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及其舞蹈艺术特色

2012-08-15李小娜吕金玲

关键词:旦角花鼓戏淮北

李小娜,吕金玲

淮北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及其舞蹈艺术特色

李小娜,吕金玲

起源于淮北地区的淮北花鼓戏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溯源到明朝初期,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嬗变过程发展成为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独立的剧种。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和最吸引观众的是淮北花鼓戏的舞蹈特色。探寻了淮北花鼓戏艺术的历史嬗变过程,分析了淮北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瞻望了其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淮北花鼓戏;历史嬗变;舞蹈艺术;特色;创新

一、淮北花鼓戏艺术的历史嬗变

淮北花鼓戏艺术最初应该追溯到明朝初期,淮北花鼓戏主要是在安徽的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剧种,起源于淮北地区,也是流行于淮河以北地区,在表演的时候男角上场需要背花鼓,乐队伴奏的时候也是以花鼓为主要乐器,所以就被称为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通常分为南路、北路及中路这“三路”,其中的南路主要是以宿州为中心,中路主要是以江苏的丰县及安徽的砀山等地为中心,而北路基本是以山东的济宁为中心。

淮北花鼓戏在早期的时候基本是以说唱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淮北的花鼓戏已经由过去的曲艺嬗变成为了一种剧种,并且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淮北花鼓戏的演出主要是以舞蹈为主,并且基本都是民间的小型歌舞,舞蹈动作大多都是劳动人民在农闲之余用来自娱自乐,这些舞蹈动作和套路基本都是根据当地民歌的内容模仿了生产和生活中一些动作改编而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淮北花鼓戏又吸收了一些民间的杂技艺术,比如“四门八叉”及“顶人”等等,使得动作更为惊险,更为吸引人。淮北花鼓戏主要是以舞蹈为主,唱腔非常少,只有“太平调”和“宿州调”两种。淮北花鼓戏艺人中比较著名的有清末民初的马敬君,此人在当时被称为“花鼓状元”,还有杜学诗及张纪德等人。淮北花鼓戏的表演发展最初主要是吸收了花鼓灯的舞蹈艺术,比如“压花场”及“大武场”等等,后来在京剧、梆子戏及泗州戏的影响下逐步减少了歌舞成份,慢慢变得更加戏曲化了。这时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开始由专演三小戏转向开始演出本戏。民国10年,因为国民政府指责淮北花鼓戏就是 “淫词滥调,有伤风化”,所以淮北花鼓戏基本上就被禁止演出了,发展进入了停滞。到了民国37年,宿县工农花鼓戏剧团成立,然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宿县人民政府开始重视花鼓戏,并对淮北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工作,最终挖掘出了100多个传统剧目,记录和整理了剧本100多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及《王华买父》等等,这些剧目成为了淮北花鼓戏的保留剧目。

二、淮北花鼓戏的舞蹈特色

(一)舞蹈的程式套路

淮北花鼓戏最具有特色和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应该是淮北花鼓戏的舞蹈特色,不但体现在民俗文化的特色方面,比如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还表现在这些舞蹈动作的高超技术性方面。淮北花鼓戏舞蹈中的这些特殊技术使得很多动作给人的感觉就是 “欲左先右”或者“欲扬先抑”,仿佛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舒适。在淮北花鼓戏中的舞蹈主要有“旦角舞”,这种舞蹈也被称为“压花场”;还有“生角舞”,这种舞蹈也被称为“盘鼓”;还有 “歌舞”,这种舞蹈有时候被称为 “四门八叉和大舞场”。在淮北花鼓戏中除了这些舞蹈动作之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舞蹈技术,比如有“垫子功”、“顶碗灯”和“顽石磙”等等。通过这些舞蹈和特技使得淮北花鼓戏舞蹈表现出了特有的圆润丰满的特色,给人一种达到开合的感觉,当然也不失刚柔和虚实的对立统一感。

首先是通常被称为“压花场”的“旦角舞”。这种舞蹈动作包含了四个主要的元素:一是压的方式。可以采用旦角单压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旦角双压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旦生双压的方式,甚至还可以采用四旦群压的方式,不同的压的方式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表现需要来选择;二是步式。淮北花鼓戏舞蹈中的步式丰富多样,有小碎步或大碎步、慢碎步或快碎步、双足横错步或双足前后小错步、大错步、小跳步或大跳步等等;三是手式。可以采用单手左右大摇摆的方式或者双手左右大摇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双手各舞绸或者左、右拉手巾的方式,有的还会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采用胸前左右横拉手巾这样的手式;三是舞蹈的程式和套路。有圆场走、剪子股走、踮脚尖过河,还有担水走及割麦走等十多种。

其次是通常被称为是“盘鼓”的“生角舞”。“生角舞”是淮北花鼓戏中生角特有的舞蹈,也就是观众常见的玩鼓舞蹈。在“生角舞”中也有几大要素:一是花鼓的位置。在舞蹈中,可以将花鼓放到舞者的身体的上下,或者身体的左右,或者身体的前后等部位,可以灵活使用;二是击鼓的姿势。可以采用多种击鼓的姿势变化交替使用,给人的感觉就是昂扬奔放,应接不暇;三是套路。套路的选择也是多样的,有走圆场或半圆场、前走后退、分腿跳、滑步拧丝、骑马式、半旋腿上马、左右开弓、翻身探海、跳跃荡腿、身背花鼓踉跄步等等;四是基本的鼓点。一般来说有三番子、毛儿头、长流水及凤凰三点头等等。

再次是通常被称为是“四门八叉和大舞场”的“歌舞”。在淮北花鼓戏舞蹈中的“四门八叉”主要是以叉为主,另外在“大舞场”中主要是以全体演员上场献艺为最大亮点。在表演的时候多是以翻筋头的方式展现,场面非常热烈,十分感人。

最后,还有一些特殊的舞蹈技术。如 “垫子功”、“顶碗灯”及“顽石磙”等等。“垫子功”也就是让旦角在表演的时候必须使得自己的足尖被绑小鞋,以此来模仿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其实这是一种古代艺术化的模仿,在现代淮北花鼓戏中已经开始改成了用脚尖来走动,这种“垫子功”的作用主要就是突出旦角的体态之俊俏和优美。“顶碗灯”是要根据剧情的需要,让花鼓戏演员头顶点燃的油灯来进行表演。在这个方面比较典型的如传统剧目《三告李彦明》中的“三祭法场”场面,在这个场面中的旦角在第三祭的时候头顶上要放七个碗,并且将最上面的碗要点燃,同时还要求表演的旦角两手各捧一盏点亮的灯,双肘也要挂一盏马灯,然后再做各种动作,到最后还要以“绵羊扒”舞姿向丈夫扑去,双膝跪地的同时用双手将灯碗举起向后摔去,这个时候到达了舞蹈表演的高潮,碗碎灯灭后的哭拜场面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顽石磙”是让老生仰卧,然后将石磙放到腹上,这个时候要有两个旦角单足站在长者的双膝之上,同时在胸部要单足站立两花旦,石磙上还要复立一花旦,这五个旦角要齐挥双绸,同时吹着口哨,齐声吆喝,伴奏锣鼓更是要劲奏,这样的场面异常壮观,观众会被这样的场面震撼,往往是欢声雷动,掌声如潮,叹为观止。

(二)舞蹈的两大特色

通过以上对淮北花鼓戏舞蹈的动作、套路、技巧及程式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淮北花鼓戏舞蹈呈现出了两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首先,淮北花鼓戏舞蹈除了非常注重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之外,还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表演的生活化特色非常突出。其实,任何艺术都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色,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其舞蹈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但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各种元素,而且还在革新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淮北花鼓戏舞蹈动作在表演上常常会采用一些舞台化了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表现劳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并且还会根据淮北花鼓戏的艺术要求创作了诸多“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特有的舞蹈艺术动作及套路,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也非常细致、非常逼真,很是贴近现实生活,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所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其次,淮北花鼓戏舞蹈表演生动,颇具喜剧风格特色。淮北花鼓戏不管是从剧本的创作方面看,还是从演员的表演方面看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喜剧效果,基本都是将这些剧情中的喜剧人物放到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然后通过矛盾的发展用具体的剧情来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所以就产生了强烈的喜剧艺术效果。在淮北花鼓戏舞蹈中的演员不但要能想办法惹人笑,而且还要尽力逗人乐,这就需要舞蹈演员必须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有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人情世态的高超技能和本领。总之,淮北花鼓戏舞蹈中的戏剧性特色,充分说明这种艺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并且这种艺术还将凭借其多彩多姿的内容和健康活泼的艺术风格得以发扬传承。

三、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

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花鼓戏舞蹈艺术也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这种创新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是现代的花鼓戏舞蹈已经被植入了一些现代舞、拉丁舞的元素,甚至还有芭蕾舞的元素,但不管加入什么舞蹈的元素,花鼓戏舞蹈艺术的整体本质属性和特色还是基本保持了原状,只是将古代和现代的元素进行了交融。其次,对于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创作出一些既不失传统,又新颖好看的花鼓戏剧目,这样的要求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现在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着多元的需要,并且这些需要还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最后,在对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做好保护工作,要在积极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为其传承和积淀创造条件。总之,淮北花鼓戏舞蹈不但要认真继承,还要在舞蹈套路程式、手法及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并注意保持其传统的艺术风格。历史实践充分证明,这种改革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但也是长期性的。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淮北花鼓戏艺人的努力下,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一定会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顽强的生命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1]赵丽.淮北花鼓戏音乐特色研究[J].中国音乐,2011(3).

[2]赵蓉.失落的淮北花鼓戏[J].绿色视野,2011(3).

[3]林琳.淮北花鼓戏的境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1).

G122

A

1673-1999(2012)09-0142-02

李小娜 (1979-),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音乐学院讲师,从事舞蹈教学与编导、音乐表演;吕金玲 (1951-),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市淮北花鼓戏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2012-02-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花鼓戏舞蹈艺术嬗变及其文化”(2010sk425)。

猜你喜欢

旦角花鼓戏淮北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