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告翻译中的移情效应
2012-08-15颜健生
颜健生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具有受众面广和间接产生商品经济效应的特点。广告文体既可以是叙事性的,也可以是标语性的;既可采取言语型也可采用非言语型。从广告的功能来看,一般有四大基本功能,即引起注意(Attention)、发生兴趣(Interest)、产生欲望(Desire)、付诸行动(Action),这就是我们所称的AIDA。受制于广告语篇的特殊性,广告翻译既要考虑忠实原则,也要考虑实际效果。为此,译者首先要对广告原文有审美的体验,进入情感相溶境界而后译;另外,受众之对译文也会产生情感投射。当译文迎合受众心理,则能唤起受众的购买欲;反之,则会遭遇排斥。
1 广告文本特点分析
广告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它有很强的劝说性、功利性、促销性,有的甚至带有虚假性、欺骗性;一般不会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被记住。广告词要求有创意,能吸引人眼球,音、形、意全盘考虑。每一则广告都带有一种目的行为,旨在传递信息和诱导受众消费。“从交际角度来看,一则广告就是一个交际行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广告主通常是发话者,广告受众是受话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广告交际是单向交际。”[1]22因此,广告受广告主单方面操纵,文本一经形成即成固定,事先并不需要与受众商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告文本全然不顾及受众的心理感受,相反,考虑受众对广告文本的移情效应是每则广告的事前行为。经过精心策划的广告能有效占据话语主导权,诱发受众快速反应,并产生购买行为,反之则影响销售。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告文本的实际操作中,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非真实的,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混的,这取决于广告主意图。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对话双方均可在不违背数量、质量、相关、方式四大准则的前提下达到相互理解,从而使对话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其中一方可能通过故意违背准则来增加解码难度,但这并不会阻碍受话者对信息的接受,反而使受话者觉得有新鲜感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采取积极行为。因此,广告作为一种会话模式,具有前瞻性和功利性特点,无论是原创广告还是翻译广告,文本的制作都要考虑受众的心理诉求。由于广告可能利用传统思维定势来作文字上的处理,所以翻译广告时应特别注意两种文化的差异。
2 广告翻译中的移情效应
翻译要做到“神似”、“化境”,译者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由于广告翻译务求时效性、诱导性,因此,译者对广告原文的情感移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解广告主意图所在,读懂广告的言外之意,设身处地地感受原文精神,精确运用目标语再现原文,达到与其基本一致的语码信息或超越原文,这是译者的根本任务。哲罗姆说,“靠征服把原文意思译成自己的语言”。因此,好的译文离不开译者对原文的移情,同样,好的译文又引发受众的移情,两次移情最终促使广告目标的形成。所谓“移情”,就是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放在广告意义上,移情是无需作公开说明就能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传递态度、情感和判断的非言语化的内隐的交往过程。立普斯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移情的特征:一是审美必须有对象;二是审美必须有主体;三是主体与对象有所关系[2]。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广告翻译中的移情。
2.1 译者对广告原文的移情
翻译是转码,提倡“忠实”与“对等”。“但由于各种语言在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以及语义内容等方面互为区别,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必须采用灵活手法,所谓绝对的对等是不现实的。”[3]请看广告:
冷热酸甜,想吃就吃。
英译:Cold and hot,sour and sweet,you can eat if you want.
这是冷酸灵牙膏的广告。译文虽然与原文字当句对,但含义晦涩。首先,这是在做牙膏广告,而非食品广告;其次,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主体感受,毕竟译文目的是要呈现给外国受众,并且希望引起他的好感而采取购买行为,因此,除了要考虑达意还得考虑实效性。若将其译为“Cold or hot,sour or sweet,this toothpaste will make your teeth adapt”则效果大不一样:通过增加toothpaste一词把原文隐含的审美客体表达出来,而make your teeth adapt体现一种功能上的对等,并不影响受众对译文的理解。
从上面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要译出好的广告文本来,译者对原文的感情投射是很重要的。一则广告往往首先涉及到的是对某一商品的介绍,其次是要达到推销该商品的目的,所以,译者不能盲目只顾传递信息,还要仔细研读原语广告,感受其魅力和美学维度,通过情感转移来找到“对等”或高于原文的目标语。英国美学家V.李指出,艺术创造虽然有多种动机,但它们的共同原则都是“趋向美而回避丑”,美的事物使我们把自身的活动投射到该事物中,其形象中加有我们自身的体验,而丑的事物则使我们的活动和生命受到挫折和阻碍。因此人们对自己活动的体验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4]。也就是说,译者情感投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告翻译的质量。下面是天津出租汽车公司的一则广告:
接天下客、送万里行。
英译:Ready to meet 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ready to speed them on their way.
译文采取的是第三人称,虽然忠实了原文,却违背广告的“套近乎”原则,即要尽量站在消费者角度说话,所以贾文波先生建议将译文改为第二人称行文,因为原译文完全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突出自我,感情交流上与读者脱节[5]。
有的广告善玩文字游戏。例如,香港某语言学习中心打出一则广告:一位中年妇女笑不露齿的半身像,附带的文字说明是:She wants to put her tongue into your mouth[1]24.咋一看不得要领。tongue 常常是“舌头”的意思,而此处应当作“语言”解。理解了这一点,译文就大不相同,由“她想把舌头放进你嘴里”纠正为“她要教会你地道语言”。
还有些广告得考虑文化因素。曾经有一种德国产化妆品,翻译成英文变成Animal Waste(动物的粪便),可想而知它在英语国家的销量。我国剑兰春酒广告“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兰春”,要求译者懂中国历史。丰胸产品广告“做女人挺好”则传递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仁者爱人,汇仁制药”则体现中国古代“仁爱”的文化精髓,勾起人们对这一古老风范的深深眷恋[6]26。译者如果缺乏这些背景知识,恐怕也难译出好的广告。
2.2 受众对广告的移情
受众对于广告的移情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由形象代言人所诱发;二是通过阅读译文而泛起联想。第一种是名人广告,即以影视歌星、体坛名将、社会名人等为品牌代言人的广告形式,是一种借势营销、典型移情策略,它借助了名人的证言效应,利用公众对权威崇拜的惯常思维定势而悄悄将大众感情移向商品,“是使广告顺应人们的感情流向,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7]并采取有利于广告主的行为策略。名人广告也讲求门当户对,如做运动服装的广告一般借用体坛名将,做化妆美容的广告多请影视歌星。另一种移情是公众通过阅读译文而产生的,即通过文字信息的输入产生联想,是一种直观与情感结合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按立普斯的解释,即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效果。如把电影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随风而去》则显平淡,而译成《乱世佳人》却十分具有吸引力,因为该译文让人产生遐想:其一,与女人有关,而且漂亮;其二,是乱世,可能经历不凡。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公众迫不及待地想要看这部片子。同样,“Coca-Cola”由“蝌蝌啃蜡”转到“可口可乐”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广告翻译之一。
笔者在广西贺州市看到一家餐馆打出“好吃再来”的招牌,且有英文表示:Good eating,come again.怎么看也不像英文,应改为“Come again after a satisfying meal”才好。听到有学生向外教介绍贺州姑婆山景区人多时说:There are so many people,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笔者纠正道:There seas of people.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1)Life is journey,travel it well.(Sunflower Travel)人生就是旅行,尽情享受分分秒秒。
(2)We 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UPS)殷勤有加,风雨不改。
(3)Focus on life.(Olympus)人生难忘,永留记忆。
例(1)是一则旅行公司的广告,把人生比作旅行,劝说公众要好好享受,这无疑会打动公众的心,引起共鸣而乐于接受该公司邀请。例(2)是一家快递公司的广告,该公司作出如此郑重承诺,让公众感到放心,颇具诱惑性。例(3)是一款相机广告,译文同样具有鼓动性效果。
当然,负面移情效应也是存在的。如某些旅游景点为吸引顾客,提供日本鬼子服装以及模拟鬼子抢花姑娘场景,结果非但没有达到促销效果,还引起了公愤。因译文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而引起受众心理不快的现象也存在。例如:香港曾有一种汽水,牌子叫“Watson’s”,中文译成“屈臣氏”,让人想到“屈服的臣子”;有一种葡萄牙产的Rose红葡萄酒,被译成“美酡露”,与粤语“未妥(不妥当)”发音相近,似乎欠考虑。
总之,广告翻译存在很大的心理学因素,广告本身也是一种攻心术。任何商家都知道,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必须抓住消费者心理,诱发大众对该产品的好感并购买。由于广告语篇中不仅含有大量修辞格的运用,如夸张、比喻、对偶、双关等,还包含原语和译入语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广告文本时,要求译者做到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到广告并产生认同感,然后从一个美学高度进行翻译。另外,外来广告不是人人都懂其含义,因此受众往往要依赖译文去理解,理解过程是对译文发生移情后对事物产生美丑区分的过程。两种移情至关重要。
[1]黄国文.广告语篇的会话含意分析[J].外国语,1997(2).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5.
[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55.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35.
[5]王占斌,苑春鸣.试论商业广告翻译的特征[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0(5):60.
[6]郑国喜.我国品牌广告所蕴含的文化因子探析[J].商业时代,2011(13):26.
[7]黄国文.广告语篇中的证言式话语[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