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构建
2012-08-15王德华
王德华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北京,100081)
21世纪,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就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学习阶段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必须要教会学生适应人群、适应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在群体中寻求自我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群体自我管理体系成为摆在广大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这一体系,学生能够真正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能够在走出校门之后立足于社会,获得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之前,必须对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应大致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群体自我管理
思想素质的群体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在思想素质方面独立开展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活动。即学生以成才为目的,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制定计划并独立组织实施,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并保证其他自我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它主要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学习、党团知识的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的研究等活动。
(二)身心品质的群体自我管理
身心品质的群体自我管理是指当代大学生为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成长,在充分认识自我、校园以及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最终形成个性化身心品质的群体教育管理过程。身心品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奠基石,大学生只有首先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逐步构建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身心品质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三)学习学术的群体自我管理
随着学习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学术生活中的群体自我管理愈来愈重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学术的群体自我管理活动,树立起自主学习研究的风气至关重要。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每两年主办一届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我国现今最典型的大学生学术群体自我管理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按照自己的意愿组成研究团队,自主报名参与。近二十年来,全国大学生通过该项赛事实现的自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不计其数,也使大学校园中呈现出组建研究小组、自主开展团体学术活动的良好风气。
(四)日常生活的群体自我管理
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指学生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群体自我管理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自我管理组织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培养良好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学习生活秩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借助学生会权益中心、治保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食堂监督委员会、学生班长联谊会以及班委会等各种自治组织,参与到学校包括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校园环境美化等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方面的群体自我管理,既能够培养良好严谨的自主生活习惯,还能够形成生活上群体互助的意识品质,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受益终身。
(五)业余文化的群体自我管理
业余文化方面的群体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之余,以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的群体自我管理活动。学生集体业余文化生活的开展,对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学生业余文化的群体自我管理活动往往包括了文化艺术节、学术活动月等周期性业余文化生活;周末晚会、郊游等随机性业余文化生活;集体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个体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大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群体文化活动,能够通过主动接受吸收达到个体人格中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等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
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组织要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促进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关键是形成一套科学的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组织体系。它的基本模式应是在学校、分院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以团支部、班级为基本组织形态,辅之以其它学生自律性组织和社团组织;以党员、班团干部为骨干,形成快速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义务和职责的自主划分,明确职权内容和范围,依据学生工作的整体中心任务,做好学生的日常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一)班级是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基本要件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现行的都是统一的住校式管理,这样,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环境和时间分布就决定班集体成为了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组织。在班级中,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把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班级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首先,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的多彩园地。同一班集体中的学生往往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圈子,在这个组织形式中,学生能够更为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其次,班级是大学生共同生活的温暖家园。大学生大多是远离父母异地求学,容易产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与心理上的孤寂感。班级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集体,扮演着心灵归宿的角色,是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再次,班级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班级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着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班级事务和班级活动中,在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认知自身价值的同时又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社团是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一大组织形式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性团体,是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共同的精神乐园,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主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兴趣类社团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身体素质;理论类社团的活动则发挥了思想引领者的作用,成为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形式灵活新颖的活动,跳出了课堂教学的封闭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得以跨领域、跨学科的发展。此外,学生社团秉承“自愿参加”的原则开展活动,因此同一个社团中的成员都是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在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语言,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社团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天生就能够给予成员一种心理归属感与集体认同感,使学生社团成为了学生群体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学生会是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沟通桥梁
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全称为“学生自治会”,顾名思义,也就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型组织机构,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群体自我管理的群众性组织。其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大学生们以此为平台进行着极富创造性与独立性的自主活动。它在学生独立地进行群体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服务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
学生会作为学生进行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治型组织,其代表的是广大学生的利益要求,服务于学生的同时又沟通学生与学校,其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会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年来,大学校园中学生会以适应性、多样性、高雅性、趣味性为宗旨,以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为载体,通过众多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富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在组织与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群体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发展,交往面得到了扩大,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会在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会作为自治型的组织,它代表着学生的利益,许多高校学生会在新形势下积极进行着内部机构的改革,成立学生维权中心,服务于学生,在将学生的意见与要求反馈给学校、老师的同时也将学校的政策传达给学生,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和谐,这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构建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强调以学生群体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者无所作为。学校各部门与教育管理者在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体系构架中要认清定位、摆正角色,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以引导者与服务者的姿态建立完善的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的群体自我管理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建设有利于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进行有效群体自我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大学生电影节”、“学术文化节”、“十佳歌手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地优化校园环境,不断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健康的校园媒体环境、怡人的校园绿化环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都是优秀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外在体现,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同时,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建立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时有方向、有动力。因此,学校还要通过文化环境的设计营造,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促进大学生的群体自我管理,使得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发扬,自由发展得以实现。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只有将学生有意识地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才能够强化学生在校园中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一方面,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首先应注重唤起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大学的管理与教育中,只有学生首先树立起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自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真正负责,学校教育管理内容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积淀,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才可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明确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并采取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更新思想,树立学生是管理工作主体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其自我意识和主体潜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主观世界出发,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群体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的转化和行为的养成,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积极发挥师长朋辈的引导示范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大学生的群体自我管理除了学生自我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外,还需要师长的引导与朋辈的示范以及健全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应成为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的一大支柱。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在高校广泛实行。这打破了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更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他们自觉、自律、自强、自理。将高校班主任制改革为辅导员与导师制,辅导员对学生的具体事务进行宏观管理,导师对学生进行个体指导,这正是高校学分制下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是: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班级进行全面管理;由若干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担任班级助理,按专业对口管理,分别协助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班级的全面工作,以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再选择具有较好师德,并乐于为大学生成才奉献的讲师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生班级的班主任,专门指导学生的学习、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发展。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助理三者有效覆盖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其次,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往往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广泛投入到群体自我管理的活动开展中来。学生干部在实现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推进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学生干部来源于普通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其以身作则和先锋模范作用,往往更能够感染更多的同学自觉地加入群体自我管理的行列中来。学生干部还是联系学校各部门、传达各项任务的纽带和桥梁。他们是学校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和延伸。因此,建设并把握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示范作用,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开展群体自我管理的有效举措。
再次,学校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要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学生的根本需要为出发点,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成才提供发展空间;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做到公正和规范,准确把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为高校和学生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提供依据。此外,制度保障机制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深入到学生的自觉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学生自我的约束规范。就大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而言,制度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学生组织管理制度,加大依法依规自我管理的力度。如中央财经大学通过团委制定的《大型活动审批管理规定》、《中央财经大学社团组织管理细则》,建立、健全审批检查制度,加强对各种讲座、讲坛、社团等学生自主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有效运行与群体自我管理活动的深入展开。
现今高校学生管理大多以学生工作队伍的单向管理为主,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管理的位置,这样的教育管理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成为了走在时代浪潮最前端的人群。他们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在群体中证明自我、完善自我。大学校园着力于改善固有的学生管理模式,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学生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也有着积极的效果。
[1] 高灯.自我管理与发展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郭海龙.现代化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屈善孝.探析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江安凤.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自我管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5] 冼季夏.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
[6] 陈克江.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