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

2012-08-15怡,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典籍

姜 怡, 姜 欣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

姜 怡, 姜 欣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异质文体交叉是文本互文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典籍文本中常见,给翻译带来很大挑战。文章在剖析茶典籍代表作唐朝的《茶经》和清朝的《续茶经》的各种异质互文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典籍翻译中应如何针对原文本中所嵌入的互文异质文体及其思想主题调整变换译文风格,论证译文与原文及其前期互文本形式、文体与主题思想和谐呼应的可行性。

异质文体;互文;茶典籍;翻译;风格对应

一、互文性与茶典籍的文本类型

互文性理论涉及文本的阅读、理解与阐释、文本意义的生成、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一理论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及意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1]。“任何文本的生成都不是孤立封闭的,都与其它文本发生联系并产生文本互涉。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那种认为文本是独立自足的观点,揭开了文本研究的新篇章[2]。20世纪末,英国语言学家哈蒂姆和梅森率先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了翻译研究。他们认为,“互文性为口译、笔译等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符号概念的转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测试平台”[3]。文化研究学派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也特别强调了互文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她指出,“翻译从来就不会真产生于空里,它总是发生在一个连续体里。译者受到各种文本内与文本外制约因素的影响”[4]。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和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是中国茶典籍的代表作,前者为后者的互文母本。从这两部典籍语言层面完全相同的目录不难看出(卷上:一、茶之源,二、茶之具,三、茶之造;卷中:四、茶之器;卷下:五、茶之煮,六、茶之饮,七、茶之事,八、茶之出,九、茶之略,十、茶之图),它们均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内容涉及茶事起源、茶叶种植制造、茶叶品饮、茶具制作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先生提出不同类型的文本的不同翻译标准[5]:表达型文本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忠实原文的“真实性”;号召型文本的翻译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译者是根据原文的文本结构和文体特性来决定译文的语篇结构特征。原文和译文的语篇结构和特征应该是相同或者相似。具体来说,说明文要明显区别于抒情诗歌形式,叙事文体不能让人产生广告辞的感觉,词语之间的时空和逻辑关系都有明确标记,不能混淆。

然而,《茶经》和《续茶经》这两个信息型文本中存在着多处文本类型的互文交叉,在主题、语篇、文体、意象和词语等方面都有极强的互文关联,鲜明地突显了互文性作为语篇构成的基本特征。从思想上来看,《茶经》和《续茶经》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而“儒学可以说是纯粹的人学,对于人学和现实的关注是其主要特征”[6]。从写作风格上来看,文中有诗歌、散文、典故、传说等,同时讲究行文形式之美,文中多并列句式,多骈俪对偶。可见以传达信息为其主要功能的《茶经》和《续茶经》包含了很浓厚的文学文本的特色,基本上概括了纽马克提出的语言符号的几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应酬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特别是体现在言内意义中的美学功能,这些多维层面对其译文在翻译风格的整合上提出了高要求[7]。

二、《茶经》和《续茶经》的他性异质文本嵌入

文本中存在的他性异质文体是文体互文交叉现象之一,可称之为“体裁互文性”,或是“语篇互文性”。如在说明文中插入文学描述。这种交叉是文体意义上的一种他性(altérité)文体嵌入。“他性是互文性的一个重要概念,文本的规划和人物构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使互文性成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主要原则”[8]。《茶经》和《续茶经》的他性异质文体嵌入主要有两类:一是文本中嵌入的抒情诗句;二是文本中插进的他性文体。原文中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文体所表达的茶学的严谨和信息传达功能与叙事的故事情节、诗歌的浪漫主义和抒情散文的美学传递融为一体。几种截然不同体式的文字在文本中相遇,造就了很强的文本他性,这种文本的他性来源构成了一种互文现象。这些异质的东西被置于互文本形式中,形成相互对照的交流关系。

面对不同文本类型的互文交叉,译者可根据互文性标记(intertextuality 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译者还应重新评价该符号在原语中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文类、话语和语篇方面的特征,使之尽量在译文中得到保留。在原文本中出现文体互文时,译者应适时变换翻译策略,调整译文的文体风格,以呼应并非原文主流的互文异质文体。

1.文本中嵌入叙述文体的故事或传说

互文性语篇关联时会直接影响对原作的理解,不容译者忽视。《茶经》《续茶经》的第七章“茶之事”中引用了大量故事传说,为其作品增添艺术魅力。例如: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从互文性理论的观点出发,想要了解一部作品,首先得对该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其它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有互文性表现的地方都应作深入了解,以求准确传达原作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信息。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文体特色也应相应地调整: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n old gammer in the Jin Dynasty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Yuandi.Each morning,with tea set in hand,she would go selling tea at an open market.People rushed off to her stall to get the drink.A strange phenomenon was that,even though she was vending from sunup to sundown,her pot never seemed to be emptied.The old gammer would give all the money she earned to poor orphans and beggars by the street.Finding this weird,someone reported her to the local police,and the old lady was detained in the prison.However,when night fell,she was seen flying out of the barred window with her tea set.”

在翻译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都会影响语篇的交际性。例如,当文本中插入了他性异质文体时,译者要根据目标语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意,又自然通顺。故此译文以传统的“Once upon a time...”开头,开宗明义地表明在这里作者插入了一则童话或神话的叙事体,形成语篇互文的对应。

2.文本中嵌入诗文

典籍文本中在散文中插入抒情诗句的现象并不少见。明清小说文本中插入诗体语言的情况已经出现,如《红楼梦》中就插有大量的诗词曲歌。这种诗词的插入往往标志着文人书写与通俗文化的联系,但在《续茶经》这种说明文体中运用诗歌插入所起到的效果又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情形,诗歌体语言以互文的形式直接参与了《茶经》和《续茶经》的意义生成。

在《续茶经》第五章“茶之煮”中,陆廷灿引用了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其中有两首诗文都以煮茶“候汤”为主题。本文将此诗歌试译如下:

砌虫唧唧万蝉催,First insects start chirring and droning,

忽有千车捆载来。Suddenly heavy wheels roll by whizzing.

听得松风并涧水,When pines are dancing and gullies’flowing,

急呼缥色绿磁杯。Hold!It’s time to urge jade cups for tea pouring.

……

松风桂雨到来初,Chanting pine wind and sizzling laurel shower,

急引铜瓶离竹炉。Copper pot is to flee the bamboo oven’s power.

待得声闻俱寂后,As the choir fades to resume the silent night,

一瓯春雪胜醍醐。A jar of spring dew peps with divine delight.

互文性所引起的文学的记忆紧密依赖于读者的记忆,还依赖于作者的记忆。这些诗文的插入势必会唤起读者对于传统茶文化的回忆,唤起他们心中对中化茶人雅士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想象。古人品茶,首重煎水。《茶经》和《续茶经》中反复强调了“候汤”在烹茶中的重要性,水煎得好,才能保存茶性,使色、香、味更美。唐代煎茶用鍑(即敞口锅),可以直接观察到水沸的全过程。

陆羽《茶经》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宋代煎水用瓶,难以目辨,故多依靠水的沸声来辨别汤候。而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显示出传统文人得人相助而优游得意、平静闲和的一面。这两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深厚的文人情怀和这些古诗的互文性的插入显然是分不开的。《茶经》和《续茶经》中反复强调了“候汤”在烹茶中的重要性,一沸、二沸、三沸,沸沸有美如音乐般的声韵。然而白话的描述怎能与诗文中的“声’情并茂”相媲美。这种互文效果在译文本中得以比较完美的音响体现,“声’情并茂”生动地展现在秋虫鸣叫的chirring and droning;车轮滚滚的roll by whizzing;松涛的dancing,涧水的flowing,桂雨的sizzling,以及“一瓯春雪胜醍醐ajar of spring dew peps with divine delight”的飘然超俗境界之中。

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在科技论述中插入诗歌了语言这种他性,文本就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回忆性质,但这回忆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原。《茶经》在这首诗文引用时完全是根据其思想主题进行摘引。在与科技语言的组合中,诗歌语言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吸纳,从而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得到新的理解,这时互文作为一种文本类型的安排就和文本的意义发生联系,产生指意功能。

诗歌是表情功能最强的文体,在科技文体中引用和插入诗歌语言可以调动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记忆,为冷静的科技说明文添加了人文元素,拓展了文本的读者群。互文性的诗歌语言对《茶经》的意义建构主要体现在调动情感记忆之上。诗歌体语言以互文的形式直接参与了陆羽《茶经》文本的意义生成。在互文性的文本建构中陆羽也显示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选择,巧妙地将茶的功能从美学的角度凸显出来。译者应当分析其中的文体互文性因素,紧随原文的变换的风格,再现原作不同文体,在译文中无体现出那种文化的记忆,通过风格的转换增强译文文本与其前期互文本的视阈融合及其可读性。

3.文本中嵌入散文体

《茶经》与《续茶经》无论科苑或文苑都是为文的典范,其说明文体中不时插有散文诗般的生动的比喻和浪漫的描写,如《茶经》第三章中有: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

译文:The surface of caked tea could take on thousands of different looks.Here is an inkling of their colourful appearances:Some crease like the Tartars’leathern boots,others curl like buffalo’s dewlap;Some unfold like a cluster of floating clouds from behind mountains,while others ripple almost audibly like a river being fondled by a breeze.Some look sleek and silky like pottery clay finely sifted and pasted with water,yet others feel rugged and rough like newly cultivated field eroded by pouring rains.All these are good teas in most cases.

由于中国茶文化本身的绚丽多彩,《茶经》和《续茶经》所覆盖的文化层面十分丰富,原文本中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文体与文学的浪漫主义和美学情感传递融为一体,其译文的风格自然不能自上至下一成不变地严肃拘谨,而应如歌如画,运用传神的比喻秀出原文的生动韵味。

4.文本中嵌入特殊语篇特征的中医药方

《茶经》和《续茶经》中的“中医药方”虽然也属于说明文体中的科技内容,但是与原文的主题风格有差异,《枕中方》和《孺子方》中的“方”字点明了其语篇的性质是“药方”,译文中必须考虑语篇特征的转变。例如,文中多用instruction中常用的祈使句,或者表明事实的一般现在时态:《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译文:In Canon of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Preserved in Pillow,aprescription goes like this:“Chronic and stubborn fistula sores can get healed with the following remedy:Bake bittertuleaves together with dried centipedes till they smell well roasted.Grind the mixture and sift it into a fine powder.Divide the stuff into two equal portions.Decoct aportion of the powder with liquorice for external wash,and then apply the other portion to the sore as liniment.”

可见,文本的互文性使得两种或多种异质的文学体裁出现在同一个语篇内。它们即可能是相互适应和融合,也有可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

三、结 语

互文性研究揭示了这样的实况: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任何文本的写作与阅读都有赖于此文本和彼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和其它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互文性标志着多部相关文本之间存在着互相接受与互相影响、互相开放与互相整合的语义系统。“一个作者在写作自己的语篇时,会通过对另一(些)语篇的重复、模拟、借用、暗仿等,有意识地让其他语篇向本语篇产生扩散性的影响”[9]。

作为一种符号,典籍作品也是意义、风格和功能的总和。因此,“译者在对原作者编码进行解码然后再编码的过程中,除了必须把握住作品主题或思想内容(语用意义)、情节(语言意义)以及作品所折射的时代社会缩影(指示意义)外,还应该尽可能照顾到文体风格,即‘形’及其他意义表现手段和功能,即意义表现目的[10]”。为了这一目的,译者须反复经历奈达总结的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ing)等几个步骤过程最大程度地争取译语和原语在各层面的对应[11]。

文本的互文性使得两种或多种异质的文学体裁出现在同一个语篇内。它们既可能是相互适应和融合,也有可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通过以上对这一现象的具体考察,我们至少从文本方面可以得到风格互文翻译的启发和认识。

[1]舒开智.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71-75.

[2]安芳.互文性与翻译[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0.121.

[4]BASSNET,LEFEVERE A.Constructing Cultural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2.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6]高小弘.论鲁迅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血脉——以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3-97.

[7]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0-85.

[8]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

[9]郑庆君.“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语篇特征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82-89.

[10]王丹斌.试论影视翻译的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6-110.

[11]NIDA E,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 Brill,1969.146.

Translating the Intertextual Components of Heterogeneous Genre in Chinese Tea Classics with Corresponding Styles

JIANG Yi, JIA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The embedding of some heterogeneous genre into a text is a stylistic intertextual phenomenon,which is often found in classical texts.The paper conducts a research on a special heterogeneous genre,poetry,in two expository texts in Chinese tea culture.One is The Classic of Tea written in the Tang Dynasty,and the other,Squeal to the Classic of Tea written in Qing.The focus is on how to translate the embedded components naturally and harmoniousl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oetic style while still sticking to the central informative expository function of the text as a whole.It is maintained that a flexible shift of sty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re and theme of the embedded intertextual components in the original tex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feasible.Key words:heterogeneous genre;intertextuality;tea classics;translation;stylistic correspondence

I059

A

1008-407X(2012)01-0133-04

2011-05-28;

2011-08-28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9A13)

姜怡(1959-),女,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ESP英语教学与典籍英译研究;姜欣(1959-),女,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习得与典籍英译研究。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