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前瞻
2012-09-26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赵福军等
文/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 赵福军等/
2011年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大,工业经济面临成本上涨、出口艰难、需求乏力等难题,但仍能维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中小企业经营困局将有所缓解,但根本改观尚需时日;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改造双重作用下,工业节能减排可望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向综合集成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对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软件服务成为增长新热点。
一、对2012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保增长、促稳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加深,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2010年4月以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逐步深化,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前,危机仍在持续演进和深化中,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近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调低了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并提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危险期”,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部分权威机构对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二是发达经济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趋缓。美国失业率仍然在高位徘徊,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短期内难以强劲复苏;欧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最为突出,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根深蒂固的体制积弊障碍使得改革困难重重;日本经济近期的下行风险也在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需放缓、资本流出、通货膨胀等挑战,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不足以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
三是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全球经济再平衡仍需时日。欧美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不足,将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放缓,甚至出现明显回落。国际贸易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国际分工失衡等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二)我国经济将在增速小幅回落中平稳运行,调结构、转方式亟待实质性推进
一是经济增长内外需动力减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拉动工业增长的三大需求走向出现分化,呈现投资趋缓、消费趋稳、出口趋降的格局。从投资看,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渐退出,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未来我国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2012年投资增长趋缓的可能性加大。从消费看,随着汽车销售的企稳回升、物价涨幅收窄、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社会保障面扩大,消费的内生性将有所增强,消费需求增长总体将保持平稳态势。从出口看,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预计外需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弱平衡状态,加之人民币较快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预计2012年我国工业品出口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有利于实体经济平稳运行。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及中期效果,增强弹性和灵活性。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空间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将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货币信贷政策维持定向宽松,将为实体经济营造宽松有利的环境,有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顺利进行。
三是生产要素供给持续趋紧,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将持续趋紧。燃料动力方面,受供需矛盾与煤电定价机制等因素影响,油荒、气荒、电荒现象频现;劳动力供给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阶段,“招工难”将呈常态化,并有可能进一步向中部地区蔓延。资源保障方面,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土地资源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土地供给也将日趋紧张。
(三)主要工业行业均成本上升、出口下滑、增幅趋缓,部分高端产品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是原材料工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速小幅下滑。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行业延续分化势头,钢铁行业微利增长及增产不增效问题依然突出,石化行业增速将有所放缓,建材、有色行业总体处于平稳运行态势。
二是装备工业生产、出口增速总体趋缓。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增速将实现企稳回升,船舶工业增速将继续回落,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是消费品工业在出口增速趋缓形势下仍能保持略有回升。棉花等主要原料价格进一步趋稳,消费品工业的整体生产增速将出现一定的回升,但不会太明显。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层出不穷,软件服务业成为增长亮点
(五)中小微企业经营复苏缓慢,面临生存竞争和转型升级双重任务
一是中小企业经营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上半年,中小企业较为严峻的经营环境仍将延续,下半年随着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效应不断积累并显现,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可望探底回升。
二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生存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中小企业困难加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困难形成倒逼机制,将推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六)两化融合加快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演进
“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广泛开展,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将加快从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的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长链条供应链管理将会成为深度融合的重点。
(七)政策引导与技术改造双管齐下,节能减排将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减排政策产生硬约束效应。“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税收政策也将进一步调整,这将遏制高耗能产品增长过快的势头。“十二五”规划首次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直接对节能减排形成硬约束。这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并在2012年产生效果。
表1 主要行业信息化应用普及率
二是近两年的技术改造以及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也将在2012年显现成效。随着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深入推进、重金属行业重大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范围扩大,相关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大幅度提高,对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下降形成有力支撑。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也将促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两化”融合向深度发展
(二)信息安全尤其是工控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工业节能减排存在投入不足、政策滞后和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由于节能减排专业性强、融资成本高,单靠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承受,而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对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引导不足,从而导致金融资本难以进入,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当前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呈加速之势,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能源资源高消耗的负面影响,而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很少体现地区差异。在现阶段,工业节能减排亟待加强能源消费计量、产品单耗、能效标准及节能减排设计规范等管理基础工作。
(四)工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亟需夯实
企业是工业经济的微观基础。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预计2012年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将呈现出企业规模越小利润增速越低的特征,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甚至破产倒闭;国家出台的提高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但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竞争性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的整体活力与内生动力偏弱,工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五)正确看待工业增长速度平稳回落
工业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工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工业的长期高速增长导致了认识上的误区,形成了对高增速的依赖性和习惯思维。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基础设施投资逐步饱和,投资高增速难以持续;出口受外需放缓影响,增速也开始回落;消费虽然保持增长势头,但也呈现出稳中趋弱的特征。总体来看,“十二五”我国工业潜在增长率将可能步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工业长期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已十分突出。长期保持过高增速,既不符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也不应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工业增速的平稳回落,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恰恰是我们换取结构调整空间、促进质量效益提升的有利时机。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启动实施全民信息消费工程
(二)研究制定“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三)创新工业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
一是发挥好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地方财政资金向工业节能减排项目倾斜,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二是加大对工业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工业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模式。三是研究建立工业节能减排产业基金。四是借鉴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理念,探索建立工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引导基金。
(四)明确对小微企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向
一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金融服务,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进一步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延长税收减免期限,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政策受益面。三是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停或废除部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破除行业进入壁垒,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鼓励非公经济发展。
(五)引导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步伐
一是制定海外并购指导目录,搭建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在量力而行、理性选择、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走出去”收购被低估的欧洲优质资产。二是要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优势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欧企并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为海外并购融资。三是要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并购交易加强金融监管,指导和帮助企业防范境外并购风险。
(六)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链
(七)开展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效果、工业发展质量、工业节能减排绩效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一是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效果跟踪评价体系,及时跟踪和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规划任务目标如期实现。二是开展工业发展质量评价,引导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上来。三是启动工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工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发布工业绿色发展指数。四是建立“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监测和评估制度,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引导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