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之探讨

2012-08-15蒋冬芹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大学

蒋冬芹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之探讨

蒋冬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高校思政课课程中,“基础”课扮演着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角色。认为上好“基础”课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好新生适应教育课,二是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三是化解错误认识,增强认同感。

适应;激励;认同

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提出 “要让党放心,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教学目标追求,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

一、上好新生第一课——适应教育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应问题,这也是基础课开篇的第一课绪论部分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基础”课和大学生实际是密切联系的,也体现了基础课的根本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解决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的价值就是被学生需要”。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他们需要生活上的适应,学习上的适应,心理上的适应,需要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中,规划大学生活,确定人生目标,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不辱使命,上好第一课,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适应的前提条件

1.客观条件。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的一切。新生入校办完报道手续后,应该在校园里多看多问。熟悉学校的校园环境:如食堂的位置、茶炉房地点、同学和老师等。熟悉了解学校的人文历史,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基础”课教师通过制作PPT或视屏短片向学生介绍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校。

2.主观条件。让学生对“适应”这个概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环境的变化产生不适应是必然的,是正常的。每个人都要面对适应的问题,适应的过程必然会伴随一定的痛苦,这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是快乐的。要使学生明白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明智之举,所有的失落、埋怨等都无济于事,只能适得其反。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学生在出现不适应时,才不会焦虑不安,才会从容应对。

(二)走入学生,让学生体会关爱和温暖

“基础”课教师要做一个温暖的教师,给学生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不仅仅靠课堂讲授,在课间走到学生中间,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聊天,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不适应的状况,及时释疑解惑;在晚上就寝之前,教师走进学生的宿舍,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每个同学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新生入校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时候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需要温暖。“基础”课教师应当走到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参加节日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三)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适应问题是每个学生最实际最现实的问题,需要适应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入校后都有很多的感受,有兴奋、高兴,也有失落、迷茫、自卑、空虚等。先聆听学生的心声,由学生自己谈谈入学后的感受,有哪些不适应和困惑等等,这是他们渴望表达并急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进入大学,要认识大学,那么什么是大学?学生也很渴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也有自己的认识,先听听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做总结,给予正确的指引。课堂实践教学可以以“我的大学,我做主”或“我来大学做什么”为题开展班级演讲。也可以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题开展班级讨论。互动教学是个双赢的过程,既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自己。

(四)适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的着力点

适应大学生活的目标价值是什么?就是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发展人生,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涯是人生的黄金发展时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往往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前夕,蓦然回首,追悔莫及,如果再重来一次大学多好。大学生涯是人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如何把握住大学,不让大学虚度,这是大一新生就应当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言或者开展课堂演讲。

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之于其它课程更加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创新也有较大的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的一次革命。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互动教学是必须的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激励教学法是互动的动力保障。

(一)利用新媒体教学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教师相对于学生不再享有知识霸权、话语霸权,教师也绝不能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不能是知识的灌输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通过思政课的课堂、通过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单纯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有订制的或赠送的新闻早晚报,可以QQ聊天,还可以上网。也有部分学生有笔记本电脑,这些东西占据了学生相当部分的生活时间。不会用腾讯QQ,不会看微博,会被学生看做外星人。思政课教育的方式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政课的教育渠道应当拓宽到手机短信、腾讯、网络(校园贴吧、校园论坛、以及校园微博等),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荐好的网络视屏给学生观看(例如:马云演讲——创业之路等);针对校园贴吧上学生的错误思想言行给予正确的思想引领;成为学生QQ里的好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不少高校,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更加拓宽了思政课教育时空,也有不少学校正在努力建立自己院校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方便快捷、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势。但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这一点是不容动摇的。

(二)激励教学法

众所周知,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是教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能够做得住,听得进,入脑人心的学生很少。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埃德加·富尔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们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人。他们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这里,笔者推荐一种教学方法:激励教学法。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颇有成效。

有些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学习是很被动的,甚至老师主动了,学生也还是不配合。就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因为他觉得,回不回答,回答的好坏无关紧要,没什么意义。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很被动很痛苦。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就告诉学生,思政课的考核内容不仅仅是试卷。这门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课堂表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凡是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的同学,都会加分,并具体到每次加几分。 同时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给予减分。这样将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才有积极性,教学才能互动起来。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很明确的兑现加分,确定学生姓名,记录在点名册上,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对于每次课堂演讲,2010年11月,房玫同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验皖北地区报告会上指出,“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要求学生先在黑板上签下自己的姓名,然后面对全班演讲。对于每个学生的演讲都要给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需要舞台,需要展示自我,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他们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热爱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互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错误的观点,这个时候,教师不能批评,不能指责,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给予鼓励以及肯定。例如,针对某个同学的回答,教师可以说:虽然回答内容错了,但是吐字清楚,咬字很准,声音洪亮,不错,以后大家回答问题就应该这样。也有的同学回答的不对,但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教师应当积极倡导的,要表扬他思维开阔,有自己的思想等。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优秀的学生也是表扬出来的。

三、化解错误认识,增强认同感

(一)课程“功能认同”

2011年,赵平教授在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讲座中认为,“基础”课是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学生意志相统一”[1]。“基础”课教材的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其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基础”课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达[2]。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对自己是“有用”的,增强功能认同感。

(二)课程枯燥感的化解

不少学生认为思政课太枯燥太乏味,不就是空洞洞干巴巴抽象的理论嘛。课程枯燥感的化解,须在“有趣”上下功夫。(1)教学语言。首先,教学语言应当生活化,大众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听得懂。其次,语言应当学生化。就是用学生喜闻乐听的语言教学,目的是亲近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再次语言应当幽默化,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快乐,甚至掌声不断。(2)课堂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当丰富,挖掘相关趣味故事以及智慧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增添兴趣,教育学生。(3)课堂气氛。教师要具备驾驭和掌控课堂的能力,能调动课堂气氛。

(三)教师形象的认同

通过“基础”课教师刻板形象的消解,良好印象的确立,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形象的认同。思政课教师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命令式的说教,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安师大房玫教授在课堂上和蔼可亲,声音亲切而有感染力。她把教师的角色延伸为亲人、朋友。她的“微笑教学法”以及“三重关系”(师生关系、亲人关系、朋友关系)来吸引学生,要“放低姿态,平视学生;摆正主体,尊重学生;贴近心灵,亲近学生”值得学习研究。

[1]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07(6).

G641

A

1673-1999(2012)02-0168-03

蒋冬芹(1979-),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0)讲师。

2011-10-28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