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漠草原区驼绒藜资源的推广利用*

2012-08-15阿拉塔孙海莲赛希雅拉

草原与草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半干旱干旱地区荒漠

阿拉塔,孙海莲,赛希雅拉,纳 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干旱,是我国草原牧区的主要分布区域,年降水量在450mm以下。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干旱多风的气候和疏松沙质的地表条件是潜在的荒漠化因素,而牧区的过度放牧、樵采,农牧交错带草原的过度农垦等是导致这一地区土地发生沙漠化及其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和牧区进行以人工种草及草场改良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恢复植被,是这一地区生态建设的主体。西部干旱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适宜的当家草种,以及牧草旱作种植不易成功等,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进程。如何在干旱地区提高人工种草的成功性,适宜的牧草品种是关键。选择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一方面应引进优良牧草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筛选;另一方面更应当注重立足于本地区,将本地优良的野生牧草资源引种驯化栽培,进行生产开发利用〔1〕。

驼绒 藜 (Ceratoides latens(J.F.Gmel.)Revealet Holmgren)是藜科驼绒藜属旱生半灌木植物。世界分布较广,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干旱、半干旱、高寒地区。该属植物抗旱性很强,属旱生、超旱生植物,在干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可形成大面积的驼绒藜群落。该属植物枝叶繁茂,营养丰富,为优良饲草;此外还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在干旱的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利用价值,是改良天然草地最有前途的旱生植物之一。

1 驼绒藜的形态特征

驼绒 藜 (Ceratoides latens(J.F.Gmel.)Revealet Holmgren),别名优若藜。半灌木,高30~100cm,多分枝,有星状毛。叶互生,条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2cm,宽2~5mm,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在枝端集成穗状花序;雌花腋生,无花被;苞片2,合生成管,果期管外具4束与管长相等的长毛。胞果椭圆形或倒卵形,种子与胞果同形。

2 驼绒藜属植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驼绒藜是一种抗旱、耐寒、耐瘠薄的半灌木。根茎较粗壮,常裸露地表,主根可入土60cm左右,侧根发育较差,根系暴露土外较多,容易枯死。

驼绒藜种子的寿命较短,发芽能力一般只能保持8~10个月,超过一年则发芽较差。据栽培观察在温度4℃左右时,土壤水分适宜,种子很快萌动,在温度25℃时,24h之内发芽率可达75.9%。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荒漠草原区,早春4月下旬5月初播种,3d后即可出苗,7d则苗可基本出齐。出苗后的一个月内生长迅速,当年植株高达60~70cm,能够正常开花结果,但分株较少。生活第二年驼绒藜,株高可达80~120cm,株丛直径60cm,形成高大而茂密的植丛。

驼绒藜是一种温带旱生半灌木,适宜于年积温1 700~3 000℃及年降水量在100~200mm的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土壤为棕钙土、灰钙土、灰棕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主要分布于荒漠地带,也可进入荒漠草原地带。在上述地带的山地、山麓、山间谷地以及河岸沙丘等处,形成单纯优势群落,或与其他小半灌木及多年生禾草等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驼绒藜群落〔2〕。

3 饲用价值

驼绒藜属植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各类家畜均喜食,而且产草量大,每公顷产草量野生群落可达700~2 200kg,人工栽培草场可达4 000~9 000kg。1株驼绒藜可产新鲜饲料0.5~1.8kg,或风干饲料0.21~0.8kg。驼绒藜是良好的饲用半灌木,自然株高为30~150cm,其茎叶比为茎43%,叶、穗57%,不仅是优良的放牧型饲草,而且是干旱地区刈割干草的重要草种〔1〕。

驼绒藜含有较高的精蛋白质、钙及无氮浸出物,尤其在越冬期间,尚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且冬季地上部分茎保存良好,这对家畜冬季采食有一定意义,特别是遇到旱灾或雪灾时,其饲用价值更大,生产意义更为重要。家畜采食其当生枝条,在各种家畜中,骆驼与山羊、绵羊四季均喜食,秋冬最喜食,绵羊与山羊除喜食其嫩枝外,亦喜食其花序及果实,马四季均喜采食,牛的适口性较差。

4 栽培要点

驼绒藜在荒漠草原区直播很难成功,以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为宜,即选择水肥充足的土壤,进行早春播种,待培育出幼苗,翌年春暖后移入大田栽培。若在干旱地区直播,必须趁阴雨天气,抢墒播种。通常先将种子与湿沙混合拌匀,然后播下,覆土不宜过厚,以免影响出苗。

5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推广利用价值

驼绒藜属植物以其顽强的抗旱性能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属植物具有极强的抗逆性能和耐瘠薄能力。除流动沙丘和低湿盐碱地不宜生长,可生长于戈壁、沙漠、干旱山坡、固定沙丘、沙地、黄土丘陵、沟谷及干河床等地段,并可形成大面积驼绒藜群落,成为干旱地区重要的植被类型和建群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的恢复和草场改良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北省区的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草场改良及沙漠化生态治理中引种驼绒藜属植物获得成功。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尤其是草原建设缺乏适宜的优良灌草品种,应当立足于从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中筛选,并引种驯化培育优良乡土品种作为当家草种,同时加大开发利用和推广力度。驼绒藜属植物可以在广泛的生态范围内改良草场,它不仅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优良饲草,而且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改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

〔1〕索亚林,史云威,兰云峰,等 .驼绒藜天然草场改良及扩繁技术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3,(2):3-4.

〔2〕时永杰 .驼绒藜〔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年专辑:139-140.

〔3〕孟林 .驼绒藜在新疆草地的分布及其生态经济价值〔J〕.草原与草坪,2002,(3):24-27.

〔4〕高登义 .驼绒藜的栽培技术〔J〕.内蒙古畜牧业,1990,(7):20-22.

〔5〕赵书元 .华北驼绒藜种子寿命及其采收贮藏〔J〕.内蒙古草业.1986,(3):42-44.

猜你喜欢

半干旱干旱地区荒漠
向荒漠宣战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一种半干旱地区苹果园贮水棒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稿约
干旱地区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设计思路分析
浅谈半干旱地区丘陵混交林造林模式
荒漠水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
印度干旱地区男子纳妾 专为家庭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