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目的视野下的老年生存价值

2012-08-15黄永青

关键词:老年人价值人生

黄永青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人生目的视野下的老年生存价值

黄永青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人生的目的在于一种社会实践,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也同样在于社会实践,在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对他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作用。老年人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也拥有自身所独特的,别人无法代替的生存价值,不管是社会的价值还是自我的价值。

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老年生存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大大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13.39亿,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13.26%,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如何认识和对待老年人,很多人存在误解。比如有人认为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需要被服务、被赡养,甚至还有人认为老年人是累赘、是负担。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只注意到了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并将之放大。那么,该如何看待老年人的价值呢?本文将从人生目的的角度来分析老年人的生存价值。

一、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学者对此展开过分析。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也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当建功立业,造福国家。北京大学的冯友兰教授对人生有着一种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人生只不过是人的生活,人们每天起床、吃饭、工作、睡觉,都是人生,以至于我们研究人生、探讨人生,也是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每天的实际生活。至于人生目的,冯友兰则认为人生没有什么目的,他说:“吾人不能谓人生有何目的,正如吾人不能谓山有何目的,雨有何目的。”[1]为什么呢?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宇宙之所以有人类,是因缘凑合,自然而然的,故人类的产生没有什么目的,那么人生也应当同样没有什么目的。目的和手段,是属于人类世界的东西,不能用于自然界。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我们只能说那是什么,而不能说那是为什么。所以人生就和山、和水一样,一座山矗立在那里,没有什么目的,河里的水躺在那里,也没有什么目的。同样,人生也是没有什么目的的。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冯友兰自己也意识到,即:假若人生没有目的,那么人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呢?人值不值得生?我们认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一种生存的动力,有一种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挫折,都能勇敢地坚持下去,百折不饶。故人生应该有目的。

台湾辅仁大学的邬昆如教授从人的定位角度来分析人生。他认为,人是生存在天地之间,生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这说明人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所要求的就是人必须做独善其身的君子;同时,人又是生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说明人又具有群体性,群体性所要求的就是人又必须做兼善天下的圣人。关于人生目的,邬昆如认为,人们必须首先思考“人为什么生存在世界上”,即“为什么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生存在天地之间,生存在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福,还只是为了过日子,或者说生活是否有目的、有意义。为了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邬昆如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回答,即“先是问及人生从何来,然后再问及人死归何处。有了生前死后的问题认识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出在今生今世的人生过程中,应做何事的课题”。[2]邬昆如认为,关于生从何来的问题,神创论与进化论都给出了解释。神创论认为神创造了世界,如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人是由上帝的“爱”所造成,那么人类就应该相互关爱、互助合作;进化论则认为人是由猿猴变的,进化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人的产生也是由进化而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应该是竞争,以至斗争,甚至仇恨。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其缺陷。因为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助友爱。关于死归何处,邬昆如认为这涉及到来生来世的问题。人死之后到底有没有来生来世,宗教对此是持相信的观点。如,基督教以来世的天堂地狱,作为人在今生今世的善恶报应;佛教则以慈悲为怀,用轮回和转世投胎的说法,使众生都有机会获救。故在伦理道德中,人们提出福德一致的说法:今生行善的人,来生是享福的;今生作恶的人,来生是要下地狱的。因而,关于今生今世应当做何事的问题,邬昆如就自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今生应当存善念,做好事,即使最终不能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但至少也要做个好人。邬昆如的这种观点,是非常善意的,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关于人到底有没有来生这个问题,科学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找不到灵魂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他的推论是没有建立在确切的科学依据之上的,仅仅是一种推论、一种假设。那么,确切的人生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人活下去的呢?

马克思则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来分析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指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人一出生,就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关系,有历史的,有血缘的,有环境的,有成长的……正如歌词中所说,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因而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实践性又是人的生命本性,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只有在实践及实践的结果中才成其为有意义的人。所以人既是一种社会的人,也是一种实践的人。人作为一种社会的人,他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是社会中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他的人生,他的人生目的都是与社会融为一体的,不能孤立于社会。同时,人作为一种实践的人,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他的人生,他的人生目的才能得以展现、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一种社会实践,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

二、人生价值

前面谈到,人生的目的在于社会实践,而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则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对自己所产生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会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则称之为自我价值。所以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在价值体系中是既可以作为主体,也可以作为客体的。人作为价值客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满足了社会、他人的需要,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人作为价值主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使人自身成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所以说,人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贡献,并不完全在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作用,它还在于个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要他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对自己充满希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使自己活得快乐、幸福,他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由上可知,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一种社会实践,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也同样在于社会实践,在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即对他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作用。老年人的生存也是一样,也同样有他的生存价值,有他生存的社会价值,也有他生存的自我价值。

三、老年生存价值

老年人一般是指年龄超过60岁(或65岁)的老人,其中年龄从60岁(或65岁)到75岁的老人称之为年轻老人,年龄从75岁到90岁的老人称之为年长老人,年龄超过90岁的老人则称之为高龄老人。老年人是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状况。首先,在生理上,老年人就会出现功能的减退和衰弱,比如,皮肤开始变的粗糙,出现皱纹,肌肉变的松弛无力,骨质密度下降,心血管老化,听力减退,视觉出现障碍,脑细胞数量减少等。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老年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以至生活难以自理。其次,在心理上,老年人在感觉和认识能力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记忆力开始减退,反应逐渐迟钝,思想变的保守,总爱回想过去等。这些又使老年人变的更加孤单,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并且,在当今社会,随着退休制的实施,老年人在60岁(或65岁)退出工作岗位,权力、地位开始下降,生活空间逐渐缩小,有些人对老年人也就产生了误解,比如,他们认为老年人退休了,不仅不能再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要消耗社会的资源,是没有希望的群体,这其实是一种老年歧视。造成这种老年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所导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而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很难一下子就适应这种急剧的社会变迁。就比如,在以前的农业社会中,老年人有丰富的农耕经验,在村子里是很受尊敬的,而如今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都远离农村,来到城市,老年人的作用便被忽视,受尊敬的程度也就越来越低。其次,这也是由于反向社会化的出现所导致。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获取,寿命越长的人,知识经验就越丰富,因而老年人的知识相对较多。而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不可能象年轻人那样容易掌握最新的知识,因而年轻人成了世界的主宰,老年人的崇高地位也就被迫降低,以至受到歧视。最后,这还是由于片面的社会化观念所导致。在今天的市场化社会中,人们普遍喜欢用权力、金钱、健康等因素来评判一个人,而这些老年人却很难拥有,因为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已经不再拥有权力,财富也会逐渐减少,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差,他们不可能成为人们所偏爱的那一类人,而是相反,因而也越容易遭到歧视。

尽管老年人确实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但是我们不能为此就歧视他们。事实上,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都拥有自身所独特的,别人无法代替的生存价值,不管是社会的价值还是自我的价值。

第一,老年人拥有生存的社会价值。老年人虽然年纪大了,在生理上、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不如年轻人,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的智力也不行。智力是一个综合的构成,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正因如此,在文化艺术领域一直活跃着大批老年人,如:歌德在70多岁写就了传世名著《浮士德》,毕加索在90多岁时依然创作力旺盛,索福克勒斯在100岁时著就了《俄狄浦斯王》。并且,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人在不断的社会化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这个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正是从幼年到老年的过程。老年人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逐步掌握了前代人流传下来的大量知识,同时,他们又通过自身的实践从事着社会劳动和生活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于世事人情也有着广泛的阅历和深刻的体会,对社会活动和劳动有着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人生历程中经受过多方面的磨练,因而老年人的智慧存储量最大。拥有着丰富经验、巨大智慧的老年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就会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下一代。这正如人类学家兰德曼所说:“技能和知识通过传统,像火灾前线的水桶一样,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并按他们前辈的榜样和教诲,传递给后代。”[4]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老年人在家庭中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实行家庭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了很多的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都已为人父母,这些小父母们在生下孩子后,大部分都是把孩子交给祖父母们照顾,自己继续工作。因而祖父母们就成了免费的劳动力,免费为这些小父母们提供家庭服务。如,在城市,就有很多老年人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祖母负责家庭卫生,接送孩子上学,祖父则负责购物,准备当天的饭菜。在农村,小父母们外出打工,祖父母们则照顾留守孙辈。因此,在中国,工作年龄人口的就业率是全亚洲最高的,中国也是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顶峰时期,中国适龄的女性几乎和男性一样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老年人的免费劳动之上的。因而可以说,老年人虽然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仍然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力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家庭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第二,老年人拥有生存的自我价值。我们知道,生命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老年人通过他们的生存实践体现了人类的尊严,体现了人类的价值,长寿本身就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结果,是科技、医疗进步的表现。老年人年纪大了,在生理机能上有所减退,在心理机能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为此就否定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老年人仍然具有自主能力。这是因为人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所独有的特征,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区别于实践客体的特征。老年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仍然能够自作主张、自由活动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清楚的认识,对实践的结果也有具体的思考。衣俊卿教授说:“什么是主体性?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主体性的表现。然而,主体性本质是同一个,即人的主体性,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存在物,只是在思维的抽象中,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我们才有可能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领域。人的主体性正是人作为总体性存在物的本性的直接反映,确切地说,它揭示了人同世界的关系,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5]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宇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就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步生成、发展、提升和变化的过程。正如秦光涛所说:“人类寻求意义,就是在寻求自己潜在的或现实的主体需求和主体能力。人类创造意义,就是在创造自己作为主体应有的立场和方式。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在自然世界中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6]所以说,老年人虽然本身生理机能方面有所减退,但是他们仍然具有自主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超过年轻人。其次,老年人同样具有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每个生命体都具有它确定的意义,而生命之所以具有确定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客观的内容,它的客观内容就是实践的结果。因而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以实践的结果来表征的,所以,要提高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使自己的实践的结果富有成效。这也就是说,实践性是人的生命本性,人只有在实践及实践的结果中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人。而这种人,也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抽象的人,而是指活生生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实践对象会不断地扩大,人们的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实践性也会不断地扩展,因而实践性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不是一维的,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会显示出不同的含义。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人群,他们也同样拥有实践的能力,在他们的人生中实践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1] 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3.

[2] 邬昆如.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夏甑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1.

[5] 衣俊卿.论人的主体性的双重内涵[J].社会科学路线,1998(2).

[6] 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3.

C913.6

A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课题“老龄事业与创新社会管理”(2011Z008)

黄永青(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

猜你喜欢

老年人价值人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人生中的某一天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独一无二的你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