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思考
2012-08-15刘子辉彭渝陈强
刘子辉,彭渝,陈强
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思考
刘子辉,彭渝,陈强
“去职业化”已成为我国图书馆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向。认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认证体系缺失、图书馆经费紧张、信息化时代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重要原因。分析了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利弊,并从图书情报学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社会公关、职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去职业化”的对策。
图书馆;“去职业化“;外包服务
一、图书馆“去职业化”概述
所谓“去职业化”,指的是由于劳动组织和劳工关系的市场化,工作从职业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工作内容不再取决于职业,而取决于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划分,为完成任务,可以跨越职业的门槛[1]。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具体特征为:(1)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其它专业工作比例增加。(2)在图书馆中,非图书情报专业馆员比例增加。(3)图书馆职业吸引力在下降。(4)图书馆社会地位边缘化。(5)图书情报专业核心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知识效能在弱化,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原因
(一)法规建设滞后,认证体系缺失
法规建设是一项事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图书馆方面法律法规的保障。美国、英国、法国等80多个国家已出台了200多部图书馆法律,而我国仍然没有图书馆法出台,法制建设明显落后,无法保障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同时,国外很多国家已建立起图书馆资格认证和行业准入标准,并且图书馆认证非常严格,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进入图书馆工作。而我国没有认证体系,这既是我国图书馆“去职业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图书馆在社会地位逐步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二)图书馆经费紧张,编制名额少
现在图书馆面临的情况是纸质图书、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需要增加新的馆藏空间来满足新增图书与新增功能对空间的需要,增加新的馆员来满足服务提升的需要,增加新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服务的空间与服务时间扩展的需要,而所有这些需求的结果是图书馆经费的急剧增长,使得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目前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与财政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无法通过其它方式弥补资金短缺。那么,图书馆必须节衣缩食,想办法节省经费。现在多数图书馆都尽量减少正式编制的图书馆员,通过雇佣合同制员工、志愿者等方式,实现图书馆员数量上的平衡。
(三)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使“去职业化”加速
以前,图书馆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源泉,图书、期刊等资源经过专业馆员的采访、编目、上架等环节实现资源流通,在这一时期内,图书馆馆员非常重要,只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组织,用户才容易找到所需图书。但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用户更喜欢用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搜索引擎具有便捷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受用户喜爱。也就是说现在除了图书馆之外,互联网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用户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图书馆在信息化浪潮中作用减小,对用户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许多人也对图书馆员这一职业产生质疑,并且认为其它行业的工作人员也能完成图书馆员的工作。从而使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1]。
(四)学科馆员的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在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运行模式,实现了从自我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将图书馆服务与本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从科研辅助到深入科研第一线,为科研提供深入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建设学科馆员制度时,为了便于加强各学科的有效联系,在招聘新人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其它专业的毕业生,如理工类、医学类、文史类等,通过对他们的信息培训从而完成学科馆员的任务。学科馆员制度无形中压缩了图书馆专业馆员的生存空间,降低了图情专业毕业生进入图书馆的机率。
(五)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
由于历史原因及信息化的冲击,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日益被边缘化,相对于其它的职业,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图书馆这一职业,他们认为图书馆只是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即使在大学,图书馆也只是学校的“二等公民”,图书馆馆员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都会受到无形的歧视。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也在无形中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图书馆馆员。相信有一部分图书馆员在进入该行业之前对该行业并不怎么了解,我国本科阶段已将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很多考生只是被名字吸引而填报该专业,当真正了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失望与无奈,很明显,在考生进入到该行业之前,已明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图书馆馆员在论述图书馆职业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却在否定该职业,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及自身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缺少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低人一等,存在消极悲观的情绪,自身陷入矛盾之中。
三、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利弊
图书馆“去职业化”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有利的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招聘非正式员工,节省了部分经费与编制名额,满足了图书馆发展的需求。计算机、文史专业馆员的进入,改变了图书馆单一的知识结构,优化了图书馆人才结构,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进入,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实现了图书馆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具有其它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能有效地促进图书馆多学科服务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读者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实现图书馆与院系的紧密结合,可以深入科研课题开展信息服务,所以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多样化对图书馆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当图书馆“去职业化”发展超过一定程度,则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危害。
(一)对图书馆服务宗旨的侵蚀
图书馆服务宗旨概括起来就是“读者第一”,图书馆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一宗旨展开的,图书馆的宗旨是图书馆人经历长期的发展在工作中形成的,其它专业的图书馆员在不具备图书馆服务宗旨的情况下,面对长期的单调的工作,可能会对读者失去耐心,服务态度恶化。对图书馆服务宗旨也是一种伤害。
(二)核心业务外包,损害图书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性地对一些业务外包,如后勤服务、图书排架整理等,但一些图书馆将图书编目等核心业务也进行了外包,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这种做法对图书馆的发展构成伤害。图书编目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虽然随着机读目录的发展,图书编目变得非常容易,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就可以实现书目特征的录入,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对于交叉学科的图书,应该归入到哪一类中,就需要有经验的编目员来处理了,要考虑图书的内容、读者最容易使用的学科门类等。编目业务外包导致图书款目不全、字段错误、馆藏数目不对等,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影响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三)削弱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职业被淡化
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是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后从事图书馆馆员工作的,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敏感度、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利用能力,这些能力并非是朝夕就可以掌握的,没有受过专业学习的馆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但和专业人员相比仍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性。
(四)“去职业化”对图书馆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图书馆“去职业化”对图书情报教育会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人们对图书馆职业也产生质疑,而这种大环境则进一步影响人们对图书馆职业的看法,形成恶性循环。在现阶段,这种影响已很明显地体现在图书情报学的教育中,在我国本科阶段,已将图书情报专业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图书情报学中一些概念、术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某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三部分构成:信息教育方面的课程、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给学生带来了迷惑,当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反映到学院的时候,学院领导的解释是学院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的知识体系和掌握专业技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四、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对策
(1)加强图书馆法制建设,推进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程。图书馆职业认证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建立了图书馆职业认证体系,各国对图书馆职业认证的资格要求都不一样,但是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例如美国规定图书馆从业人员必须是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馆学或者是情报学硕士担任。德国的图书馆员都要完成相应的课程,通过专业考试,具备了专业资格认证才能进入图书馆工作。这些严格的认证保证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图书馆的法制建设是落后的,到目前为至,我国没有完整规范的图书馆职业认证制度与法规,也没有一部法律来规范图书馆的发展及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所以造成图书馆资金紧张、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不高,使各种程度的人员都可以进入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使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我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图书馆职业认证体系,引导和规范图书馆职业,推动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及图书馆现代化建设[2]。
(2)学校加强图书情报学教育。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图书馆职业有着密切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要向图书馆从业者传授图书情报的基本知识、概念、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具备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从业者进行思想教育,使从业者接受图书馆的精神、宗旨、使命,坚定图书馆从业者的信念,认同图书馆职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3]。
(3)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对馆员进行职业培训。目前,图书馆正处于变革之中,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图书馆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发展迅速,新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手机图书馆、微薄/博客服务、自动借还服务等等。在这种环境下,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进步、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让图书馆馆员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服务层次,才能使其对自身职业有认同感、成就感。同时,图书馆存在大量非图情专业的馆员,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其接受图书馆的思想与服务宗旨,坚定职业理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4)慎重对待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服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组织、资源整合、参考咨询、图书编目等。图书馆在业务外包过程中,要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图书馆为节省经费可以实行外包。图书馆应该慎重对待核心业务外包,在决定对核心业务外包之前应该对外包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对外包业务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要对外包商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查,评估外包商的服务质量,不要因为核心业务的外包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5]。
总之,图书馆“去职业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去职业化”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所以国家应该推行图书馆职业的认证考试,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
[1]陈传夫,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
[2]刘晓英,等.我国图书馆“去职业化”及其原因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7).
[3]李晓新.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分析:兼谈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启迪[J].图书与情报,2006(4).
[4]李文文,陈雅.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3).
[5]陈信,陈芊里.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1).
G251.6
A
1673-1999(2012)017-0149-03
刘子辉(1981-),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