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08-15刘林

关键词:挫折关怀心理健康

刘林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林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形色色诱惑的增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由于遇到困难或是挫折而导致的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生命意义感缺失等问题日益暴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必须积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构建凸显生命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更人性化和生活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生命关怀;挫折教育;大学生

挫折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理性对待挫折,提高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挫折都顽强地生活下去,不随意放弃和摧残自己的生命”。[1]以生命关怀为导向的高校挫折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心生命和珍惜生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追求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与升华”。[2]挫折教育中注重生命关怀,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态度的引导与提升。在挫折教育中凸显生命关怀,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挫折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高校实施以生命关怀为导向的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漠视生命、摧残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关爱生命,重视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一,坚持以生命关怀为导向开展挫折教育,是由我国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要求所决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3]

其二,坚持以生命关怀为导向开展挫折教育,是由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有害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让大学生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生命。

其三,坚持以生命关怀为导向开展挫折教育,是由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等等。“再加上诸如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4]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挫折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育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其四,坚持以生命关怀为导向开展挫折教育,是由当前大学生挫折诱因的多维性所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处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的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大学生正处在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对许多事情还是一知半解状态。往往对许多问题想的很简单,但实际动手去做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从大学生挫折诱因的来源来看,主要来源于生活、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比如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行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身交际能力之间的矛盾,等等。诸如此类的矛盾都会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挫折感。

二、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挫折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内外障碍或干扰,从而使个体的动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普遍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因此,高校加强挫折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5]

第一,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是无价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是每个生命个体义不容辞的义务。然而,在现实中,校园里自杀、自残、杀人、伤人事件屡有发生。究其根源,主要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当务之急要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进而让学生领悟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而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大学生只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不会因为不理性地应对挫折或是释放压力,而去伤害或摧残生命。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形成纵横交错,多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旨在全方位、多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目的是要让人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让人生更有价值、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加美好。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强化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大学生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

第四,生活常识教育。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有心理问题或是长时间受到不良情绪困扰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或是情绪问题大多与生活有关。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而带来许多烦恼。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涵盖健康、营养、饮食、居家、生活小窍门等各方面。当前,我们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生活常识的教育,比如,在溺水时如何自救,起火时如何逃生,如何养生,如何配菜,如何过马路,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因为,现在许多大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到了大学以后,生活需要自理的时候,就会感觉无所适从,或压力很大,导致失眠、情绪不好,性格怪异等等。看似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正是许多大学生烦恼、郁闷、纠结的来源。所以,高校在加强挫折教育时,不可忽视生活常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

第五,人际交往教育。人是社会人,脱离社会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就要与人沟通,与人交往。所谓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在现实中,大学生的交际问题不容乐观,表现为:其一,不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二,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其三,不知如何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其四,缺乏基本的交际技巧和策略;其五,不懂基本的交际礼仪。笔者在132位自称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中调查发现,有69.69%的学生承认自己缺乏相应的交际技巧;72.27%的学生赞同并承认自己人际关系不好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交际能力和交际技巧的培养。

第六,恋爱常识教育。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相互伤害或是自残、自杀等不良后果。因此,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时必须重视恋爱常识教育,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引导。在恋爱常识教育中,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并懂得爱情是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二要教育学生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行为大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三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与责任,包括迎接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和发展爱的能力,并主动培养爱的责任意识;四要培养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理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五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境界。

第七,环境适应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才能在社会上生存。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大学生离开熟悉的家乡和呵护备至的亲人,来到大学里读书,虽然父母会更加关怀,给足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关怀,但毕竟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去处理。比如,自己要去洗衣服,要去食堂打饭,要自己去购买生活用品,自己要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班级或社团工作)几者之间的关系,自己要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带来或大或小的烦恼;如果长时间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和环境,就会给心理和生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挫折教育的途径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7]其目的是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校挫折教育要以关怀生命为主导,多渠道、多方位地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挫折教育实施框架,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与无形地影响相结合、全面铺展与重点强化相结合的模式来开展挫折教育。

第一,开设关怀生命的挫折教育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主阵地。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开展挫折教育。学校一方面可在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中设立专门性的挫折教育课;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开设挫折教育的选修课。同时要严抓课堂教学质量,杜绝一根粉笔、一个课件、一言堂现象,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充满生命力和塑造力。在大学课程里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既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挫折的要素、挫折的特点、挫折的内涵及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丰富应对挫折的经验。日积月累,使学生在不觉之中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应付挫折的能力。

第二,举办针对挫折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是主讲人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学校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品位,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讲座。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前来演讲,举办有关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讲座。讲座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珍爱生命和应对挫折的相关理论和经验。

第三,开展各类挫折教育的课外活动。全国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现学生的风采,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掌握和运用,都会开展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高校挫折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类文娱文体活动,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挫折能力的思想与理念融入活动中。比如,举办感悟生命的文艺晚会,开展体验生命价值的团体游戏,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辩论赛,举行励志成才征文,表演心理剧,等等。通过活动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挫折观,从而在无形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成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年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在高校安全稳定、学生成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立,主要还处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基本上没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即使是有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兼任。如今,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在二级学院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配备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各个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除了设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外,根据二级学院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定期地对学生开展形式各异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前预防和排查心理隐患,从而提供更贴近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五,建立学校挫折教育活动中心。高校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各类文娱文体活动、心理咨询外,还要建立挫折教育活动中心。所谓挫折教育活动中心就是一个释放压力的场所,主要是利用一定的场地、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缓解心理压力、发泄心中不快的平台。比如,在房间放一些不倒翁、沙包等供那些遇到挫折需要发泄的学生去打一打,踢一踢,发泄一下;摆设一些舒适的躺椅或是床之类的设施,供那些心情烦躁的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境下休息冷静一下;放一些舒缓,能让人感觉心情舒畅的音乐让那些心情烦躁,不能安静的同学安静一下;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受到挫折,心情压抑的学生以释放的空间和宣泄的途径。

第六,构建家校联络互馈的长效机制。挫折的诱导因素很多,既有自身因素,比如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在因素,比如来自学校、家庭、朋辈的影响。所以,开展挫折教育和其他类的教育一样都不能单兵作战,要将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到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地开始采取不同的形式与家庭建立联络关系。比如,有些高校开始采取新生家长见面会的方式来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了解和联系。

综上所述,以生命关怀为导向的高校挫折教育内涵丰富,内容广泛,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只有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又要配套相应的教育机构和设施,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辅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缓解和减少挫折感;才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8]因此,高校挫折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2] 吕前昌.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J].理论学刊,2011(7):87.

[3] 李敏昌,邵灵红,刘华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关怀的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52.

[4] 霍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3.

[5] 王玉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8(5):17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

[7]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140.

[8] 高秋.论走向生命关怀的青少年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45.

G641

A

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项目“地方高校视阈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2011BKZZA20);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研究”(2011SKY15)

刘林(1982-),男,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挫折关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挫折使我更坚强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