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影视剧《老友记》出发看中西文化“面子观”
2012-08-15钟铃
钟 铃
一、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面子”现象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社会学家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年合作出版了 《语言使用中的普遍性: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书,其中提出了跨文化的礼貌现象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面子”(face)。他们认为,所谓“面子”,指的是人们希望自身的形象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认可。讲礼貌就是要设法减轻言语行为对面子可能产生的威胁,以避免在交际中造成难堪或关系恶化。早在布朗和列文森之前,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67)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为取得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要按照社会普遍赞许的标准来表现自我形象,这就是“面子”。 交际的双方要互相照顾彼此的面子,惟其如此,人际交往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许力生,2006)。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面子保全论,是基于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与中国文化相比,有异有同。对此,中国学者顾曰国提出面子保全论不适合中国文化。(何兆熊,20009)。贾文山认为,中国文化强调“面子”,“爱脸面”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贾文山,2001)。
虽然中西文化对于“面子”,常常展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其实,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不难发现,“面子观”有其共通之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本文即选用《老友记》——这部为中西方所熟知的美国情景喜剧为研究对象,《老友记》(Friends),又译做 《六人行》,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从1994年开机拍摄的室内情景喜剧,共播放了10季。剧中情节安排独立,人物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尴尬场面的洋相百出不仅是原汁原味的笑料,更是了解美国文化中“丢面子”场合下美国人“保面子”的好教材。笔者简要阐述美国文化中保全面子的行为方式,并对比中国文化中的“爱面子”现象,指出美国人的“爱面子”和中国人的“要面子”是一种文化共象。
二、中西文化中要保全他人面子时的“贬己尊人”
(一)贬低自己,化解尴尬
何兆熊在《语用学概论》中指出,贬己尊人是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在西方文化中几乎看不到。事实上,老友记中就存在着交际场合中使用这一策略的大量范例。这套风靡全美的剧集讲述的是6个年约30岁的年轻人共处一个屋檐下,分享爱情,共历友情的生活故事。他们的故事跨越美国文化中的各个层面,带着强烈的纽约中产阶层风格,不仅是对生活的调侃,更是美国风土人情的大观。在第一季的场景1中,众人在医院里焦急地等待卡萝生产的消息。当钱德勒和莫妮卡谈论到结婚的话题,莫妮卡受到刺激,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形象。言辞之间,莫妮卡的咄咄逼人和钱德勒的步步退让,形成鲜明对比。
钱德勒:等你40岁的时候,我们俩都还没有结婚的话,要不要考虑一下,在一起,也要个孩子?
莫妮卡:为什么我到40都还没有结婚?
钱德勒: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假设一下。
莫妮卡:好吧,好吧,那你告诉我,为什么要假设,我到40还是孤家寡人一个?
钱德勒:不是,不是那个意思。
莫妮卡:那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我注定永远都结不成婚吗?
钱德勒:[无比尴尬]恩,恩。
莫妮卡:什么意思啊?你说啊?
钱德勒:噢,老天爷啊!我就是跳伞的时候,把背包当降落伞的那个蠢货啊! (无比懊恼地跌坐在椅子上)
可怜的钱德勒,原本是来安慰莫妮卡,希望她不要触景生情,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的。可谁有知道,女主人公的“恨嫁”神经一触即发,刻不容缓。尴尬之下,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跳伞运动员,错把背包当成了降落伞,形容自己无处可逃的境地。在这个情景之中,钱德勒百般无奈之下,损害自己的面子,从言语到行为维护了“爱面子”的莫妮卡的脸面,缓和了当时的紧张气愤。想必当事人也能“开怀一笑”“泯恩仇”吧。
中国文化中的贬己尊人由来以久,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从称谓语开始:“鄙人”、“贱内”、“犬子”分别是对自己以及妻儿的称呼。在西方文化中,虽然贬低自己的情况多有发生,但是程度并不一致。如今的中国人贬低自己的程度已有所降低,但中国人的爱面子也是相当无奈滑稽的,把对自己的贬损夸张到了最大程度。仅看一例,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就很形象地刻画出一个爱面子的小市民:
199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东临扮演的小伙子,逢人就问“您有事吗?有事您说话”。为了帮人办事 (也为了显示自己 “有能耐”),半夜三更去排队买卧铺票,实在买不到就贴钱买高价的。结果事情越闹越大,收不了场下不了台。即便到了这个份上,他见了人,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您有事吗?有事您说话!”这就是典型的损害自己的利益还要维护“面子”。
上述两例,前者是在西方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巧用贬损手段,化解尴尬;后者是中国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打肿脸充胖子”,虽然维护了另一方的面子,自己却吃了大亏,只化解了一时的尴尬,却引发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乱象。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二)抬高他人,为他人留足面子
在第一季的201场景中,菲比为钱德勒剪了一个新发型,钱德勒夸赞菲比:
钱德勒:太棒了,太棒了,感谢Vidal Buffay大师为我造型。
菲比:你懂的,我们一向是 “因你的精彩而精彩”。 (If you don’t look good,we don’t look good)
布菲是菲比的姓,而美发大师的名字是维达沙宣,钱德勒把二者合二为一,特意以此来赞扬菲比的技术堪比沙宣大师,将菲比捧得飘飘然。而对话前,大家对菲比的技术是不以为然的。这时候,钱德勒把菲比抬高到大师级别的一个高度,给足了菲比面子,而菲比也顺势幽默地配合钱德勒,干脆喊出了沙宣的广告语:“因你的精彩而精彩”。场景生动,趣意盎然。
三、中西文化中遭遇尴尬时的“顾左右而言他”
随着剧中情节的发展,钱德勒和莫尼卡成为了一对情侣,可是也偶尔闹下便扭。在一场“吃醋”风波中,钱德勒有意为难莫尼卡的朋友。在第五季的场景3中,钱德勒是这样刁难他人,却又“偷鸡不成,蚀把米”。
钱德勒:丹,你是男护士,不是医生啊?是不是太娘娘腔了啊?
莫妮卡:住嘴,钱德勒!
丹:没事的,我可是很努力地从医学院毕业的。
钱德勒:哦.
丹:不过我在海湾战争做男护士的时候,可没有人觉得我娘娘腔啊?
钱德勒:当然没有啦。(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听着,恩,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好吧。 (打嘴仗败下阵来)。
在这个场合中,钱德勒因为吃醋,本想损人一把,让男护士丹抬不起头来。谁料,却被人反客为主,更加体现了这个男护士的个人阅历和风度。男护士丹的表现,道出了自己医学院毕业,也曾参加海湾战争。丰富的阅历,让丹有力地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虽然和中国文化中的“顾左右而言他”有所不同,但是这种话题的转换却非常及时有效,反击了对方。在中国文化中,双方的交谈出现无法继续,或是如上例中的一方故意为难时,另一方常常话锋一转,保住面子。《孟子·梁惠王》篇载,孟子对齐宣王进谏: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此时尴尬无比,只好眼睛转向别处,避而不谈,保存面子。这个例子是中国文化中保全面子的典型,从故事中演变出的成语就是“顾左右而言他”,用来形容此时的情景。
四、中西文化中以“避重就轻”来弱化问题
当话题不方便转移或是话题并未转移之时,交际一方选择避重就轻,来淡化此时的难堪境地。老友记中308场景里,盖勒夫人抱怨说自己的母亲爱发难,此时,她的女儿莫尼卡也顺势向她提出自己的抗议。
莫妮卡:老妈,那真是个奇迹,快跟我说说。 如果外婆还在这里,你会把你对她的这些抱怨告诉她吗?
盖勒夫人:告诉她什么?
莫妮卡:告诉她,她是多么地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比如挑剔你的头发啊什么的
盖勒夫人:搞不懂你讲什么。
莫妮卡:你和她说实话的话,会不会好点?
盖勒夫人:...那倒未必。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妙啊。
在交谈中,盖勒夫人不仅明知故问,还避重就轻,说“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妙”,保留自己一贯爱挑剔的习惯,不让女儿说出口。而中国文化中这样的例子也是俯拾即是,看看中国版本的例子,在《韩非子》中,扁鹊见蔡桓公一节就有相同的妙处。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侯先说自己没有病,后又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问题归到医生的身上,虽然不是转移话题,但也是避重就轻,与老友记中的盖勒夫人如出一辙。中西文化中的“爱面子”和“要面子”由此可见一斑。
六、结语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教授认为,跨文化对话有一种镜子效应,把陌生文化当作一面镜子,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的不足。(高永晨,2003)。笔者通过对比两种文化对“面子”的相同认识,把西方文化当作镜子,以此为契机,重新发掘本土文化的“面子观”,目的就是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性,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所谓“知己知彼”,以中西方文化交往双方的共同点作为交往动力,这场交际的“战役”才能够“百战不殆”。只有学会求同存异,才能够更好地达到交往的目的,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1]Friends.六人行[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2]Wenshan Jia.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I-dentity in the 21stCentury[M].Ablex publishing,2001.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邵守义.演讲与口才[J].演讲与口才,2006(12).
[6]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