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拟声词的应用与翻译
2012-08-15杨梓
杨 梓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8)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表达词汇,别称有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等。拟声词世界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频率,例如狗的叫声,汉语用wang-wang(汪汪),英语中是bark-bark,而日语中则是wan-wan(ワンワン),即使是相同主题发出的同一声音,不同语言却是不同的,拟声词属于更广泛的词汇体系,本身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以及活力性,从最初人类为事物的一种原始命名方式,到现如今发展成为含有美学和音响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拟声词作为人类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经历了时间的历练而发展,正是基于其传神逼真生动的特色,以及句法上的灵活多样和语义上的不拘一格的特点,已经被大量运用于各种语体表达中,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进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拟声词的生动表现丰富了整个世界,它对人以及生物、非生物的声音进行模拟而造词的方法具有生动的表达性和艺术性。各种语言中的拟声词丰富、形象,可以算得上是语言中的瑰宝。因此对拟声词的研究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诗经》中大量运用进行渲染的拟声词,为《诗经》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需要悉心的研究和解读。[1]
诸多学者都认为,拟声词是被人创造而产生的基础性语言,是在呼喊、感叹等非语言性的这类符号声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语言学家将这种现象诠释为符号声音。达尔文曾表达过:在人类发展最原始时期的语言本是用来表达一些极端强烈情感的词汇发展而来,这被学者称为“感叹说”。西方学派的本能论与摹声说,也表达了近似的意思,就是人类发展最原始时期的语言是模拟自然界而发展而来,达到一种语音与思想的平衡性。其实,音与意的相关性不单单基于听觉的反应,以及囊括了人类情感的表达以及细致的感知。这是因为语音与思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一致关系。虽然任何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用来指代不能发出声音的事物的词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与被表述的物的相关性是不存在的,相反,在各个语言结构中是存在一定规律性的。拟声词的创制过程是基于模仿,各种语言的这种表达也会有近似的表达效果。因此可以说是属于语音相似的范畴。[2]
在对拟声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拟声词的运用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即有利、有节。就是说有一定原则地甄别使用翻译,以便达到最佳的传意性。每个具体的语言现象都应该是适应具体的主旨和语境的,应该根据其特点不能阻止滥用,适得其反。[3]
一、英语拟声词分类
对于英语拟声词而言,其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阶拟声词和二阶拟声词。二者的独特性要求在处理的时候也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一阶拟声词,指的是一种对人或者物的声音呈现的最基础的模拟、化归现象,具有强烈、明显的接受性和识别性。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两种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就可以化归到其中的一种语言,达到一种视觉效果。对于二阶拟声词,则不像一阶拟声词那样具有明显的相似效果,并且对一种感觉的理解与再现,不具有具象性而是抽象性。比如 /h/由于其自身的发音方式,在组成单词的时候也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不顺畅和阻碍,比如hesitation,本身具有犹豫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其中犹豫的不顺畅感。[4]
二、汉英拟声词比较
对英语和汉语拟声词比较研究,主要针对四个方面。第一,二者具有相同的来源,人、动物以及无生命物体。汉语中此类拟声词包括,来源于人的大哭声的“哇哇”、杂乱的说话声的叽叽喳喳;模拟动物的有牛叫——哞、青蛙叫——呱呱;无生命物体的涓涓细流,琅琅读书。对比来看,在英语中有来源于人的咯咯的笑声giggling、耳语murmuring之类;对动物声音的模仿,有狼嗥howling、雄蜂低沉的嗡嗡声droning、猪的哼哼声grunting;无生命物体的门哐啷一声clanging,以及乒乓球的拍打声ping pang。第二,汉语、英语拟声词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英、汉拟声词有的可以同时表示声音以及引起声音的动作,这样的例子有slap能表现啪的一声和随意扔放的动作,如“My sister slapped my face”(我姐姐打了我一耳光);对于汉语拟声词则有门的撞击的咣当,摔倒的吧唧。英语中表示行为的拟声词数量很多而汉语拟声词很少、汉语拟声词有的可以。第三,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组成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汉语、英语拟声词结构类型中都有一字、两字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四字不同的拟声词只会存在于汉语中,就像三字不同的拟声词只会存在于英语中。第四,这两种语言的拟声词用到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也不尽相同,虽然都可以作为谓语、定语以及独立成分,但是要把拟声词运用为主语和宾语,只有英语拟声词才可以。所以,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比较,可以了解到二者的来源相同,但是使用、结构以及句法则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多加注意,做到严谨。[5]
三、拟声词的英译汉
关于拟声词的英译汉,本文创新性地运用三个基本原则,服从原则(principle of compliance),补充原则( principle of complement)和避免原则(principle of avoidance)。
所谓服从原则,就是指汉语译文用适当的拟声词把英语固有拟声词复制出来。例如,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第七章中Huck乘一叶木筏在河上漂流时,马克·吐温Mark Twain这样描述:I heard people taking at the ferry landing.I heard what they said,too.After that I couldn't make out the words any more,but I could hear the mumble.这里的mumble被译为咕咕哝哝样的声音,不仅把原文的名词译成了名词的定语,还使用了叠声词来复制声音,更加突出人们说话时的含糊不清,非常恰当,合情入理。
对于补充原则,就是指,如果源语中涉及的动作行为并非拟声词的时候,但是有必要在译文中体现,译者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最佳的词加以描述,而译文中描绘出这种声响可以增加感染力和真实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在本质上恰恰说明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如威廉·高丁的著名小说Baalzebub《蝇王》第一章的一句话:The owner of the voice came backing out of the undergrowth so that twigs scratched on a greasy wind-breaker.“scratch”一词必然带来某种声响,所以译文如下:“说话的孩子正从矮灌木丛里脱身出来,细树枝在他的油垢的防风外衣上刮擦刮擦直响。”
避免原则指的就是汉语译文应该回避英语原文有拟声词为了相应表达的需要,尤其是在诗歌的翻译中,以使字数对仗韵律工整。如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最著名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墓园挽歌》中的一句话: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s slowly o'er the lea.诗中的“low”应译为牛羊的叫声,以免破坏诗的意境以及上下两句字数的对应效果这里没有用相应的象声词来复制,还是十分得宜的。
综上所述,拟声词是无论对于英语还是汉语都极具表现力的,可以烘托语言环境,达到预期效果。尤其对翻译者而言,在翻译时正确处理既可保持原文的本真,又可以进一步达到传递其精髓的效果。[6]
本文试图研究英语拟声词是如何被应用和翻译的,主要覆盖了三个大部分:英语拟声词的分类,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比较以及拟声词的英译汉。拟声词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做到了丰富语料库词汇库,也是渲染烘托的极佳的修辞手段。拟声词在利用听觉和知觉上,将感觉融为一体,将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化,从而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因此,通过研究探讨英、汉拟声词,分析比较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对比加深对它们的了解,对英汉双语的教学与互译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本文探究的这些研究结果对语言习得、翻译以及以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苗慧.略谈《诗经》的结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74-77.
[2]孙丽红.英语拟声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J].外国语言文学,2005,86(4):255-26.
[3]傅敬民.思维视角的英汉拟声词研究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7-11.
[4]高永晨.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61(8):49-50.
[5]徐明.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92-95.
[6]林周婧.拟声词的英译汉[J].文教资料,2006(1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