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2012-08-15冯芳
冯芳
(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绵阳,621000)
我国教师教育刚过百年华诞,就已面临世纪挑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种种外在竞争和压力:各级教育生源的刚性减少,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冲击以及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等,都给地方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也给高师院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定位等,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学龄人口减少,各级教育生源下降
2011年6月高考伊始,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从2008年的1050万人,到2011年的933万人,高考人数连续三年减少。而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录取比例却逐年攀升,和2008年相比,三年时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了117万,而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的57%,到2011年即将突破72%,某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录取比例都已经超过了80%(央视网2011年6月7日电)。对于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高考人数的不断下降,意味着高校之间抢夺生源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部分高校将面临着生源不足的严峻局面,直接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参加高考学生人数的下降,实际上只是教育系统生源下降的一个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最近10年,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生源的整体下降。2010年4月,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很快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新华网4月28日电)。低生育率对学校招生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学龄人口逐年减少。我国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中小学校数、在校学生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小学校数从2000年的65.37万,下降到了2010年的34.09万,降幅达47.85%。在校中小学生总数也从2000年的将近2.2亿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不足2亿人。小学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13013.25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9940.70万人,降幅达24%。小学在校生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入学率却在稳步提高,并已逼近极致,达到了99.70%,这意味着小学生总量已经达到了增长极限,没有任何潜在生源;初中在校生人数也从2000年的6256.29万人逐年下降到了2010年的5279.33万人,生源逐年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高中在校生数量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此后尽管入学率不断攀高,但在校生人数仍在逐年下降,以平均每年数十万的速度快速减少。
以上数据清楚地表明,当前高校生源的减少是刚性减少,即绝对人口的减少。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分析指出,早在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已经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1]在高考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尤其是对那些办学质量欠佳,就业前景不好的高校而言,势必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这场生源抢夺战中赢得胜算,更是要付出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冲击师范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一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举措,即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非师范大学,主要是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无疑使本来已经竞争激烈的师范院校体系,更是雪上添霜。非师范院校办教师教育,宣告了一个独立建制的定向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巨大竞争时代到来,对于一直在计划经济下运作的师范教育的冲击和威慑是终极性的。
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虽然继续存在,但其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更名、调整或者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合并,高等师范院校的数量急剧减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从1997年的232所,减少到了2009年的189所。师范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高等院校总量的成倍激增,另一方面是师范院校数量的递减。20世纪90年代,普通高等学校的总数是1020所,师范院校约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22.75%,到2009年,普通高校的数量激增到了2305所,师范院校所占比重则下降到了不到9%。(《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类高校参与教师教育也改变了由师范院校垄断教师培养的统一格局。2007年,全国培养本科、专科和中师层次师范生的院校共计有2948所。其中,师范大学38所、师范学院59所、中等师范学校196所、综合性院校218所、其他院校2437所。参与教师教育的师范类院校只有293所,非师范类院校则达到了2655所。(《2008年中国教育年鉴》)参与教师培养的非师范类院校的规模得到快速扩张,已占教师培养院校总数的90.06%。是师范院校的9倍多,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在高等教育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空间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在其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心理学科),其覆盖面狭隘、延展性差的学科特点,无疑成为影响师范院校竞争的致命弱点,实际上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综合大学特别是名牌综合大学具有深厚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而且办学历史悠久、研究氛围浓郁、学术水平较高、办学经费相对充裕,因而在理论上它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2]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谋求发展举步维艰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这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学校自身的创收。然而,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地方高师院校获得国家教育财政支持很有限,而自身创收能力又很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育资源发展的艰难境地。
首先,按照隶属关系或管理权限,我国高校可分为教育部直属、中央各专业部委所属和地方政府所属三类。现行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有体制上的固定保证和机制上的具体操作方式,但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以2008年为例,中央属高等学校(包括教育部直属、中央各专业部委所属)111所,地方政府所属高校约1500所,地方政府所属高校数量是中央属高校数量的13.51倍。但中央属高等学校获得教育经费总额是1289.62亿元,平均每所高校是11.62亿;地方属高校获得的经费总额只有2949.33亿元,每所地方政府所属高校所获经费的平均值仅有1.95亿元,是前者的1/3。显而易见,中央属高校年均所获教育经费要远比地方高校充足,这种具有“等级层次”意味的分配方式,已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上的不公平。(《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
其次,高等学校类型不同,所得教育经费也有差异。从1998年开始,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先后启动了“985”和“211”建设工程。截止2011年3月,我国共有39所985工程院校和112所211工程院校。国家对这些工程院校在教育经费和其他政策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以2007年数据为例,教育部32所“985”高校经费总额为 593.63亿,占据当年 76所教育部属高校经费总额的 67.49%。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前10位“985”高校总教育经费收入 291.26亿,占据全部教育部属高校经费总额的近1/3,这种教育经费分配上所呈现出来的倒金字塔形已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211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直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项目。“九五”期间,中央、地方共投入了180亿元,着力建设了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十五”期间中央又投入了专项资金60亿,同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当前很多高校的办学都定位在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高校,原因之一就在于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
再次,学科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重点学科更是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因此国家对重点学科经费支持力度较大,但重点学科在各类型高校的分布并不平衡。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十一个学科门类(除军事学以外)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这些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在全国 192所高校,且主要集中于103所中央属普通本科院校,这 103所本科院校平均获得科研拨款 942.66亿;平均每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科研经费为 3.4亿,与一般学科所获经费几万元相比,国家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支持力度(主要是科研经费)可谓甚大。另外,从所属学校来看,70%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设有研究生院校的 57所研究型大学中,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少数高水平重点大学有关系。[3]
我国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央属高校、研究型大学等少数高校,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经费偏低。至2010年4月,在我国2263所高校中,共有师范类普通高校144所,其中本科院校109所,专科院校35所,除教育部直属的6所院校外,其他均为地方高师院校。在国家经费投入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地方高师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竞争根本无法抗衡,差距逐渐扩大甚至恶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地方师范院校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冲破困境,走向新生。
[1] 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http://wenku. baidu.com/view/fb52ff0790c69ec3d5bb75f4.html.
[2] 石鸥.一个时代正在结束——试论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终结[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9-23.
[3] 魏扣,熊家国.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