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践履——大学生德性培养的实践路径探析

2012-08-15张静

关键词:德性道德教育道德

张静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河南郑州,450044)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践履
——大学生德性培养的实践路径探析

张静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河南郑州,450044)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理论,但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德性是通过实践养成的,大学生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美好德性的培养才得以可能。加强道德实践这一关键性环节,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德性培养的现实路径,使大学生把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践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道德教育引导人、塑造人的效果。

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践履;道德实践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标,总是和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思想,人的才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抑制。德是修身之本,安身之命,“无大德则不能成大器”,“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告诫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国有“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以及国外赫尔巴特的道德论与康德“律则论”的道德哲学等思想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培养人的品质、德行对社会的重要性。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来看,道德理论的课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但拥有道德知识并不等于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条文转化为道德实践、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等问题,与道德实践在道德教育中基础性地位的削弱和对德性培养实践路径的忽视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加强道德实践这一关键性环节,找到适合当代大学德性培养的现实路径,能够进一步深化第一课堂对于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达到道德教育引导人、塑造人的效果。

一、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道德不是外部强制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生物学上的自然成熟,而是主体之间在社会道德环境中交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1]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和实践在道德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以建构道德主体为主旨的德育具有实践性。在社会生活中,判断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美德,不仅看他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大学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来学会做人。与智育相比,德育具有更为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重视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来提高自我修养。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不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造就“道德理论家”,而是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实现由道德知识向道德信仰再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让学生养成愿意进行道德实践、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品质,成为知行统一的“道德人”。

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认为,一切道德心理是同质、同源并相通的,“你要体验各种道德心理,你必须使你处于各种可以发生道德心理之情境,并欣赏他人之道德生活,了解他人之道德行为”。[2]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3]36他认为,德性是通过实践养成的,“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3]36-37道德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而要使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收获美好的德性,则需要道德主体积极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在道德实践中认同、体会、内化直到成为一种潜意识,一种习惯。如果没有道德实践,就不能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美好的德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柏格和教育学家杜威提出“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良好的判断力”。道德实践“亦称实际锻炼法,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活动,以培养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4]“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积极建构他们完满的可能生活”。[5]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将外施性道德教育内容内体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实现德性生成。当前学校德育教学具有“教育性”,但外施性德育往往很难深入大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学校德育有意无意漠视了对学生生活中道德教育的培育。把道德实践引入道德教育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实践是大学生通往高尚道德境界的阶梯,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在大学阶段,通过道德理论学习大学生应当养成博大的道德情怀,不仅思考“我如何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还要思考“人应如何有德性地生活?”逐渐学会使自己的生活自然地流溢出德性的“光泽”。高尚的道德品格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下的行为习惯,应该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因此,大学德育应该是一种以探索道德真理为核心的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流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德育,虽然道德理论与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知道”了关于道德的知识与理论,但对道德实践教育认识的忽视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处理现实生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时常表现得无能为力,这种道德上的“应然”与事实上的“实然”之间的割裂,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德育中“知”与“行”的脱节。

第一,道德教育脱离现实,方法简单。从社会大背景来看,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人们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基于多种原因作用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缺乏脱离现实、方法简单、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的不足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付诸阙如。培养大学生面对道德情境和道德问题时做出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把抽象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信念的行为品质,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理性判断和合理选择是当前道德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二,道德理论单调,缺少人文关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上了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教师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更多地考虑到了政治教育和当下需求,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政治化和功利化,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离性,也表明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当前德育的功利化脱离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无“人”的政治说教,德育变成了走过场,严重影响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道德认知与学生的道德能力存在矛盾,行为失范。孔子曾这样告诫其弟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宋代思想家朱熹对“德行”一词的界定是:“得之于心,故谓之德;行之于身,故谓之行。”也就是说,道德知识的学习只能开出心灵之花,而人的生活实践才能结出道德之果。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一方面,大学生高度认同道德的重要性,他们期望人人都讲道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中却又不能践履道德规范,如: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上课吃东西、睡觉、玩手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证书造假,简历注水,不尊重父母师长,缺少感恩意识等。这些都向当代大学德育提出了挑战。

开展与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切合的道德实践活动,着力于道德实践的创新,切实提高道德实践的实效性,是大学生德性培养的现实切入点。

三、开展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承载着历史的重托、世人的希冀,是否崇尚、追求并践履高尚的道德,将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成长、成才,能否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开展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论问题。德育培养的实践路径领域广泛,运作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实践教学资源权属和分布空间划分,可分为校内道德教育资源和校外道德教育资源。本文依据道德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从知情行三者结合的角度,来对道德实践活动方式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校本资源是道德实践教育的“源头”

科学研究表明,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有经验者如是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体验过的终身难忘。而这种体验,除了感受主体外,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替代的。生命的价值在于感悟与体验,在于一种对真、善、美情感的呼唤。爱、同情、尊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感悟体验出来的。

关于校本资源的道德实践,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从学生角度来看,如组织大学生编、导、演“道德小品”,这种实践活动的特点是能够结合时代特点,把道德教育与校园文艺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素质,还达到了道德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对这些道德实践教学活动的选题、活动的组织与控制、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等提出要求并提供指导。在这种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道德观察力、表现力和道德责任感,力争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已的道德品质。这种活动其它的还有演讲、辨论、讨论、情景剧、校内道德宣传活动、校内不文明现象调查等。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搜集与道德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录像、动画、录音、FLASH等内容健康精神向上的影音资料等,利用课内或课外进行播放。这种类型的影视资料,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人生,有助于使学生灵魂健全,培养完整的人格,也能够充分体现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另一方面,搜集相关党和国家有关道德与法律建设的文件,相关图书、报刊、网络媒体等文字报道,专业人士做的与道德内容密切相关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来供大学生课外参考。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使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正面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和不道德现象,完善自已的道德认知。

(二)校外资源是道德实践教育的“活水”

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走出校园进行实质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利用“清明节”参观革命公墓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中秋节”、“老人节”、“母亲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培养他们的家庭美德;利用“教师节”开展尊师教育;开展以“诚信”、“感恩”、“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关键词为主题的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或勤工助学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等。

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由简单的参观型向深入的参与型与体验型转化,如把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户外自然环境,详细设计活动情节,使大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达到人格完善和道德升华的目的。此类校外团体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磨炼意志、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学会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个体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道德情感体验来促进道德的反思与建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普通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三)搭建社会平台,引导大学生完成“道德成人”

社会道德环境在道德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环境,就需要积极搭建社会平台,发挥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道德实践基地的教育作用,发挥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约束作用。良好道德氛围抑制恶行的产生,不良的道德氛围抑制善行的发生。因此,要积极搭建社会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从“善”的良好道德氛围。

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实践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精神文化在大学德育培养中起着引领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内聚力。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我们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媒体在开办节目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西方优良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在此过程中,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和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

总之,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业,育人为本;育人大业,育德为本。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代大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且影响整个一代青年。学校德育要培养完善的“人”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

[1] 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

[2]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9.

[5] 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教育研究,2007(1):24.

G641

A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10019);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1B274)

张静(1978-),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德性道德教育道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