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2012-08-15林瑶
林 瑶
(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礼仪作为历史发展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它以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存在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但由于东西方各国分别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以,各国的礼仪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总结东西方各国礼仪教育的实施情况,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礼仪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东方国家实施礼仪教育的状况
1.1 韩国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韩国是受儒学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儒家伦理是教育之基础。儒家思想自一千多年前传入韩国以来深刻地影响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伦理关系和日常生活秩序,沉淀在韩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十六世纪后,随着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接触,西学开始影响韩国,但儒学思想在韩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并延续至今。
韩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课程的建设,小学、初中设《道德》课,每周两学时,主要内容分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其首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和道德规定。在高中阶段开设《国民伦理》课,主要内容分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其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国民伦理”教育。在大学里也开设了《国民伦理》的课程,并把该课程列为公共课。韩国还把礼仪作为家教规范的起点,孩子从小就被家长灌输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家教非常严谨。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大人们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榜样。此外,韩国政府还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等活动,使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1]。
1.2 日本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研究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基础。日本文化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见到中国特色文化的印记。早在公元9世纪,日本就开始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氏族文化。除了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外,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也将礼仪和礼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到了现代,日本政府对公民素质、礼仪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更加重视。1872年发布的《小学生须知》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要有礼貌、懂规矩;1883年发布的《小学礼节规矩》中又对礼仪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不仅如此,日本的礼仪教育还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设立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待人接物、穿着、礼貌、礼节等基本的生活习惯;三、四年级重点培养遵守日常生活规范的习惯;五、六年级,重点培养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礼节方面,增强学生相互理解、注重礼节的意识。
1.3 新加坡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新加坡建立于公元8世纪,19世纪初沦为英国殖民地。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洗礼之后,于1965年8月9日脱离了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近年来,美丽的花园岛国新加坡以“富而有礼”享誉全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智的思想文化战略。新加坡的公民中约有77.5%是华人及其后代,为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唯一华族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新加坡政府坚持东方价值观,将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放在首要位置并辅之以法律手段,继承和发扬华人传统文化和儒家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如此形成了新加坡治国治世的成功之道。
从学校教育情况看,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对学生礼仪规范的教育。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公民课程训练纲要》、《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好公民》等,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对不同的课程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从社会角度来说,政府认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不但是学校的事情,还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加坡每年开设的全国性运动约有20多个,包括礼貌运动、国民意识周、劳动周等,打破了原来说教式的纯理论教育,使新加坡的礼仪教育从理论阶段走入实践中培养人们道德情操和行为的阶段。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还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习惯以及礼仪的养成是与法律密不可分的,在教育不能触及的领域,还要依靠法制手段。在法律建设上,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健全的法律,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是有据可循、有法可依的。
2 西方国家实施礼仪教育的状况
2.1 美国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美国是一个强调民主和自由的国家。美国的礼仪文化里一方面继承了西方道德礼仪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自身的实践特色。美国的礼仪教育是从公民教育延伸出来的礼仪修养,是一个由内而外发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行为上的规范和约束;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从公民角度出发,来细化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要求。美国的公民教育在实行时,首先教给学生的是宏观的公民知识,从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角度入手;其次是使学生从自身出发,将这些知识和规范内化,融合到自身的道德品质中,使得学生的行为是由观念上的转变而引起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礼仪教育是渗透在公民教育之中,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2 英国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绅士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传统,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今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绅士教育思想,兴起于十六世纪末,在十七世纪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绅士教育原本开始于英国贵族阶级,带有强烈的贵族色彩,而绅士更是一种社会身份。但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绅士的身份也随之扩大,绅士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指专门的社会阶层,而是表示“高尚优雅有风度的人”。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洛克把德育教育放在绅士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即便如此,绅士作为一种“有教养的人”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会按照绅士和淑女的标准来教育孩子。
2.3 德国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德国对学生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德意志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爱劳动,具有勤业思想;讲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有信念,不管在困难时期还是顺利时期都具有乐观精神,为信念而执著追求。总的来说,德国人具有这种品质,与学校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这其中就蕴含着大量的礼仪知识教育。
2.4 法国礼仪教育的实施状况
法国比较注重系统的公民与道德知识的传授,小学就要求学生学习人权宣言,了解人应具有的权利、了解自由和权利的意义、了解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公民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法国是西方礼仪的集大成者,特别强调礼仪知识的传授。法国学校的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公民与道德课来进行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有一整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课程安排成深浅不同的内容。小学注重个人品行,初中注重了解社区和国家,高中注重国家政治、经济和基本价值观[2]。
3 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对我国礼仪教育的借鉴
礼仪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它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无声语言,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文明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1 重拾中华传统礼仪、整合礼仪教育内容
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有着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的特点。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看到传统礼仪繁琐、与社会脱节弊端的一面,却忽视了传统礼仪给人类带来的精神财富。英国的绅士教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依旧持续至今,并始终在英国的教育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他们并没有抛弃所谓的历史,反而更加坚持这样的绅士传统。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借鉴。事实证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没有影响现代化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它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秩序。对维系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是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传统礼仪,取其精华。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礼仪的同时,我们要对传统礼制中的繁文缛节、僵化了的内容进行革除,将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礼仪文化融入到当前的礼仪教育之中,使其适合我们当前时代的要求。
3.2 注重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礼仪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因此,礼仪教育主体内容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道德教育又包含礼仪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礼仪教育绝不只仅是整齐规范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更要注重开掘礼仪的品德内涵,经过礼仪教育达成品德教育的目的。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至今依然注重礼仪和品德教育的传统。纵观西方国家学校的道德教育我们也不难发现,礼仪教育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科目。礼仪与道德的一致性,决定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任何割裂礼仪与品德之间联络的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利于发展的。因此,应将礼仪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3.3 加强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完善教育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是礼仪知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根本上讲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化。在我国的课堂中,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往往以最直接的说教方式或强制性的方法灌输知识,忽略了生活实践,所以,导致学生们在知识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新加坡和日本的礼仪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上文中提到,新加坡每年都开设20多个全国性的运动,来加强学校的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日本也开设了正规教学课程以外的其他活动,例如运动会、文娱活动、各种仪式典礼等来辅助正常的课程教学。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与传统的理论灌输相比,内容更加生动、形式多样、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去实践他们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礼仪教育也正因如此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礼仪的“知行合一”[3]。
3.4 建立健全的机制,配合礼仪规范的有效实施
礼仪的产生不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靠在后天的交往实践中自觉修养得来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习、积累而成的。在我国礼仪的实现不是靠强制性手段去实施,而是靠人们自觉来遵守。但仅依靠“自律”是不能使所有人都能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而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善礼仪规范的形成。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礼仪教育的经验,他们认为: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制的法制手段则是教育很好的补充。为此,新加坡政府将行为规范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也制定了违反规范或法律的惩罚机制。实践证明惩罚减少了行为的发生次数,对规范礼仪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教育也可借鉴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有一定的礼仪教育,相对应的也要制定一些惩罚措施,内部的理论影响和外部的规范约束相结合,达到理想的礼仪教育目的,使人们不仅仅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同时在观念上具有良好的礼仪素质。
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才出现的产物,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始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资源的分析与总结,中国应该在礼仪教育内容方面,重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让中华传统美德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在教育方法方面,注重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融合,将礼仪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加以加强法制建设,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规范,使礼仪教育与规范、法纪相结合。
[1]孙继新.韩国礼仪教育对中国大学礼仪教育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2010,43(4):83-87.
[2]蒋璟萍.东西方礼仪教育之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2006,30(5):144-148.
[3]王华.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讨,2007(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