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三角结构

2012-08-15

关键词:鲁肃孙权周瑜

李 明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从第四十三回一直写到第五十回,共计八回,达四万余字,所占篇幅在全书所有战役中绝无仅有。赤壁之战的描写如一部英雄史诗,有张有弛,既有悲壮的格斗场面,又洋溢着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赤壁之战的精彩并不只是表现在规模宏大,即便是微观叙事结构上,也非常耐人寻味。

魏蜀吴三国,为了各自的刊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役。“魏——蜀——吴”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三角关系,即A——B——C相互制衡模式。

赤壁之战的描写虽然错综复杂,却基本上未能摆脱A—B—C这个三角模式,矛盾和情节都在各种各样的相互制衡模式中展开。以才智而言,刘备似乎并无韬略,在才智上远不如曹操,两者之间是极不平衡的,但是由于诸葛亮这一奇材的出现,使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刘备——诸葛亮——曹操。这样,才使得他们的才能逐渐达到均衡。刘备虽别无长处,但有一点似乎专门为诸葛亮留下的,就是他善于使用人才,有了诸葛亮的参与,三者之间的优点与缺点,智力与地位都有了一个制衡,形成相对稳固的三角关系。

这种三角模式远不止于此,《赤壁之战》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各种三角关系。从魏蜀吴三方来讲,在第四十二回中,三方的言论均已透露出这种关系。战争之初,诸葛亮就曾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诸葛亮希望利用孙曹相互制衡于中取利。曹操和孙权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曹操在荆州时就说:“今刘备已投江夏,恐接连东吴,是滋蔓也,当用何计破之?”荀攸曰:“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孙权必惊疑而来降,则吾事济矣。”其檄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曹操希望联合孙权,永结盟好,共伐刘备。对于孙权一方来说,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两家都极力争取的关键棋子,也有自己的打算,如鲁肃曾说:“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魏蜀吴三方都企图争取一方,孤立另一方。这是赤壁大战的总矛盾。如果用图形表示,就好比是一个三角型,三方都愿意作底边,而不愿意作尖角。

当然,三角结构的制衡和稳定只是相对的,一旦一方情势发生变化,整个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刘备希望魏、吴相斗,希望通过魏昊力量的不断消耗来壮大自己,这是受当时条件所决定,要想成就大业,首先要均衡三方实力,舍此别无他法。要实现这一步,关键要促成孙权与曹操决战的决心。对于孙权来说,虽然实力较刘备强,但远不能和曹操相比,所以迫切需要外援。所以鲁肃才有“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之言。周瑜也有“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之语。曹操一方,虽力量强大,同样也想联合孙权击溃刘备,他料定孙权“必惊疑而来降”,但当他闻听周瑜毁书斩使后,“大怒……催督战船,到三江口”,希望横扫刘吴。这样,致使三角关系的稳定性发生偏移。总之,三方从各自的不同利益出发,既想相互融合又相互对立,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结构。

在这样一个大结构中,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小三角结构,如周瑜、鲁肃、诸葛亮三人又形成一个小三角结构。周瑜看透了诸葛亮将来定对吴国构成威胁,一心要置之于死地,但在鲁肃的劝阻之下始终无法做到;属于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始终技高一筹,能处处看清了周瑜的阴谋,因而早先提防。周瑜诸葛亮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如此,势必影响到大局,所以作者故意用忠厚的鲁肃身处其中进行调和。鲁肃原本是东吴高参和智囊,作者却更愿意他成为没有多少智慧的“老实人”,作者赋予更多的是其仁厚的一面,让他处在两者之间来稳定三角结构。鲁肃夹于二人之间,一面于周瑜处再三劝解消融矛盾,一面于孔明处再三护其周全。这一个小三角结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蕴深厚,三个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呼之欲出。

更为有趣的是,长达八回的赤壁恶战,作者的重心并不在于直接叙述大三角结构的种种矛盾和对立。本应该大书特书的魏蜀吴三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风平浪静。读者读来,三方表面相安无事,而实际上,激烈的斗争潜伏在各种小三角结构之中,构成一个“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声部乐章,这从八回的回目就可看出。

《赤壁之战》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战争引发的多重三角结构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的三角结构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是一部“活动”的乐章。在东吴集团内部,作者并不仅仅将笔墨放在“战”与“降”上,相反,作者总是将笔墨放在第三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直处事模棱两可的鲁肃,在“战”这点上表现得非常干脆,成为主站一方的主力。在战与降的矛盾对立中,怎样表现人物的层次感呢?作者巧妙的让周瑜成为第三方,构成一个三角关系。“主战一方——主降一方——游移不定的孙权和似是而非的周瑜”,让这三方的矛盾相互交锋。主站一方的鲁肃对孙权说:“将军降曹……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揭示出孙权不甘人下的一面。而主降一方的张昭认为:“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又揭示出了孙权畏惧的一面。孙权曾对鲁肃说“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曹操兵多将广,东吴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处于劣势,一旦战而不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时的形式变成“主战一方——主降一方——惧怕曹操的孙权”。当这个关系稳定以后,作者又适时地请出诸葛亮来制造新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对于是战是降的矛盾,诸葛亮也并不是简单支持某一方,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对孙权“只可激,不可说”。鲁肃一再叮嘱“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诸葛亮却故意夸大说“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以一番危言耸辞劝孙权北面降曹。引出孙权的反问“诚若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诸葛亮才开始正面阐述出自己真正的主题:“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故意将孙权树立在“不义”的一面,这一激果然奏效,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于是,三角关系演变为:“主战一方——主降一方——被激怒的孙权。”

诸葛亮激起孙权的自尊心和英雄主义感情之后,为了进一步打消其疑虑,又着重分析了双方的优劣条件。指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认为两家同心协力,必能破曹。这样使孙权增强了破曹的信心,终于表示:“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这样,三角关系重心略变,变为:“主战一方——主降一方——拟抗曹的孙权”,三角关系逐渐向“战”倾斜。但这个结构的稳定也只是相对的,因为主降两方的不断进言,孙权复又“低头不语”、“沉吟未决”,以至于对鲁肃说“卿且暂退,容我三思”。“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其心理活动是,“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孙权的决心并未下定,所以三角结构又回到依“主战——主降——犹豫不定的孙权”。

于是作者又塑造出“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情节,用周瑜的出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于是三角关系不断变化,正由于周瑜的出现,三角关系的重心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诸葛亮巧用曹操的《铜雀台赋》来刺激周瑜,巧改字句,指出曹操欲得江东“二乔”以娱晚年。周瑜果然按捺不住,说“吾与老贼誓不两立”。有力地调动了周瑜抗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周瑜的加入,三角关系变得非常明朗。孙权砍破案角发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于是东吴上下形成了同心抗曹的局面。三角关系演变为:“主战——主降——坚决抗曹的孙权。”

因而,赤壁之战的描写一般都形成一个模式:当两个主要角色占据小说叙述中心的时候,常常推出第三个人物来推动情节发展。让三者相互“制衡”,相互之间既排斥又吸引而又不妨碍整个结构的稳定,从而深化作品主题。

作者的描写并不仅仅满足于军事战争的热闹场面,而是把主要力量放在大三角关系内部的心理冲突上。利用三角关系来处处制衡,使赤壁之战更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诸葛亮巧妙利用了周瑜和曹操心理上的弱点,让两人的弱点来了个直接“对话”。诸葛亮既看到了周瑜心胸狭隘的一面,同时抓住曹操的多疑的弱点,轻松地从曹操那里“借”来十万只箭应付周瑜。没有三者的制衡,“草船借箭”将无从借起。

三角关系的设计,除了那些主要人物之外,还包括一些并不显眼的次要人物。如蒋干、蔡瑁、张允等。在苦肉计一节中,采用火攻,需要诈降接近曹操军营。必须在敌我之间有人进行关联来通风报信。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曹操派来的奸细出场。于是,曹操——周瑜——奸细蔡中、蔡和构成了一个新的三角关系。曹操通过奸细“刺探军事”,周瑜通过奸细提供假情报。而苦肉计的情节则围绕“周瑜——曹操——黄盖”这个三角关系展开。相关的模式还有“周瑜——曹操——庞统”“黄盖——曹操——阚泽”等等。

赤壁之战的描写既惊险、生动、扣人心弦,又入情入理,严密细致,全得力于作者巧妙的叙述模式,设计出一个个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充分表现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让“三角形”的三方相互作用,展开面对面的较量,“你若虚情,我亦假意”、“你若计来,我用计回”。相互之间既存有信任,又半信半疑,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赤壁之战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方面,均给后人以深刻启示,细细品味我们能从中获得新的受益。

猜你喜欢

鲁肃孙权周瑜
鲁肃的深谋远虑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误读鲁肃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