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文学的功能

2012-08-15陈海燕

关键词:网络文学娱乐文学

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601)

网络时代文学的功能

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601)

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也导致了文学功能的变化。体现为娱乐功能凸显、情感功能提升、交往功能加强等。网络文学只有在多重功能的制衡下,才能够健康的发展,也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网络文学;功能;娱乐;情感;交往

文学的功能,是中、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文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就是文学的功能问题。通行的观点是认为文学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一观点显然已经不能概括新的文学发展状况了。当下,尽管网络文学并没有显示出足以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抗衡的优势,但随着网络文学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文学的功能已悄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国际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正式进入中国内地,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不得不让人去关注和审视。只用了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已经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并且还有向乡村蔓延的趋势。随着电脑在各级单位办公大楼及千家万户的落地生根,最终宣告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兴盛,不仅深刻地改变当代人的生活,也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作为文化领域最敏感的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人类在经历了远古时代的“口头说唱文学”与中古以来的“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终于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借助电子媒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网络文学阶段。尽管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界定至今尚无定论,但还是有许多研究者尝试从各个角度去把握它。如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教授,就曾在其著述里尝试多角度地去阐释网络文学,概言之,是指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1]

其实在因特网(Internet)进入中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中国就兴起了一批较为知名的文学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和“黄金书屋”等。而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也都开辟了文学视窗,加上一些社团或个人文学网页的涌现,共同造就了网络文学的火红场景。进入21世纪以来,博客等新型网络文学和电子文本更是发展迅猛,不容忽视。

从传统的纸质文学到新兴的网络文学,文学的观念、文学的存在方式、书写、阅读及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伴随着文学全方位的变化,文学的功能自然也就发生了巨变。

那么,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功能上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显示了什么问题呢?

一、娱乐功能凸显

在文学的发展中,因长时期强调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相对忽视与排斥了文学艺术的娱乐功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的娱乐功能也逐步受到正视。其实,文学的娱乐功能,古人早有认识。如古罗马的贺拉斯就曾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这样的作品才能使索修斯兄弟赚钱,才能使作者扬名海外,流芳千古”。[2]155“寓教于乐”,一经贺拉斯提出,就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其内涵,是指文学有教育功能,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要以娱乐为前提。换言之,文学不是历史,人们在欣赏文学的时候不仅要得到教益,还要身心愉悦、获得快乐。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学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3]鲁迅先生强调的,正是文学等“美术”(即艺术)所包含的娱乐性。

文学等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影视,人们在欣赏的时候都会得到一定的感官的满足和快乐,从而在娱乐中得以放松。赏心悦目,怡情悦性,说的都是文学等艺术的审美共性。另外,文艺的娱乐功能和其他的一般娱乐活动是不一样的。打麻将是娱乐,唱歌、跳舞是娱乐,打台球也是娱乐。这些娱乐活动虽然也能够让人获得快感,但人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的主要还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愉悦和振奋。而文学阅读、艺术鉴赏带给人的快感,主要在于通过审美得到自由享受与审美快感。席勒曾说:“所有的艺术都致力于给人快感,而没有比使人幸福更为高尚和有价值的了。真正的艺术是那种能够提供最高级别的快感的艺术;而这在于精神不能让其所有的禀赋都自由游戏。”[4]韦勒克也明确指出:“文学给人的快感,并非从一系列可能使人快意的事物中随意选择出来的一种,而是一种‘高级的快感’,是从一种高级活动、即无所希求的冥思默想中取得的快感。”[5]可见,文学等艺术和一般的娱乐活动的娱乐功能是不能等同的。精神升华、自由的快感,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共有的审美享受。

目前,随着网络文学日渐兴盛,文学的娱乐功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寓教于乐”转向“自娱自乐”。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性的活动,体现着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都要表现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使人性得以净化、提升及超越,以鼓舞人们爱美求真向善。但当下的网络文学,却倾向于注重痛快表达自我情感与情绪;随心随性的书写,只为满足自我的表现欲望,让自己开心放松。这与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及文化上日渐滋长的享乐主义是一致的。生活中的享乐主义将追求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推崇当下,逃避责任,消解崇高。文艺上的审美享乐主义,则将满足感官快乐当作文艺的惟一功能和最高目标,将高级的、复杂的审美过程解释成为简单的、粗鄙的感官刺激和反应。寻开心固然是人的权利,娱乐不需要辩护,但惟享乐至上却是不能简单认同的。

文学艺术具有消遣娱乐功能,这是毋庸质疑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文学的娱乐功能,尤其需要正视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但是,需明白一点,那就是娱乐功能并不是文学唯一的功能,也不是其本质特征。无论是文学还是其他艺术作品,都具有坚实的人性基础,其中都蕴涵着鲜活深厚的思想内容。如果只强调文学的娱乐性,而完全消解其思想性、社会性,那么文学所能实现的娱乐功能的品位和价值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国内当下的网络文学,看似发展得轰轰烈烈,实则表象大于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学,既没有体现人类终极关怀,也不再作为引导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而只注重表现自我情绪,带有强烈的自娱自乐倾向。过度地重乐轻教,往往会失之于鄙俗。一味沉溺于娱乐的游戏,也会变得对现实漠不关心。所以,我们反对只是一味“娱乐”,而抛弃文艺本应具备的其他社会—实用功能。

二、情感功能提升

文学的情感功能先人早有认识。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的功能的时候,就提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19指的就是经常观看戏剧作品能使某种情感保持适当的强度,人也可以养成新的习惯以适应这种强度的感情。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文学对情感的陶冶作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则一直坚持认为文学的作用是传达人类情感,并以此来界定艺术:“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会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体验到这些感情……如果一个人在未受到任何特别训练和未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情况下去阅读,倾听或观看另一个人的作品,如果他能够体验到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把人自己同这件作品的作者还有欣赏这件作品的其他人联结起来,唤起此种心理状态的东西,便是艺术。”[6]这一大段话,托尔斯泰无非是想指出和强调一点:艺术必须具备一个实际功效——传达与交流情感。也正是“情感”这一核心要素,把文学的两大主体要素——创作者和接受者——紧密联接在一起。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对情感的陶冶作用,还是托尔斯泰的文学的情感交流作用,都是符合事实的。文学等艺术的确具备情感功能。文学表现了创作者的情感及其他心理体验,读者阅读它,通过作品与作者及其他接受者发生情感交流。这一点在网络文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网络的出现,让文学从专业创作向平民草根创作转型。也就是说,文学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每一个网民,只需借助一台电脑,就可以自由创作,并随时在网上发表。而网络的匿名写作性质,又可以让网民用“假我”的方式实现“真我”的书写,表达完全“真我”的情怀。有人曾对中国几大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作了调查,爱情题材竟然位居第一。套用一句大家比较熟悉的话: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爱情却足以影响人全部的生活。在消解了文学的厚重责任感与思想深度后,网民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描写自我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其实绝大多数网民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动机,已不再是奢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鼓舞人心,而只是出于情感交流与寻求认同。于是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具有了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致使创作者不仅可以尽情书写自我的真实情怀,又能快捷地把这种情感传达给接受者。

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书写,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情感,这本是网络文学的一大优势。但是由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多元化、发表的随意性及创作目的的改变,也会产生大量不负责任,甚至趣味低下的文字。一些网络创作者不仅仅是书写情感,甚至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随意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致使网络文学成了“网络排泄”。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

总之,凸显文学的娱乐性没错,但不能将其视为文学惟一的功能,进而忽视和排斥文学的其他社会—实用功能;提升文学的情感功能也是适宜的,但需抵制低级趣味的情感表达。创作者如此,欣赏者亦如此。

三、交往功能加强

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说,[7]在一段时间内曾被视为文艺理论的“金科玉律”。按照传统的观点,文学的功能是在“文本——读者”之间得以实现的。文学以文字为工具,以形象为手段,对读者的直观能力产生作用,从而使读者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或放松身心、得到快感等。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传播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文学从文本到社会接受是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除了作品、读者、作者、世界之外,还有传播媒介。所以有人认为“媒介”修订了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他的文学四要素需要增加“媒介”这一第五要素。[8]而文学的社会功能,也只有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毋庸讳言,每一次传播媒介的更新都会给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与变化。而至今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网络的出现。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和物质条件,使文学写作和阅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不仅为每个网民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平台,而且也使创作成为一种即时性的消费。网络时代,文学创作与欣赏可以瞬时抵达、快速反应。欣赏者不再是创作者遥想中的倾听对象,而是能够迅速表达心声、及时进行对话交流的朋友。读者与文本之间也实现了一种所谓的“零距离”的接触。

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文学接受创造了交流的自由和便利,也极大地解放了读者接受信息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创作者可以将他的作品随时在网上发表,供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中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也可以随时通过跟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给作者留言。作者通过读者反馈的意见,又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就是在这种创作与欣赏、发帖与跟帖的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形成了互动,完成了交流。这既使创作得以丰富,也让交流的双方都得以提升。这种交互性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作者超越读者之上的现象,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交流与互动也同样体现在读者之间,他们可以就欣赏的作品进行即时交流,分享彼此的体验与观感。

网络文学既具有时间上的快捷性,也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的连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出现了“地球村”一词;另一方面,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大:人们摆脱了地域的局限,可以和网络延伸到的任一地区的人交往。借助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都可以随时互动、交流,哪怕他们彼此相隔千里万里。如被中国媒体称为数字技术的“预言家”尼葛洛·庞蒂所言:“当你……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材料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9]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与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速,交往变宽。正是在这种交往与交流的过程中,人的知识、智慧、体验及情感,得以相互碰撞、补充与分享。

交互性带来文学创作与欣赏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加强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的广泛性。同时,作品的时效性也显得格外重要。“快”是网络文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但“快”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手法的粗糙、内容的单薄、格调的低下。网络文学如果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超越技术的层面,高扬人性的亮点,表达人类共有的梦想,书写人们共同珍视的情感,营造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家园。

另外,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提升(或激发)功能弱化,软化功能上升。

传统文学的创造者书写美、歌颂爱,不仅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欢乐,还力图使读者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提升与超越自我,并激发出一种新的力量。如贺拉斯所说:“举世闻名的荷马和堤尔泰俄斯的诗歌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奔赴战场。”[2]158而网络文学既不看重宏大叙事,也无意于承担启蒙的重任,不传播所谓真理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网络文学的作者也不再承担启蒙者或教导者的角色,他只想表达个体生活及情感体验,其文本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指涉性来吸引和打动读者,期待与读者一道游历于虚拟的想象界,希冀在相携前行的途中共同感受文本带来的愉悦之情。在文学介入社会能力弱化的同时,网络文学因其感性、平民性与生活化,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展示给人,把真实的性情和内心的温暖传给读者,而具有软化人心的功能。诚如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一再指出的:网络文学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是想象力的传奇,是许多种人生的叠加,它能为贫乏的人生提供异常丰富的可能性,它既创造梦想,也能软化人心。[10]

文学向来是为人的,因人的需要而诞生,也为人的需要而发展。文学的这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就是文学的功能。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需要就是人类的本性,“整个的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1]可见,人的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原因。文学的功能,实际上是人的需要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是文学的外在目的。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文学的功能也是多重的。文学既有审美的功能,又有着认识、教育、情感、娱乐、交往及补偿等其他方面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多重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转换。文学就是在多种功能的转换和变化中一直向前发展。

文学既是美的、纯洁的,也是有用的、高尚的。文学本应具备多重功能。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文学,网络文学有其优势和特性,但如果它只过分强调某一种文学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其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要言之,网络文学只有在多重功能的制衡下,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也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2] 亚理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洛文塔尔.论大众文化与艺术[J].曹卫东,译.西北师大学报,2005(6).

[5]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

[6] 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M]//布洛克.美学新解.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0.

[7]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8] 李勇.当代文艺理论的媒介研究“转向”——从艾布拉姆斯接着说[J].文艺理论研究,2010(6):69-73.

[9]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6.

[10] 谢有顺.抱读为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02.

[1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74.

I206.7

A

合肥师范学院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10)

陈海燕(197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美学、比较诗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娱乐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