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2012-08-15刘国和邓永芳秦秀清
刘国和,邓永芳,秦秀清
“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刘国和,邓永芳,秦秀清
赣州市拥有赣州宋城、赣南客家围屋、瑞金红都、红军长征策源地以及风水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申报文化遗产的活动,推动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现赣州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赣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申遗”角度,提出了整合赣州文化资源的思路和开发赣州文化资源的原则及措施。
赣州;文化资源;申遗;资源整合;资源开发
一、赣州文化资源“申遗”现状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和世界遗产基金(WHF)。世界遗产委员会由缔约成员中的21个成员组成,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一次世界遗产大会,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我国于1985年加入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并于2007年10月当选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
所谓“申遗”,就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提出申请,将某个特殊历史遗产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近年来,赣州市政府和民间对赣州文化资源“申遗”都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意愿。龙南县关西新围曾作为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建筑,与福建闽西土楼、广东粤东拢屋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由民间组织发起的风水文化申遗,目前也正在努力之中。2011年11月,赣州市成立了赣南客家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着标志着围屋“申遗”已进入实质性程序。
在文化经济高速发展、周边地区积极“申遗”并获得成功的背景下,拥有众多文化资源的赣州在“申遗”方面则稍显落后。近年江西龙虎山在“中国丹霞”名义下和其他省份捆绑申遗成功,但忽略了赣南丹霞的存在。2005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福建土楼等5个申报项目通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查被受理,但赣南客家围屋并未被列入。2010年8月,广东梅州也就客家围龙屋以完全不同于福建土楼的立意和形式启动了“申遗”活动[1]。而赣州至今没有一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甚为遗憾。
文化资源“申遗”,是赣州走向世界、凸显自我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申遗”,可以使赣南地方文化(包括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理学文化等)与全球化进行互构,从而显现地方文化价值;可以为赣南地方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动力支持,提升赣州城市文化品味,同时可以带来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促进赣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赣州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赣州文化资源的遴选与整合
(一)“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遴选
赣州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遗产三类。以申遗六项标准来审视,可以初步遴选出赣州宋城、赣南客家围屋、瑞金红都、风水文化、红军长征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
赣州宋城,包括宋代砖城墙(全国仅存)、八境台(中国八景文化发祥地)、通天岩 (江南最大的石窟寺)、福寿沟(古代城市建设的奇迹)、文庙(江西规模最大)等众多古迹,分布在赣州古城区3km2的范围内。有“宋城博物馆”的美誉。此处也是宋明理学的发祥地、发展地和开拓地。理学著名代表人物如创始人周敦颐、集大成者朱熹、推向新阶段的王阳明,在赣州均有传习,这为宋城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客家围屋,指现存于赣州地区由客家人建造并使用的具有明显封闭性的聚族而居的大型民居。赣南围屋呈方形,年代相较圆形围屋更为久远,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赣南客家围屋很好地满足了客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且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居文化。作为古代客家人思想智慧和文化素质的结晶,它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标本的意义”[2]。
瑞金红都,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留有许多革命遗址,包括叶坪、沙洲坝等地的旧址和纪念建筑物共15处。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的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全部设在这里,瑞金因此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瑞金红都于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作为“共和国摇篮”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赣州的风水文化,可追溯至晚唐时期。唐僖宗时杨益(杨筠松)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等风水典藉避难赣州,收徒讲学,潜心研究,并传授堪舆秘书。赣州因此成为中国风水的发祥地,享有“世界风水看中国,中国风水看赣州”的美誉。今赣县杨仙岭、兴国县三寮村等地有其文化残存。
红军长征,即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赣州的瑞金、于都等地是长征的策源地和出发地,在“申遗”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二)“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
从“申遗”角度看,赣州文化资源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代表性较弱 (如古城墙等)、同类资源已经申遗成功(如围屋)、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如瑞金红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比较分散,等等。“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有合适的策略或思路,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申遗”的经验。
整合方式可以借鉴捆绑式、廊道遗产等申遗方式,以小博大,增加成功几率。捆绑式申遗,不仅能提高成功率,而且可以让尽可能多的遗产纳入世界遗产规范中保护。“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申遗都是其典型范例。赣州是客家文化摇篮,可以与广东、福建以及台湾等地就共同的文化资源进行“捆绑式”申报。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文化景观类型,是在较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均采取此种方式。瑞金红都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要环节,以革命政权主要经历地为廊道,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联合申遗。“红军长征”也可以采用廊道遗产申遗或者线路申遗的方式[3]。
整合题材上,应该通过充分发掘题材内涵,在创新中凸现申遗遗产的本土文化特色。“红色经典”的申遗方式可以借鉴。2006年河南就红旗渠申遗,这是我国第一个将“红色经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提出申请的项目。赣州可借鉴此种方式,充分发掘“共和国摇篮”的特色内涵,单独将瑞金红都打造成红色经典。又如赣州宋城,单就古城遗址来申报,其原真性、独特性并不高,但联系客家这一独特民系的发展史,冠以“客家宋城”名号,就会大大增加她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其独特性。
整合的类别上,要同时重视文化遗产中的物质与非物质内容。赣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在历史文化遗迹较多的情况下,应该侧重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如赣州宋城、赣南围屋,但也要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赣州风水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掘风水中的科学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也不能忽视其所附丽的物质文化遗址(如三寮村、杨仙岭等地的风水文化旧址)及文献资料。
三、“申遗”视角下赣州文化资源的开发
(一)赣州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申遗”既是动力也是要求,既是目的也是过程。从“申遗”视角来确定赣州文化资源开发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价值性原则。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要求人们“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因此必须杜绝不合理的、带有破坏性的商业开发,尤其要重视保障文化资源的原真性、整体性、历史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第二,特色性原则。特色即是差异、区别,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魅力所在。从“申遗”视角来开发文化资源,务必做到特色不被平庸化,并使得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第三,层级性原则。开发的过程也是“申遗”的过程。我国已经建立了分层级申报制度,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须从国家遗产中推荐。赣州应建立相应的遗产申报体制,确立文化资源的申遗秩序,争取更多的文化资源进入国家遗产名录之中。总之,在开发中必须保护好现有代表性文化资源的价值,突出其特色。
(二)推动文化资源“申遗”的措施
赣州文化资源“申遗”,需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公众意识,营造社会氛围。要提升赣州民众对文化遗产本身的认同意识、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形成主动去宣扬、保护的行动力,形成“申遗”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第二,依托政策支持,取得主导优势。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申遗组织,围绕特有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遗产制定申遗策略,形成具有政策连续性的申
G124
A
1673-1999(2012)11-0127-02
刘国和(1973-),女,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文法学院讲师;邓永芳(1973-),男,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秦秀清(1963-),女,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西省赣州市社科联2011年度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