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思考

2012-08-15朱新春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批判性

朱新春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30)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思考

朱新春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3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而缺乏批判性思维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很多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教育。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由于教学目的上的偏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缺陷,致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没有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从教师角度来说,纠正教学上的偏差、改善教学方法是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能力

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到2020年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涉及多方面因素,而人才培养则是关键因素之一。在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就已经居世界第一。虽然数量上增加了,但因为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模式等问题,教育质量却有所下降。其中最突出的质量问题就是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1]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中国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他还根据耶鲁大学的一份报告说:“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需要的则是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2]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的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中国学生往往与此相反,虽然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也非常扎实,但不敢冒险、缺乏想象、思维固化、缺乏批判精神,这就导致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一、西方教育注重的批判性思维及其主要内容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西方教育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根据《批判性思维介绍》(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一书,批判性思维由来已久。①该书认为,2000年前的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参见:Aflec Fisher.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在上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开始被引入美国教育,到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已把批判性思维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目的就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一词的直译。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批判思维就是对信息,尤其是对被信以为真的观点或陈述,进行分析或评价的思维过程。包括对观点内涵的质疑,检验所提供的证据和推理过程,进而形成对相关事实材料的判断”。此外还有其他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从具体内容来看,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两个方面。

批判精神就是对来自各方面的理论、观点、信息和具体实践采取理性思考、判断和评价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公平与开放的心态,不经检验不放弃任何东西,同样不经检验也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东西,无论所面对东西来自何人、何处。(2)不仅要勇于向别人质问,也要勇于向自己质问。这是前一点的逻辑延伸,在任何权威面前,敢于质问、善于质问。不仅如此,批判精神还要求不断向自己质问。有时人敢于质问别人,却不会向自己质问。(3)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没有坠入逻辑错误和自我合理化的陷阱。有时人发现不了自己判断的错误或缺陷,主要是因为陷入主观的自我合理化陷阱,不能够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形成正确判断。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具有开放的心态,渴望探究全部思想和观点,包括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东西。他们不惧怕任何对立的看法,因为正在寻找真理,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已经拥有了它,必能经得起检验;如果没有拥有它,他们愿意放弃错误的东西去拥抱真理。批判性思想家对任何东西都会提出质疑,使用思维、实验、调查等各种工具去发掘真理,不管它躲在什么地方。

批判技能是指进行批判性思维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技巧。国外有的学者把批判性思维技能概括为12条,有的学者则概括为10条,等等。中国学者刘儒德先生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把这些技能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1)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2)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性;(4)觉察出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5)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6)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7)评定事物价值和意义;(8)得出进一步结论的可能性等。[3]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不是惯常所理解的只有单纯否定,还包含着肯定,是一种创造性批判,因此,有人更愿意称之为批判创造性思维(critico-creative thinking),[4]实质就是以他人成就为基础进行再创造。从这八个方面来看,批判性思维技巧其实就是思维的切入点、方向或角度,即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虽然有些人掌握了基本的逻辑知识、统计方法等,但不知道从什么方向来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具体的批判技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明显体现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特征,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二、唯物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唯物辩证法是其全部理论基础。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最初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思维规律,并且被强加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其基本精神、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来看,都是更高层次的、哲学化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和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要求对整个感性世界和人自身采取彻底的批判的态度,并现实地变革和改造这个现实世界,使其更加合理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批判、革命就是破旧立新,就是新质代替旧质,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以新的科学思想代替旧的落后思想。它不仅主张从现有出发,而且还主张追求应有;不仅强调要面对现在,而且还强调面对未来;不仅着眼于理解现存世界,而且还着眼于改造这个现存世界,实际地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显然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基本精神之一。

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即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而且强调对精神世界的批判,即通过对旧的理论成果的批判来实现理论的发展;不仅强调对外部事物和思想观念的批判,即对他人的实践和思想观念进行批判,而且强调对自身的实践和思想观念进行批判。①在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判精神。显然这是一种科学的、公正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其次,唯物辩证法为有效的批判指明了基本切入点和思维原则。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且认为世界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仅如此,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三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质变与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等客观内容。除了三大基本规律以外,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系统与要素等。这些基本范畴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

按照唯物辩证法,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其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思考问题。这就大大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创新提供了基础。其二,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僵化的、教条的观点对待事物和理论。因此,在探索中要有积极求变、积极创新的思维态度,要注意从事物的当前状态中挖掘出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的东西和价值。其三,唯物辩证法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思维切入点,即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形式和状态、方向和道路等方面的三大规律,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六对基本范畴,都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基本的切入点,从而使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前述的8个批判性思维技能可以概括为:第一,抓住主要矛盾(对应第1个);第二,对论证有无逻辑矛盾进行判断(对应第2、3个);第三,探求次要矛盾或潜在矛盾(对应第4个);四,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对应第5、6个);五,对事物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对应第7个);②这一条是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时则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但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比较注重事物的真理性而忽视价值性,实质上价值发现也是科学发现。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对应第8个)。由此可见,上述批判性思维的8个技能实际上反映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如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发展变化等,可谓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再次,唯物辩证法还为科学地批判提供了一套具体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不仅指出了思维的切入点,而且还提供了一套具体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在实际运用中要把它们辩证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或思想流派只是孤立地运用这些方法,如近代在英国由于片面强调归纳法而形成了经验主义,而法国则由于片面强调演绎法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任何一个方法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片面地运用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认识上的缺陷。

批判性思维就是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逻辑、历史等思维方法从思维切入点和方向入手,对事物或材料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唯物辩证法是这些具体思维方法的有机综合,根据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性质辩证地运用这些方法,从而达到创造性认识。不仅如此,唯物辩证法比一般批判性思维理论具有更高抽象性和基础性,是最一般的思维方法论,对各种具体思维方法具有指导意义。稍加研究就会发现,现代很多批判性思维理论实质上就是唯物辩证法某些方面的具体运用,突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同时加入一些现代话语方式。

最后,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是一种辩证否定。唯物辩证法的批判不是盲目的否定,而是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的辩证否定,是“扬弃”。这是对待一切事物的科学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理论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同样也都有其局限性。在理论批判中,就应该对合理成分予以保留,而对不合理成分加以改造或去除。这样就有可能在被普遍否定的东西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会对流行的、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中发现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创造和发展。著名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就善于辩证地否定,往往在别人看不到价值的地方有所发现。如当别人都否定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时,他却看到三段论逻辑的巨大价值而加以继承和发展,从而成为数理逻辑的先驱。费尔巴哈曾评价说:“他(莱布尼茨)是炼金术大师,他在最普通的材料中,甚至在经院哲学的胡言乱语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能找出黄金……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太坏的和卑微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空洞的和毫无意义的。”[6]

基于以上可见,唯物辩证法作为迄今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更高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几点思考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一直贯穿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当中,但似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而创造力的提高并没有发挥作用。从教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存在教学倾向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缺陷,因此纠正教学倾向上的偏差和改善教学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坚持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并重。从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则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所以这门课教学主要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是方法论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体两翼,一体两面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理论形式看,唯物辩证法是外部理论形态与内在思维方式的统一。作为理论形态的辩证法表现为客观知识体系的外观,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构成的知识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作为内在思维方式的唯物辩证法是内在于人的思维和意向活动之中的,从根本上制约人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态度的框架和规则。唯物辩证法形式上是一套理论体系,但更深层次则是一套认识方法。只有把辩证法理论形态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发挥辩证法的工具性作用。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注重外部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教学,而忽视了方法论和内在思维方式的教学。虽然说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但由于哲学的抽象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很难把外在理论形态的世界观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方法。这种“企图把唯物辩证法理论当作外在的理成工具加以运用,其结果大都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7]44由于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和公理,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并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就更谈不上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了。

其次,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最高思维抽象性。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和公理按照严密的逻辑建构起来的,其概念、命题及公理等内涵极其丰富,抽象程度极高,这就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困难。从教师角度讲,哲学的概念、命题具有严格的内涵界定,如果解释不当就可能导致逻辑矛盾,进而导致对整个理论理解的偏差乃至错误。故此,教师在教学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哲学概念、命题和理论。从学生角度讲,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个人经验等因素,对哲学这门学科的实用价值不理解,加之哲学极其抽象、晦涩,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体、明晰、实用,往往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学科发展史上的案例很多。比如在讲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时,可以举莱布尼茨发现其微分三角形案例;在讲解辩证否定的方法时,可以莱布尼茨辩证地对待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并发展出数理逻辑的案例;在归纳与演绎问题上,可以牛顿的科学成就及其著作为例,等等。①莱布尼茨在解读帕斯卡的一道求面积的例题时,发现帕斯卡的方法具有更普遍意义,进而把把它一般化,发现了解决所有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普遍方法,这也是迈向发现微积分的关键一步。十七世纪,很多学者反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但莱布尼茨却认为有巨大价值,从而继承并发展出了数理逻辑。牛顿科学成就是前人科学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他的科学著作则是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如果教师对唯物辩证法的领会比较深刻,并具有比较丰富的科学史方面的知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

此外,辩证思维不是仅靠学习一些理论、课堂上几个案例就能达到的。“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也同样必须经过艰苦的精神劳作,经过个体意识超越常识思维和科学式思维的发展道路,亦即必须经过个人的长期的精神教养”。[7]32马克思主义最强调实践,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本人的实践,亦即有意识的思维锻炼。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这样训练,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批判性地解读一篇文章,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讨论一个社会事件,等等。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辩证法理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辩证思维的实用价值;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真正训练。

最后,要避免把辩证法理论绝对化、教条化和具体化。唯物辩证法是迄今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最高智慧,其本性就是批判,就是要消解语言、概念的僵死性,消解掉对待知识绝对化的知性态度。虽然辩证法的智慧固然也需要用语言、文字和概念表达,否则它就是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东西。但是如果把辩证法仅仅看作是概念、命题的集合,把它的规律和原理公式化和绝对化,那么辩证法就成了空洞的形式、绝对的规范,这就走向了辩证法的反面,使启迪智慧和思考的辩证法成为限制思考、压抑智慧的僵死教条。这种脱离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去构造一个辩证的推理形式,实质就是把辩证法知性化。“用知性思维去理解辩证法,把辩证法变成公式化、形式化或形而上学的东西,这是曲解辩证法的最主要的倾向”。[7]29

唯物辩证法是哲学思维,虽然对指导社会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但唯物辩证法并不能代替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它不能独自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工具而保证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因为,辩证法既不是形式逻辑的范畴运算子,它无助于科学理论的形式化,也缺少形式推理的确定性和有效性;它也不是具体科学活动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因而无助于科学活动中经验内容的获得和从经验跃升到一定普适度的规律或原理。[7]64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上述把唯物辩证法绝对化、教条化和具体化的倾向,只有辩证地对待辩证法,才能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发挥其巨大作用。

[1] 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9(1).

[2] 耶鲁校长点评中国留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EB/OL].(2011-06-02).http://www.people.com.cn/.

[3]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4] Aflec Fisher.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M].涂纪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

[7] 孙利天.论辩证思维方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G642

A

2011年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1SK09)

朱新春(197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批判性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