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上)

2012-08-15林丽

电器工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发展

为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制了《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结合电工行业工作实际,摘录如下,供参考。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氛围日渐浓厚。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标准制修订更加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5117项,国家标准平均标龄由10.2年缩短至5年,制修订周期由平均4.5年缩短至3年,标准老化、缺失、滞后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标准化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达到3519个,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顺利实施,标准化公益性科研有效开展,在产业调整与振兴、食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研制了一批重要技术标准。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148个,委员超过4 万名,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部门、行业、各级地方政府把标准化作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末,国家标准总数达到26940项,备案行业标准44143项,备案地方标准19214项,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较好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增强。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水平不高,一些标准更新速度慢,实施效益不明显,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组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环境新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全球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标准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共同构成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更趋频繁。标准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环境新特征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创新势头迅猛,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从标准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初步解决标准老化、缺失和滞后问题的基础上,为适应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的更高要求,提高标准化整体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标准有效实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标准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服务、支撑和引领发展是标准化的核心任务。服务科学发展和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标准化紧贴需求、服务大局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标准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是有效服务、有力支撑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综合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加强战略管理采取系统措施,增强标准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基本要求是:

——系统管理。坚持继承与发展,统筹调结构、提质量、保速度、增效益。根据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高标准适应性;实施标准分类管理,优化制修订全过程管理,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标准质量与水平;继续保持较快的制修订速度,巩固初步解决标准老化缺失问题的成果,不断健全标准体系;积极推行综合标准化,强化标准实施、评价和监督,努力增强标准化的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标准化发展。

——重点突破。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重大需求,突出优先主题和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着力提高强制性标准权威性和严肃性。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着力推动我国特色优势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争取国际标准化工作新突破和竞争新优势。

——整体提升。以法制为基础,体制为保障,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综合性、系统性措施,全面加强标准制修订、实施、监督等要素构成的标准化系统的建设,科技、信息化、机构、人才、经费等要素构成的标准化工作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标准化发展环境的建设。以系统管理推动和重点突破带动,促进标准化发展质量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发展目标

按照紧密衔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部署、解决标准化发展重大实际问题、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促进创新型国家和质量强国建设,实现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大幅提升。主要目标是:

——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第一、二、三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重要标准。标准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标准适应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第一、三产业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标准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及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联盟标准化有序发展。

——标准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制修订过程管理更加科学、严格,标准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标准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标准适用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国家标准达到和高于国际标准水平的比例超过85%。

——标准实施效益明显增强。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推广应用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与计量、合格评定/认证认可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标准实施监督与评价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实施效益明显增强。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新突破。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担任国际标准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实质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的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参与制订相关国际标准组织政策和规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

——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标准化法制、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标准化法修订取得实质进展。标准化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各相关方协调推进力度加大,制修订工作更加公开透明、高效有序。技术组织体系不断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科研技术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能力素质明显提升。科技、信息化支撑更加有力,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标准化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三、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略)

四、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升安全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研制机械装备、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食品、消费品等领域的标准1500项,推动原材料工业调整优化和食品、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引导传统制造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发展,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专栏2 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机械装备

研制先进基础件、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标准;制修订电工设备、特种设备、制药装备标准;开展精密、高效、清洁制造工艺技术标准,以及无损检测、装备可靠性、装备安全控制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02 船舶

制修订三大主流船型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关键技术标准;研制船舶修理与拆解、船舶节能与经济运行标准;开展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

03 汽车

制修订校车安全标准、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标准;研制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车辆轻量化和优化设计等汽车节能技术标准;开展汽车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再制造与回收利用,以及专用运输车辆标准研究。

04 钢铁

研制热轧和冷轧宽带钢、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高级无缝钢管、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承压设备用钢、油气储运用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资源节约型不锈钢标准,以及新型耐火材料标准。

05 有色金属

制修订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下游行业需要的有色金属标准;研制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高性能专用铜铝材、再生有色金属,以及低温低压铝电解新技术标准;开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用关键有色金属材料标准研究。

06 石化

制修订橡胶和塑料再生利用、煤化工技术、废弃化学品处置基础标准;研制石油天然气重大技术装备、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标准,以及高品质燃油标准;开展精细化学品、专用树脂、特种合成橡胶、有机氟硅材料、生物降解塑料、无机化工新材料,以及高性能子午胎标准研究。

07 建材

制修订新型墙体屋面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防火保温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涂料、胶粘剂等建材质量安全标准;研制非金属密封材料、人工晶体、摩擦材料、木塑材料标准;开展绿色建筑相关材料标准的研究。

08 食品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研制重要食品产品、食品链各环节生产管理与控制、食品加工器具、包装材料和设备等标准。

09 消费品

研制消费品基础通用安全标准,生态环保型、功能型、智能型消费品标准;制修订化妆品、纺织品、家用电器、家具、文具、玩具等消费品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新型纺织成套装备、制浆造纸、皮革鞣制、塑料降解、照明、电池等标准;开展消费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

五、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略)

六、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标准化工作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能源生产与利用、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修订1000项标准,形成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节水、交通节能、海水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煤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10大重要标准体系,支撑节能重点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实施,开展30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一)能源生产与利用

加强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加工与转化、输送储运与清洁利用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标准的研制,加快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方面能源节约与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5 能源生产与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能源勘探与开发

开展煤炭资源与地质保障、煤炭开采、煤层气开发、油气资源勘探与高效开发、复杂地质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页岩气(油)资源勘探、先进且生态友好的水力发电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02 能源加工与转化

研制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石油高效与清洁转化、天然气与煤层气加工技术标准;开展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燃气轮机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以及基于微型燃机的冷热电联供分布式电流系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03 能源输送储运

研制油气长输管道及站场关键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处理及储运、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设备、超低硫成品油储运、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的输变电和储能技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灵活交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以及电网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标准。

04 能源节约与管理

制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和车船燃油消耗量限值强制性标准;研制建筑节能、高耗能行业及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能量系统优化、能源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

(二)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原材料节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健全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促进我国资源自给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专栏6 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制修订取水定额、用水产品水效、节水评价、用水审计标准;研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标准;开展“水足迹”标准研究。

02 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

制修订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与损毁鉴定、土地整理与复垦、废弃地再利用相关标准;开展土地节约标准研究。

0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

制修订矿产资源勘查、综合地质调查及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相关标准;研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标准;开展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

04 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制修订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标准;研制海洋综合调查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能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等领域的标准。

(三)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友好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专栏7 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环境保护

制修订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方法、环境信息、放射性污染防治、废物处理、有害物质处置标准;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研究。

02 生态保护

制修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相关标准;研制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风险评估标准。

03 应对气候变化

研制低碳产品标准、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方法和统计标准;开展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测、温室气体管理,以及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研究。

猜你喜欢

标准化标准发展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