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最蓝的眼睛》

2012-08-15刘宁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莫里森白人

刘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辽宁大连,116052)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小说,并以此获硕士学位。此后,她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1966年,她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曾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过30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7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莫里森的小说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美国黑人痛苦的命运,白人的西方文化和黑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峙与冲突。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970年。作品讲述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皮科拉梦想有双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最蓝的眼睛》揭示了黑人在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下的悲惨生活。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出的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

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最蓝的眼睛》

以往对《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往往是从女性意识觉醒和性别歧视两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这部经典的作品。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它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现象的本质在于他们都是由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所决定的,他们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互动,以及体现他们在历史上的约束社会关系的具体特点。社会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既涉及社会文化层面,又涉及个体层面;既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意识层面,又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无意识层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最蓝的眼睛》中体现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比如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联系起来,说到军人,就认为威武、刚强、守纪律,这是在职业上的刻板印象;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这是在年龄上的刻板印象;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说到北方人,就认为比较粗犷直爽,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是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虽然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但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二)社会互动

人是社会的,人的心理也是社会的。个体在过社会生活、过人的生活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人的心理,因此,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上人们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社会共识、主流思想和感情等。他们彼此区别而又密切联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并实现了心理的社会化。心理的社会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社会心理内化为个人心理,为个体所接受,将个体心理整合、同化,改造为具有社会人的普遍心理;另一方面指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普遍心理,从而使社会心理进一步得到发展。社会心理向个体心理的内化通常是以群体为媒介的。比如当社会群体普遍认为皮肤白就是美时,个体也会默认白为美。良好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和谐是个体与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偏见与歧视是社会互动中的消极社会心态,阻碍了这些目标的实现。

(三)从众

一些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特定人格特质使个体倾向于从众。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群体通过向个体提供影响其信念、态度或者行为的信息,群体得以对他或她施加影响。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境的解释是正确的,行为是恰当的。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而感受到遵从群体规范的压力,这种压力(称作规范压力)的影响称为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压力的从众会导致个人公开服从群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心服口服的从众。

5.2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深翻土壤,消灭越冬蛹;及时打杈掐尖,结合整枝把嫩叶、嫩枝上的卵及幼虫一起带走烧毁或深埋,可有效地减少卵量;摘除虫果,减少幼虫转株危害。②生物防治:在棉铃虫产卵始、盛末期释放赤眼蜂,每亩冬暖大棚放蜂1.5万头,每次放蜂间隔期为3~5天,连续3~4次。③药剂防治:应掌握在百株卵量达20~30粒时开始用药,尤其在半数卵变黑时为好,可选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2.权宜从众。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认同群体的看法,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暂时屈从于群体的选择。这种从众就是权宜从众。

3.不从众。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四)服从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规范。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人或权威的命令,父母、老师、警察、上司都是我们服从的对象。除了对权威他人的服从之外,还有对规范的服从。社会靠规范来维持,规范靠服从执行。政策法规、组织纪律、约定俗成的惯例,都是我们必须服从的。对权威与规范的服从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良好的重要标志。

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当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

(五)顺从

顺从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向他人提出种种要求,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自己也经常顺从他人的意愿。因此,顺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三、《最蓝的眼睛》中体现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美国黑人的苦难与挣扎,尤其是一个黑人小女孩皮科拉在白人主流文化下日益增长的自我憎恨意识。该作品触及了一定量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一)从刻板印象及社会互动的角度

白人主流文化下,在皮科拉的眼里,“好”意味着“白”且出身于一个快乐的富有的白人家庭,而不是“黑”。“黑”意味着有瑕疵,出身于一个悲苦贫穷的黑人家庭。如果一个人身为一名快乐的富有的白人就根本不会意识到一位黑人的处境。而黑人身处于白人主流文化下,却深受白人电影、书刊杂志等的影响。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大部分黑人盲目全盘接受白人的主流文化,甚至于在圣诞节给自己的孩子买昂贵的白人娃娃。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的审美观被制约和扭曲着。他们抛弃了自身民族文化下的审美观,接受了白人文化下的审美观。

在《最蓝的眼睛》中,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皮科拉认为自己是“丑陋”的,所以总是躲在丑陋的背后不出来,希望别人注意不到自己。皮科拉不想要钱、宽敞舒适的房子甚至于理解和关心她的父母,她唯一的需求就是一双蓝色的眼睛——她认为如果能够获得这双蓝色的眼睛,她就不会面临残酷的社会现实,这说明皮科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已经深受他人和群体的制约,在某种的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互动。

而皮科拉的父亲和哥哥则利用白人给他们套上的“丑陋”当武器,用自暴自弃来表示对社会的反抗,可这种反抗不是针对白人的,相反,他们带着这张丑陋的面具毫无愧疚地干任何丑陋的事情。

(二)从从众的角度

从众指的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发生在现实情境下也可以发生在想象的群体压力下。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大部分美国黑人价值观念错位,摒弃黑人身份,异化,人格分裂,心灵受到扭曲。

皮科拉是一个女孩,年纪非常小,文化程度较低 ,性格又比较内向,相对于其他的社会个体,她更容易有从众心理。当皮科拉被别人排斥和羞辱时,她并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出自身的美的所在,而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盲目地接受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下所认定的美,错误地认为只要拥有了最蓝的眼睛就可以不被别人嘲笑,不被别人歧视。白人文化价值观的毒害、黑人群体的鄙视、家庭的摧残、自我的软弱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皮科拉的人生悲剧。在该作品中的其他黑人虽然没有像皮科拉一样每天幻想着拥有最蓝的眼睛,但是他们的内心中却也对此有着无限的神往,这些都体现出了这些黑人的从众心理。

而该部作品中的克劳迪娅却与这些黑人完全不同,她持有的是不从众的心理。她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黑色”,并敢于反叛、质疑。人人都认为金发碧眼的洋娃娃最漂亮,而她却认为洋娃娃有着傻呆呆的大眼睛、大扁脸,橘红色的头发也让她感到厌恶。克劳迪娅最后大胆地拆毁了白人文化中被崇尚的洋娃娃的蓝眼睛,表明她拒绝接受白人的审美标准,更体现了她的强烈的不从众的自我意识。

(三)从服从的角度

道德水平越高的社会个体就会越遵从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不会因为外在的压力而去迫害其他人。但在该部作品中大部分黑人的道德水平并不高,他们没有坚持黑人的传统与黑人的价值观,相反,他们想方设法去迫害自己的黑人同胞。

从皮科拉出生之日起,她就被认定是丑陋的。皮科拉的母亲像许多其他的黑人一样更关心新出生的孩子的外表而不是他的健康。皮科拉从她的母亲那得知自己是丑陋的,并开始不断地憎恨自己的长相。因为她的黑,她不断地被别人所认定的美所排斥和羞辱着。不幸的是,皮科拉没有意识到她不是唯一的一位不具备白人标准的美的黑人小女孩,就连折磨和羞辱她的黑人同胞也不具备这样的美。皮科拉认为如果自己能够白一些或者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的话,她就会得到大家的热爱;然而她却成为在这部作品中所有黑人的替罪羊,而这些黑人事实上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白人的标准美的折磨。

皮科拉在这部作品中一直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角色,她从来不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她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父亲的酗酒,父母常常打架、辱骂、做爱,且全然不回避她和她的兄弟。因为年幼,再加上是女孩儿,她只能试着用各种办法忍受这一切。可需要忍受的不仅仅只有这些,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当皮科拉的父亲喝完酒回家后,就强暴了皮科拉,那时,家中只有她和她父亲两人。当父亲再次强暴皮科拉之后,她怀孕了。对于所发生的这一切,其实也只是当时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美国黑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并不只是皮科拉一个人所遭受的苦楚。

但克劳迪娅一家人却与众不同,克劳迪娅的父母勤劳、有责任感,对社区的黑人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克劳迪娅和姐姐在父母爱的孕育下,幸福健康的成长着,父母的爱使她们也充满了爱心。克劳迪娅一家人的道德水平是较高的,在皮科拉遭受痛苦后,她们没有对她进行嘲讽,而是对她进行悉心的照料,希望皮科拉能够早日好转。

(四)从顺从的角度

顺从指的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行动的倾向。皮科拉以及该作品中的绝大部分黑人接受了白人文化。所有文化通过广告牌,电影,书籍,玩偶,和其他产品教导黑人审美的标准。在美国,三百年的黑人受白人奴役的历史使黑人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迫,他们强迫自己培养对白人的热爱,同时也促进了对自己相关的一切的反感。当皮科拉身心遭受伤害,皮科拉更加渴望逃避现实,于是她拜访了骗子牧师迈卡·伊莱休·惠特科姆——迈卡在有名的索阿菲德教堂担任牧师,皮科拉请求迈卡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为了钱,迈卡声称自己可以帮助皮科拉实现她的理想,但条件是,皮科拉必须首先为他执行一个任务。迈卡早就想除掉一只生病的老狗,于是,他给皮科拉一块有毒的肉,让皮科拉拿这块肉去喂那只老狗,并欺骗皮科拉说,只有这样她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皮科拉眼看着那只老狗吃了有毒的肉之后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并最终死去后,她吓坏了。从皮科拉的这一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她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蓝眼睛,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只是一味地顺从,并没有对该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探求。这也体现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为了不被歧视,选择顺从地接受白人价值观下的美。

莫里森不想再重述黑人被白人统治三百年的血泪史,她只想通过《最蓝的眼睛》揭示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心灵的扭曲。在这部小说中,所有的黑人包括皮科拉在内的性格的核心是自我憎恨意识。在整部小说中,白人标准的美充斥着黑人的心灵,从而导致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黑人标准的美。莫里森把自我憎恨意识集中体现在皮科拉也就是黑人女性的身上,但事实上黑人男性也同样具备这种自我憎恨意识,只不过是他们把这种自我憎恨意识带来的疼痛和折磨发泄在了黑人女性的身上,从而达到自身痛苦的缓解。小说中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给出了皮科拉父母的相关背景,也给出了看似随机却能够引起一定的心理连锁反应的关于皮科拉是如何向往得到一双蓝色的眼睛以及她期望变得美丽也希望把她定义为丑陋的社会能够喜爱她的相关背景。

在《最蓝的眼睛》中,很多心理现象,表明了在白人世界,成见、偏见和歧视对黑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心理负担。心理负担能够降低人的自尊以及出生时所处于的不利的经济和种族地位,从而造成人性的扭曲。莫里森的这部作品不但揭示了白人主流文化下扭曲的黑人心灵的主题,更揭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民族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1] 翁德修,陈永国,吴景惠.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精选:下卷“美国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 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2004.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莫里森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浅析《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