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研究意义与基本规律

2012-08-15彭东琳

关键词:建构机制民族

彭东琳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构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研究意义与基本规律

彭东琳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构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传输和引导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念和行为,挖掘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和发展潜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贯彻和顺利执行。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基本规律有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整体有机性与局部协调性相结合三个方面的内容。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意义;规律

一、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想保障基础。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关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稀少,尤其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构建的研究更甚如此。在立足于中国政治生态、文化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充分吸纳国内外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构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契合民族地区实情的解释框架,希翼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一)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是完成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社会和组织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付诸于具体的实际行动的重要任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象和观念要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般来说,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并不完全与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主体、对象外,中介和结构等也是思想品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是减少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与人们的思想品德之间差距的客观因素。由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确是一项不易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鉴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和多层面因素的考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的建构,科学借鉴和运用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增加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治与法治、日常经验与科学机制的相统一。

(二)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立及发展趋势,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思想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构成要素在一定的机理建构和互动关系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如何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中注入机制的概念,如何建立既符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又符合整个国家的政策指导与社会运行机制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也应该获得学界和政府相应管理部门的日趋关注。

(三)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工具指南

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既有基本原则规律的遵循与转化,也有教育实践的方法机制指导。建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既是对规范严整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承接,也来自于复合多变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借鉴机制理论的成果,了解和探寻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使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增强针对性,取得最佳的实效。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可以化解教育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政治道德品质和思想动力倾向的难题,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理论体系。

二、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基本规律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这就启示我们,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基本规律指的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个机制要素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和机制体系的必然发展趋势。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规律首先应符合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促进人们的思想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还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品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基本规律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层面、环节存在和贯穿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原则性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辨析各种社会思潮,搞好民族平等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思想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2]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期望要求,树立人们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但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内在的要求和特点,所以,应考虑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及价值追求等因素。学者孙若穷曾指出:“少数民族儿童则不然,尤其是文化单一而又落后的地区,儿童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本民族环境中,教材表达的某些内容对他们来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距太远,让他觉得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3]孙教授的一番话对于理解立足原则性,善于发挥创新性的方法方式、途径,怎样建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同样是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的。针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突破传统的机制建构模式,把握建立与发展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时机,将机制创新中的积极因素引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使机制的有效建构与民族地区日常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项实践活动,总是处在时代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中,不存在没有时代性的科学性,也没有脱离科学性的纯粹的时代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相互影响,互为存在的前提。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构建同样如此。坚持构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基本规律之一。在构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时代的要求体现,反对片面追求时代性的错误观点与做法,也要注意科学性,要反对抹杀科学技术知识作用的错误观点与做法。进而言之,可以从以下两个具体方面来认识:第一,“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决定的。”[4]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路径的现代化应和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区域性的深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拓展结合起来。”[5]第二,“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运用民间媒介(民俗节日活动、文化艺术节等)、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村镇”评选、“道德评议会”建立等)和大众传媒(电影、报纸、书籍、网络等),实现教育全员化是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5]也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科学规律的外在体现。

(三)整体有机性与局部协调性相结合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多种变量和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与结果,因此也就存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整体与局部在功能和结构上的互相协调和有机整合,只有发挥整体结构和局部要素的各自应有的和合力的优势,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整体功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为了保证实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标和最佳效果,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构建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有机互补和协调合作就尤为重要,故而整体有机性与局部协调性相结合是建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的一个基本规律。整体有机性与局部协调性相结合,即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的实践中,不仅要兼顾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教育规律与教育功能、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整体搭配和组合的有机性,而且要兼顾应变方法与现实内容、对象差异与个性化教育之间的协调性,必须认真研究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动态运行过程,各局部要素在各环节的协调性、教育各层次和不同子过程的差异性。值得一提的是,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各构成要素或局部功能的简单拼凑和累加,表现为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系统运行和配置的过程中,强化原结构要素的整体性或产生新的调节机制和制约功能。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2]彭东琳.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原则[J].社会科学家,2011(2):130.

[3]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363.

[4]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M].牟正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2.

[5]彭东琳.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原则[J].社会科学家,2011(2):131.

D64

A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建构研究”(HN2011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与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09BTQ007)

彭东琳(197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建构机制民族
我们的民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多元民族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