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2012-08-15李宏伟

关键词:修辞格喻体比喻

李宏伟,孙 琦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李宏伟,孙 琦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比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汉民族的比喻修辞格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在此从汉民族哲学思想、汉民族传统思维观、汉民族制度文化、汉民族审美观和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比喻;传统文化;汉民族

比喻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比喻的选择与应用。我国汉民族的比喻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比喻用法和约定俗成的喻体选择规律,这些都是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汉文化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汉语修辞。本文通过研究汉文化与汉语比喻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比喻的影响。

一、汉民族哲学思想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哲学文化,不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思想观念最集中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属于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我国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影响深远。

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是自然孕育而生,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很早就有“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的说法,由于长期受这种思想影响,我国传统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属性相同。这些事物用来作比,并非为表达的临时想象和需要。如我们所提到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所以经常运用大自然中的事物来比喻人体;另外,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也有很深的哲学基础,因此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存在“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等等神似性的比喻。

二、汉民族传统思维观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人类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两种,西方的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而中国人的思维,虽然经过上千年的完善,但仍然以具象思维为主。语言的运用与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思维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有关于汉民族传统思维观对比喻辞格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国内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和审图的探讨,现在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观点。学者们大致将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传统直观性思维和整体模糊化思维。

(一)传统直观性思维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由于汉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直观性思维。汉民族传统的这种直观性思维有着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直观性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感受外界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直观感受;在事物之间主要通过比喻、借代等方式互相观察,而并不是客观地观察事物。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人们经常运用比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经常运用联想,特别是相似联想,而相似联想恰恰是产生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客观基础。例如: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李白《清平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联想的两边首先要有相似性,如《清平调》中的花与美人可比,因为她们都美丽。其次,类推的两端关系极为简单明确,说花,就联想美人;说关雎,就联想求偶,这是一般读者都能够直接就想得到的,这种思维方式,将联想的双方都限制在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有着极大相似性的两种事物之间,就是我们传统的直观性思维。

(二)整体模糊化思维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特征是汉语整体综合把握,又促成了汉语比喻的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思维善于从整体把握,有着整体的模糊性特点。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中,这种整体模糊化思维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考察和理解事物时,整体综合观,也就是整体模糊化思维方式,通常不重视具体的分析物质,而是直接凭借着一种直观化的思维来揣测外界的客观事物,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没有细节分析,而只是一种整体化的概念,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一般都具有模糊化的特性,中国传统概念中有意会性制约,这种制约影响着概念的模糊化接受,传统思维习惯上的这种意会性制约使人们对于概念范畴的表达,并不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做定义性的精密、严格的规定,而是要人从整体上去理喻,讲究整体统一感,模糊性是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便产生了“喻之多边”的现象。所谓“喻之多边”,钱钟书《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中这样说明“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

“喻之多边”的现象,使同一样事物做喻体时,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本体,比如以“水”做喻体,水的形象特征是“流动”,人们利用联想,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比喻,充分发挥“水”的多边性。例如:

(1)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庄子·外篇·山木》)

(2)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3)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4)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5)光如流水。

(格言)

(6)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本实验中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提示当发生NAFLD时机体同时发生了脂肪酸紊乱,而脂肪酸紊乱会导致肝内脂质过度沉积,进一步加重脂肪肝组织病变[25]。而采用祛湿化瘀方干预后,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且经GC-MS法测定结果证实,祛湿化瘀方干预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血清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异常变化,调节紊乱的游离脂肪酸谱趋于正常。

(南朝 鲍照《拟行路难》)

(7)银浦流云学水声。

(唐 李贺《天上谣》)

(1)例取喻体清白明澈之“边”来比喻“君子之交”;(2)例取喻体水平无倾之“边”来比喻“人心”;(4)例取喻体源远流长之“边”下来比喻“愁”;(4)例取喻体流淌倾泻之“边”来比喻“月光”;(5)例取喻体流逝疾速之“边”来比喻“时光”;(6)例取喻体四散分流之“边”,比喻人生贵贱不同;(7)例取水流声响比喻行云。仅是“水”这样一个常见的喻体,竟能生发出这么多各具姿态的比喻来,可见“喻之多边”的现象的确是不容忽视的。这种现象就属于喻体的多边现象,这种多边的喻体,一方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本体之中,表现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同一个本体的不同状态。

三、汉民族制度文化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人文环境的中层,它反映出一个民族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历史传统、风尚习俗、文学典故、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汉文化的喻体之中。如婚姻制度是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古代,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主要在家里相夫教子,确立了男子在社会中和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加深了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同时产生了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婚姻制度。例如: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经·周南·樛木》)

这首诗中将男子比喻成高大的树木,把女子比喻成柔弱的藤蔓,用藤蔓攀附树木作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在婚姻关系中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关系。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之远。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诗经·召南·鹊巢》)

成语“鸠占鹊巢”就是取源于这首诗,以鸠和鹊之争来比喻人类中妻妾之争,新夫人抢夺原配夫人的宫室,从中可以透视出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现状。

(民间俗语)

这条民间俗语广为流传,其中以鸡和狗来做喻体,比喻条件不好的丈夫,这条比喻主要折射出女子低下的婚姻地位,在婚姻中没有主动权,并且唯宿命论的价值观念。

四、汉民族审美观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美学研究上,很少有学者直接提出美的概念,如:什么是美,美的定义等。因此,在我国的传统中,“美”往往与“真”、“善”合为一谈,对汉民族而言,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一种依照自己的直觉所得出的体验。汉民族对审美是一种体验的认识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解。唐朝散文家柳宗元提出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表现了此种观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语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大量的有关爱情的比喻。在汉民族的比喻和西方国家的比喻中,形容爱情的喻体选择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唐 冯延巳《长命女》)

这首词平白如话,模仿的是春日开宴的情景,词人模仿妇人的口吻写下了心中祝愿的三件事,除了身体健康的祝愿外,就是在一起的愿望,这个愿望用一个百姓耳熟能详的喻体——燕子做比,喻体是民间常见的事物,非常平凡却又显得温馨。

爱情……像蛇一样有着奇异的生命力,被斩成了几段之后,又能靠自身的力量使各段连到一起,重新聚成一体。

(法 乔治·桑《奥拉斯》)

这里写作者心目中对爱情的理解,将爱情比成蛇,因为爱情与蛇一样,充满着神秘感,这是一位西方作家,在我国很难有这样的比喻,因为蛇这一动物形象是一般中国人所厌恶的,更是很难将它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另外,汉民族讲究“以偶为佳”,所以汉民族的语言中出现大量的对偶句,这一点在比喻的喻体选用中也有体现,如“真龙天子、引狼入室、鼠目寸光”等等。

五、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对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汉民族比喻的另一个特色是,用来做比的喻体有很多是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如“龙、凤、麒麟、狐狸精、猪八戒、诸葛亮、刘阿斗、林黛玉”等等。在汉语中,大量常用的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喻体,其实在客观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并没有相对应之物,而是汉民族的精神创造物,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部分,这些喻体往往是来源于知名的文学作品或口口相传的历史典故,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人们信手拈来的喻体。如赞美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往往用“诸葛亮”作喻体;而形容一个人出类拔萃,非常出色,往往赞美“人中龙凤”等等。

以上从多方面探讨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比喻的影响。由于比喻的使用,促进了语言在某个方面的发展,并使语言更为生动形象。这主要表现在比喻与词、成语、熟语以及古代著名的诗句关系上。比喻造成了一些新词语的出现,如“漆黑、冰冷、喇叭花”等,一些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如“胆小如鼠、危若累卵、车水马龙、铜墙铁壁”等。比喻的这些作用,丰富了语言,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并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 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 孔祥馥.浅谈汉语比喻的民族文化性[J].青海师专学报,2005(2).

[7] 于婧阳.比喻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5).

[8] 周友昌.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蕴涵[J].河池师专学报,1996(12).

[9] 孟宪爱.汉语比喻和汉文化[J].毕节师专学报,1995(4).

[10] 张绪忠.中西比喻差异的哲学探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H15

A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B14)

李宏伟(1956-),女,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学。

猜你喜欢

修辞格喻体比喻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比喻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