神战士形象,它让我们看到鲁迅身上并不仅仅只承载着历史使命,他也有温情,率真的一面。“与其说他是中国现代最痛苦的灵魂,不如说他是中国现代善于领略生命的大欢喜的一颗最充实的灵魂”。故乡的破败和都市的繁华并存在同一个时代,让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故乡和童年的情缘,消逝了关于其中的记忆。然而一个作品从回忆视觉开拓出来的情感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越发彰显出来。因为,最接近生命本真状态的恰是温情的书写。

[1] 鲁迅.朝花夕拾[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 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 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 陈建芳.回忆的诗学:重读《朝花夕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

I210

A

揭爱平(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记忆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