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国初期贵州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管理

2012-08-15李安峰

关键词:建国初期农田水利贵州省

李安峰

论建国初期贵州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管理

李安峰

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维护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的发挥,决定着工程的使用年限。回顾分析了建国初期贵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

农田水利建设;建国初期;贵州;经验

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管理得好就可以延长工程的使用年限。建国初期,贵州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管理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

建国初期,为改变贵州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局面,做到农业旱涝保收,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解决山区群众的饮用水问题,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重点是恢复和整修原先的水利工程,并建设一些中小型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如果不过关,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会产生安全问题。建国初期贵州农田水利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其工程质量差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1956年6月4日发布的 《贵州省1956年春季水利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就指出:“据都匀、修文、贵筑等34个县5 230处工程的检查,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只占56.9%;已经失败或不起作用的工程占5.4%;有跨漏现象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占37.7%。一般蓄水工程蓄水量和抗旱能力低,凤冈县六里乡21口塘,每亩田只能得水77公方,抗旱15天,距抗旱40天的标准相差很远。有的地区有草率收兵的情况,没有做好扫尾工作。这些典型事例,说明我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若不迅速设法加以改修和整修,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其灌溉效能,洪水一来还可能造成人为的水灾。大中型单位工程亦有同样情况,三穗14公尺的高架渡槽,天柱、松桃的石渠均于防水时坍塌;江口30公尺长的木架在试水时发生断折,造成很大损失。”[1]

贵州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全国刚解放,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贵州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因此各地在建设农田水利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数量,只求速度和规模而忽视质量;其次,一些水利干部追求政绩,忽视效益,把质量和速度对立起来;再次,贵州当时农田水利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加之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工程建设的力度和难度较高。

通过全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检查,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责令各级地方政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整修,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凡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者,应予以验收,并建立工程验收卡片;对于不合规格的工程,暂时不予验收,提出改进意见,组织群众进行整修。”[1]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成立质量检查机构,对全省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质量工程进行了整改。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在和平的环境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农田水利的兴建,并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程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它对保证粮食增产、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管理和集体管理两大类,国家管理的工程主要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集体管理工程则由受益队、村、社或乡组织管理。贵州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早,1950年底针对续建的中曹司引水工程成立了中曹司工程管理所,这是建国后贵州省第一个建立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1951年11月,贵州省农林厅水利局印发了《贵州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规程草案》,其中指出:“灌区于工程完竣后,当视工程范围之大小,单独或联合若干工程设立管理所,由政府派人组织或由受益群众组织之。各管理机构之主要任务为:(1)规定各渠水量之分配比例及用水顺序并管理其用水;(2)渠道及建筑物之岁修、抢修;(3)灌溉机械之使用及养护;(4)水文测验及呈报;(5)调查用水户之增减及水权的转移等。 ”[2]183伴随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开展,省水利局开始设专职干部负责农田水利管理养护工作,并要求各专区派专职干部1人负责管理养护。可以看出,从兴修农田水利开始之时,贵州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水利机构就十分注重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1953-1956年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贵州农田水利建设伴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逐步推进,在1955-1956年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这期间,因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忽视工程管理,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1955年2月发布的 《贵州省五年来水利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任务》指出:“几年来,对管理养护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重兴修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因而(有水无人管、跨漏无人修、贷款无人还)及(上边淹死、下边干死)不合理的现象仍然严重的存在,未能发挥工程应有的最大效能。从贵筑县北衙、新壮、云锦、白云4个乡的检查来看,共有塘75口,其中已有管理养护组织机构及专人放水的仅占工程总数的33.3%,因此全起作用的仅占42.7%,半起作用的占26.7%,不起作用的占30.6%,75口塘,本可蓄水145765公方,但因管理不善,现仅蓄水55380公方,工程利用率38%。”[3]这仅仅是对几个乡的抽查而得出的结论。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贵州省1956年春季水利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提出:“省水利局准备成立灌溉管理机构,把大中型灌区、群众性水利工程、机械提水、水力发电等各项工程统一管理起来,各专县市应成立灌溉管理组或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群众性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工作,首先要求区、乡应有人专管或兼管,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内应设立管理养护组织,并按社内工程数量和分布情况找出专人负责社内经常性的蓄水、保水、用水、配水和工程的养护工作,由社内评给合理工分,涉及两个社以上的工程由受益社选派代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这是做好灌溉管理工作的首要关键。”[1]接着又制定了《贵州省群众性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办法》,对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进一步细化。由此可知,贵州省在建国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是一直高度重视工程管理工作的,并针对各地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管理章程和规定,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实属不易,为以后的水利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历史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质量和管理的问题,许多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忽视质量而成了豆腐渣工程,由于忽视管理而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从历史中探寻经验,从历史中窥视事物发展轨迹,可以为现实服务。建国初期,贵州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经济、技术和思想观念较东部落后,但能在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取得较大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期间,贵州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养护工作同等重要,工程质量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养护管理工作决定着工程后续的使用及效益的发挥。只强调建设质量而忽视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及效益发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建设和管理工作同等重要,应始终贯穿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及后续利用的始终。

第二,成立精简有效的组织机构,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管理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精简且高效的组织机构能确保工程质量及后续效益的发挥。贵州省在建国初期通过成立各级水利管理机构及质量检查组,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及管理利用,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确保了上级指示及方针政策的落实。

第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使农田水利建设在高效、科学的轨道上进行。建国初期,贵州省农田水利建设能取得较大的成绩,与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应该注重调查分析,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使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贵州省1956年春季水利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Z].贵州省档案馆藏,第6-1-254卷.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贵州省五年来水利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任务[Z].贵州省档案馆藏,第6-1-254卷.

F323.3

A

1673-1999(2012)07-0065-02

李安峰(1984-),山东莒南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当代史研究。

2012-02-02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国初贵州农田水利建设及历史经验研究”(11QN023)。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农田水利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