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社会语言学与高低语境文化言语交际研究的互补对接

2012-08-15张林玲

关键词:语言学意图言语

张林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1]。语言与社会的错综复杂性使得社会语言学研究衍生出一系列分支学科。在这些分支学科中,由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z)创立的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面对面言语交际展开研究。笔者发现,可以将它与跨文化交际领域里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互动交际研究对接,产出新的发现。

一、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研究

Gumperz在其1982年出版的标志性著作《会话策略》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渊源、研究对象、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他指出,互动社会语言学旨在“寻求一种针对真实情境中人与人面对面言语交际的一种阐释角度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方法”[2]37,利用一种极微观的会话分析手段,来发现人际间言语交际的互动机制及其过程中对交际者意图的阐释和理解机制。换言之,其研究目标是考察参与者在言语交际互动中如何对言语、交际策略和行为所承载的交际意图进行成功或者失败的理解与反馈[3,4]。它把语言、文化与交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交际者已有的特定社会观念和交际习惯、交际策略的选择、交际意图的传达以及对交际信息和意图的诠释纳入一种多方位分析体制里。这种分析体制体现了三种特色:第一,特别关注参与者的社会观念和交际习惯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第二,特别关注交际过程中语境的动态化和内化机制;第三,关注交际者理解、判断和诠释交际意图的机制。

(一)关注社会观念和交际习惯背景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Gumperz提出,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要深入细致分析选取的口头交际范例,观察参与者如何推断出彼此对交际过程的理解,这其中首先要找出他们实施交际行为背后的社会观念;其次要确定语言符号在阐释理解过程中是如何传达意义的[2]。他的基本观念是社会文化规约影响着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各个层面。从作为理解基础的抽象文化背景到话语单位,从划分语义范畴、构建理解框架到安排句子中的韵律曲线,乃至词汇、语法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社会文化规约的影响。脱离了社会文化背景,话语是无法被理解的[5]。因此,互动双方对社会规范和交际习惯的认知共享,是成功交际的前提;反之,如果缺乏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交际习惯,交际就会失败。

Gumperz给出了范例,如一位研究生奉命去一个低收入中心城区采访一位黑人主妇。采访之前双方已经联系确定。学生到达按响门铃,主妇的黑人丈夫出来开门,笑着和这位学生打招呼:

Husband:So y’re gonna check out ma ol lady,hah?

Interviewer:Ah,no.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They called me from the office.[2]133

然后主妇的丈夫,一言不发地就去叫他的妻子去了。

以上对话里的学生也是黑人,被采访者丈夫一见到他,就用黑人间独特的方式打招呼,与双方认定身份,拉近距离,也期待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回复。但对方却用了正式严肃的英语回应他的招呼,这种间接拒绝认同的回复方式引起了被访者丈夫的失望和不满。

言语交际中,交际启动方往往会在自身的社会观念和交际习惯的驱动下,选用一些显要的特殊性交际策略,期待对方接收、理解并正确反馈。而对方如果顺应期待,那么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忽略或者违背期待,则会引起交际失败。Gumperz本人的研究多是针对交际失败的范例,通过揭示失败原因,找出社会文化观念和交际习惯背景对言语会话交际过程与结果的影响。

(二)关注言语交际过程语境动态化和内化机制

一直以来对“语境”的定义总的来说分为两类:第一,规约和描述性语境观(从Firth,Hymes,Halliday&Hasan等的语境观可见),即努力给语境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找出该界限内与交际有关的要素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规约性语境观认为语境只是伴随言语交际发生的“纯粹事实”,是实实在在的背景或者说交际行为的环境,可以用一个具体的结构模式来描述。如言语交际民俗学就区分“宏观语境与具体语境”,前者包含言语社区和言语网络,后者涉及到交际所在的具体情境和背景因素[6]。但是,现实中的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和语境要素的无形性使得要对语境做出绝对完备的描写几乎是不可能。例如电视广告里的言语交际,画面中出现的每个事物都能算作与交际意图有关的语境因素,根本无法一一列举。又如网络在线聊天时,交际行为所在的语境要素又可能极为单一,无从描述。

第二,动态的语境建构观。如Verschueren指出,语境是由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创造出来的,并且在实际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调整和修改。在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语境是言语交际过程进行的一个产物(2001)[7]。互动社会语言学继续对动态的语境观进行了延伸: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不是静止的各种背景因素的总和,静态的背景因素只有在被话语者激活,用来传达或者解析交际意图时,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语境。互动社会语言学考虑到言语交际所处的社会与即时背景,但并不是只把它当成交际的“布景板”,而是去解析这些因素是在交际中是如何被利用并掌控的。由此,语境从外在的相关因素变成了言语互动交际的内在要素,实现了一个内化的转变。更深一步说,语境不仅建构话语参与者的话语,话语同时也在建构语境[5],言语交际如此动态进行。

(三)关注理解、判断和诠释交际意图的机制

阐释性分析方法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关键词之一,它是通过观察双方互动的细微元素来推断交际者在采取某个行动时候所依据的社会观念,并且检验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被理解和释义的过程[2]。

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的实质是传达和实现交际意图。说话人带有目的,并且在一定社会观念和交际规则的制约下,选择性地使用语言符号或其他交际策略,如交际中的语境化提示策略。交际者会有意使用一些话语的表面特征,向听话人发出信息并引导对方如何理解自己的潜在意图,及自己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2];听话人要依据种种信号和策略来判断、诠释说话人意图并反馈,来回互动。听话人的正确判断需要依据:对语言符号的认知、对有关社会文化与交际习惯规则的知识、即时的环境信息、说话人采用的特殊提示(如语调、语码的转换、非语言的动作)等,以上缺一不可。Gumperz自己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由于对特殊会话策略的忽视和误解导致的交际失误或对抗。

例如,电影“Up in the air”(《在云端》)里角色A在解雇员工B时的一段对话[8]。

A:I wish I were here with better news.The fact is that today you and I are sitting here because this will be your last week in employment.

B:(showing photos of his two kids,staring at A&pausing for a few seconds):What do you suggest I tell them?

(Both sides fall into silence.)

在此段交际中,一开始A、B严肃地坐在小办公室里,B的表情暗示他对A方的目的已略有所知。A要完成自己的意图(解雇B),同时还要顾及到B的心理感受,于是采用了十分委婉的话语方式(虚拟语气句开头,用this will be your last week in employment替代you are fired.),而此间B方一直用肃穆地盯着A,捕捉着A的话语与意图。然后B并没有直接回复,而是向A展示自己孩子的照片向A方表达抗议,双方通晓其意,随即陷入沉默。

互动社会语言学采取微观分析方法,完整地录制面对面的人际言语交际过程,然后对其中的话语特征和伴随非语言特征进行极为详细的标记,再结合各方面要素完成多方位的分析。

二、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范畴里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的概念区分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交际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信息和其他环境要素。霍尔提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9]”也即在所谓的“低”交际系统中,交际者将大部分的信息置于很清晰的编码中,话语本身就表达了大部分的意思;与之相反,在“高”交际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话语意义是被置于交际的物质语境或内化在个人身上[9]。

一般认为中国等亚洲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及大部分西欧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里体现高语境文化特色的交际实例不胜枚举。2010年有一网络热语“我爸是李刚”。字面意义很简单,但是对它的解读却要放到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事件肇事者以此威胁受害者和目击者;公众对这句话的解读涉及到李刚的特殊身份、中国社会“官二代”拥有的特权,和人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针对“官二代”的敏感神经。

在一些低语境文化交际中,双方说话的方式会直接得多,一般从字面符号含义就能判断,譬如西方人对别人表达赞扬或者表达评论的时候,一般说得都比较直接。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与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研究的对接

(一)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可以为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目前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研究多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即透过交际看文化,目标是寻觅出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交际过程背后折射出的某个社会群体性的文化观念、人际观念和性格特征。如不少研究通过观察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在介入程度、说话直接或含蓄程度等上的差异,从一系列表象概括出:高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往往受参与者各自所属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感情维系与关怀,遵循的是一种以群体为核心的交际观念,如中国文化;低文化语境中的言语交际则是以交际任务为驱动,方式直接,不畏惧正面冲突,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更加以个体为核心的交际观念,如美国文化[10]。

互动社会语言学和高、低语境文化两个领域的交际研究都关注社会文化和交际习惯背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影响力,这是互通之处。但是后者仅仅是从交际的宏观层面出发,结合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因素,进行归类和描述。

如果借用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微观分析视角和方法,能促使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分析更加注重细微过程、更加具体化。前者对交际者使用的话语策略、语境化策略的微观展示和分析,还能更微观细致地展示在高、低语境文化里交际者究竟是如何来引导、调控对方对交际意图的接收和理解的。低语境文化中的话语策略、语境化手段往往简单一些,在高语境文化中的策略和手段则非常复杂、微妙的。跨高、低两种语境文化的交际更会因此而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如果从话语交际过程的微观要素出发,进行详细的分解、解读和剖析,就能更精确地展示不同语境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交际观念与交际意图的传达机制如何形成一个动态的目的性的过程。

(二)认清言语交际的动态语境内化机制和交际意图的阐释机制有助于跨语境文化中的言语交际策略修补

高语境文化下参与者的交际意图往往是多重的,既有促使对方实施期待的行为,又有维护双方和谐感情关系的目的,直白明了的语言编码不够,通常要附加其他言语特征如语码、语调和面部表情等。从交际的角度看,高语境文化下看似简单的言语交际更多地体现了语境内化,动态特征更加明显;而低语境文化下就并非如此。跨高、低语境文化下,交际双方往往对这些动态策略的动机和机制缺乏了解,会难以就对方的交际意图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反馈。例如很多西方商务谈判者都发现很难捉摸、确定中国、日本的参与方的谈判意图,艰难应对。

如果借用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语境机制和交际意图阐释机制的微观分析方法,进行大量的范例分析,总结出特定语境文化类型下、特定交际类型的语境化机制,则可以获得对不同语境文化中言语交际策略的认知,考察误读是如何产生,继而总结出有效的解读思路和机制,去弥补跨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偏差。交际双方基于对语境化和阐释机制的准确认知,主动采取话语策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替补和策略替补,使交际变得畅通。简单的例子如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方可以通过补充询问的方式,向对方问明意图,验证自己的推测,例如直接问“你的意思是不是……?”

互动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范畴里高、低语境文化对言语交际研究存在很多互通之处,两者对社会观念和社会背景对言语交际策略选择、交际意图解读的影响。但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微观研究视角和方法,揭示了言语交际的动态语境内化机制和交际意图的传达、诠释机制,能够帮助细化对于高、低语境下的交际研究,帮助从细微角度获得新的发现,尤其是前者的发现能为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真实交际如何克服失败、进行策略替补上提供有效的指引。

[1]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1-6.

[4]丁信善.“语境化”理论与方法述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2):24-29.

[5]孙咏梅.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54-157.

[6]潘永墚.从民族志学到民族语言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3):55-59.

[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Up in the air”.Paramount Pictures[M].2009.

[9]Hall,Edward T.超越文化[M].居延安,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96.

[10]Nishimura.S.Communication Style and Cultural Features in High/Low Context Communication Cultures:A Case Study of Finland,Japan and India [EB/OL].http://www.helsinki.fi/~tella/nishimuranevgitella299.pdf.

猜你喜欢

语言学意图言语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燕山秋意图
关于冬天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