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因素探析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的修辞差异

2012-08-15贺敏

关键词:信函礼貌商务

贺敏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从文化因素探析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的修辞差异

贺敏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分析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在称呼和语言风格上存在的修辞差异,并从文化因素入手详细地阐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旨在给中美商务人士在商务信函写作中提供一些启示,以促进中美双方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商务信函;修辞差异;权力距离;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它们之间在商务上的来往是必不可少的,而商务信函无疑成为了一种沟通工具在两国的贸易往来上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汉语写作者和英语写作者存在一定的修辞差异,这种由于文化因素所导致的交际障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很可能为双方的贸易往来中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交际失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鉴于此本文将从文化因素入手探析中美商务信函当中的修辞差异,希望能够帮助中美双方尤其是中方在撰写商务信函时积极主动地模仿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写出有利于双方进行交际的信函。

一、文化·语言·修辞

我们都知道文化、语言和修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促进商务活动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年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存在着众多争议,对此词的理解更是五花八门,Ulla Conn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套由某一社团所共有的规则和模式”[1]。Hoft则定义为“文化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时人们所思、所觉、所为、所言的一种方式”[2]。而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做出了“文化即人化”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文化的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人的文化”[3]。总而言之,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这些文化同时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所有文化通过语言才得以传播和发展。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窥探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修辞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的,亚里士多德较早地把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所谓修辞就是指如何将语言组织起来进而去影响受众者,因为每一受众者都会根据自身文化中的传统修辞模式有一些特定的修辞结构期待[4]。而汉语中《辞海》给修辞学下的定义为:“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5]”

总的说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化和修辞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文化当中的修辞规约及语篇思维模式,应该尽量适应异国文辞,以减少在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这样才能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称呼的修辞差异

称呼作为商务信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信函中不可缺少的礼貌用语。然而在中美商务信函中两国称呼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在中国,不管是多么亲近的人,在正式场合下都会习惯地用头衔、职称、职位等来称呼其人,比如说李局长、胡主席等等,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同样如此,人们在信函的开头处的问候称呼都是尊敬的某某先生(Dear Mr.**)、某某女士或是某某教授等。而美国人在写信函时,一旦对方是非常亲密熟悉或是已经建立了较为频繁的联系且具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就比较喜欢直接称呼他人的名字,比如Dear Friend或Dear Pat等。

这种称呼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归结到中美双方分别属于高权力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和低权力距离(smaller power distance)的国家。在《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提出,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排名在12~14之间;而美国的权力距离指数为40,排名在57~59之间。我们可以把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界定为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在这里,机构(institution)是指社会的基本单位,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组织(organizations)是指人们工作的场所[6]。

而造成这种权力距离差异主要是源于家庭,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出生在家庭当中的,从小就是在陪伴我们成长的长辈那里学习,对长辈树立的榜样进行模仿,以此来塑造自己。

在高权力距离的国家,比如说中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通常遵循长幼有序,强调对父辈的服从、对上级的忠诚,非常看重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孩子们从小在这种道德氛围中长大,很快就习惯这样做了。这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这种家长权威始终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慢慢渗透到所有人的人际交往当中。所以在中国人的商务信函的称呼中,作者常常习惯在称呼之前加上收信人的头衔、职称或是其它礼貌用语,所以就会出现李局长、尊敬的某某先生(Dear Mr.**)等,这样的称呼可以显示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重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而在美国这样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孩子从小就被大人平等地对待,从小灌输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父母大多鼓励孩子多去主动尝试很多东西,孩子们可以反驳父母,很早就学会了说“不”。等到成年之后,他们就开始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看待父母,做什么事情也不会过多地征求父母的意见,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是崇尚平等而非等级的,更是喜欢平等、非正式、不拘礼节的交往方式,这与中国这样高权力距离的国家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商务信函的称呼中,他们更习惯于使用不带等级色彩的语言,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Dear Friend或Dear Pat等,这样写信人给收信人创造的是一个平等、轻松自然的环境。

所以说,在高低不同的权力距离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期待(cultural expectations),因此,对他们来说,商务信函写作不仅是一件英语写作的事情,而且是一个了解英语读者对写作的文化期望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在行文方面的修辞差异。商务信函写作的称呼就充分体现了权力距离高低对写作修辞的影响。

三、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语言风格上的修辞差异

在中美商务信函的写作中,其用词和语言表达上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导致了在语言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修辞差异,因此,本文将从词语的使用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美商务信函写作中语言风格上的修辞差异。

(一)礼貌词汇的使用

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中美双方在用词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习惯上而言,中国人喜欢在写作中使用比较多的礼貌词汇,从而显示出中国人礼貌的商务请求,以示对它方的尊重;而美国人在商务信函中则较少地使用礼貌性的词汇,较多地是使用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观点的风格。例如[7]17:

(1)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ovide another telephone in your company immediately,because we need it urgently.

(2)Please could you give me some detail information about your product.

(3)Owing to a strike at this port,which shows no sign of letting up for at least another six weeks,we must ask you to change shipping arrangements.

从上述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例(1)和例(2)中,中国的商务人士在向对方发出请求时,出于对对方利益的考虑,会比较频繁地使用委婉的礼貌性的词汇如“would,could,please,appreciate,grateful”等,一方面可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礼貌行为。而在例(3)中,美国人在表达时少用这些委婉的礼貌用词,其用词准确无误,直接明了,不太使用过多感情色彩的词汇。

这种情况在中美商务信函的写作中是非常常见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跟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至今,儒家文化作为影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其中的礼乐文化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说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儒家文化就会提倡谦让、宽容,并礼貌地让于他人,以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士在撰写商务信函时会较多地使用如“would,could,please,appreciate,grateful”等表示礼貌的词汇。而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人们并非崇尚等级而是看重平等,所以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美国的商务人士会用恰当的词语,简明扼要、不拘礼节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目标,让收信人在有限的字符中明白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表达的迂回与直接

1966年Kaplan提出了段落组织模式图解:指出东方语言是螺旋式模式,即中国人的语言是迂回间接的;而英语是直线式模式,即美国人语言是直截了当的。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充分地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中,也体现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对商务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7]16-17:

(1)We feel very sorry for your troubles because we move the office this week,it’s difficult to confirm the details this week,please could you give us another one week days to handle the product mistakes and I will appreciate it.

(2)I know that you have both spoken at length with both Dave Cobley and Philip Cui about the visit and the audit,but I just wanted to 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was in place!We need to make sure that this visit/audit goes smoothly and that 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quality control are of an acceptable standard.

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看出,例(1)采用的是东方式的比较委婉间接的修辞风格,即中国人不愿意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而是间接地接近主题,并且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请求,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尽量避免使用伤害对方面子的词语。而例(2)采用的是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修辞风格,即美国人习惯于用十分肯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类似这样的商务信函比比皆是,说明非英语文化的修辞模式与英语文化的修辞模式是存在巨大差异的。Hall就跨文化交际提出,文化是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8]。高语境的国家包括中东、南美、中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强调文化与语言表达的信息一样重要,重视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低语境国家包括美国、西欧大部分国家等,而他们习惯于直接用言语来进行交际,倾向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高语境国家即中国非常重视身份、权威和地位,采用的多是正式文体,而低语境国家即美国习惯于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随意。这种文化上的修辞差异很有可能对中美双方的商务往来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很多中国人写出来的商务信函都会出现意思表达不明确、主题不鲜明等情况,这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首先认识到彼此的差异,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尽可能地减少中美双方在商务往来中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产生这些修辞差异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撰写商务信函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做到求同存异,充分了解自己的贸易伙伴。再者,在商务信函写作中,要明确商务信函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为高效的方式传达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促进中美双方的贸易往来,发挥跨文化合作的优势,使双方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对于有着频繁贸易活动的中美双方而言,明确意识到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并写出有利于双方贸易活动的商务信函成为了双方贸易活动的一种障碍。两国不同的高低权力距离,不同的语境文化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产生这些修辞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受这些文化因素影响的修辞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方的贸易活动并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从对比修辞学的角度对商务信函的写作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才能在商务信函的写作中更好地把握不同国家之间的思维模式和修辞规约,写出有利于成功交际的商务信函,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避免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

[1] 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Hoft,N.Global Issues,Local Concerns[J].Technical Communi⁃cation,1999(2):145-148.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 Woolever,K,R.Doing Global Business in the Information Age:Rhetorical Contrasts in the Business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In Panetta,C,G(ed.).Contrastive Rhetoric Revisited and Redefined.Mahwah,New Jersey,2001:47-58.

[5] 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 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张嫚.跨文化语境下礼貌请求策略的语用对比研究—以中国人与美国人撰写的英文电子商务信函为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1):15-19.

[8] Hall,E.T.The Dance of Life[M].New York:Anchor,1983:229.

H05

A

贺敏(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篇语言学和对比修辞学。

猜你喜欢

信函礼貌商务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当诚实遇上礼貌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五(1942.10.28)影印件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小猴买礼貌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现代英文商务信函的个性化写作风格初探
暗恋是一种礼貌
1935年4月4日梅贻琦致剑桥大学研究生处的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