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在传达式听力理解中的应用研究
2012-08-15李雪梅
李雪梅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听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是成功交际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听力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外语学习者的重视。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水平一直落后于读、写、说、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究其原因,是外语学习者一直停留在语言字面理解的层面上,忽略了对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推理。可见,提高外语学习者动态推理能力,是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关键。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Deidre W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它的目标是确定植根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1]。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包括语言解码和推理两个过程:前者指语言结构的逻辑形式,即语义原形;后者指把逻辑形式转换成话语命题之后推导出的隐含意义。听话人首先通过信息解码过程确定字面意义,之后依靠语用推理进行解歧、指称确定、补全话语等过程。交际的目的不是让听话人简单复制说话人的思想,而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话语的理解就是为了再现话语的关联性。
根据Sperber和Wilson对关联的定义,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只注意那些看起来与我们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说话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可能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对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准确而全面的理解。一般而言,听话人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2]。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能够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源于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寻求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2 关联理论在传达式听力理解中的心理过程
由于交际方式的不同,听力可分为交互式听力(international listening)和传达式听力(transactional listening)。交互式听力是指听话人在交互式语篇(international discourse),即合作语篇(collaborative discourse)中进行的听力理解过程。传达式听力是指听话人在传达式语篇(transactional discourse),即在非合作语篇(non-collaborative discourse)的情况下进行的听力理解过程[3]。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听力课堂中进行的听力理解训练大多数都属于传达式听力理解过程,如:听录音、看视频等;学习者在课堂外的一些活动,如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等,也多属于这一范畴;除此之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各种形式测试的听力部分都是传达式听力理解。
在交互式的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人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会话中去,理解和信息的不足可以通过商讨得到补充。而在传达式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通过发问解岐的可能,如果没有足够的语境效果与信息关联,准确理解将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通过动态语用推理,寻找会话中的最佳关联成为传达式听力理解的关键。
Rost根据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并将之归纳为四个重叠且相互依赖的听力理解阶段:(1)听话人激活理解话语所需的可能的知识;(2)听话人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3)听话人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4)听话人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4]。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不仅仅要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而且要将输入的信息和听话人头脑中已有的所需知识进行动态交互,实现意义的重建[3]。
在传达式听力理解的动态心理过程中,听话人为了补足信息空缺,必须介入心理干预或语用推理来意会其隐含的意义。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并不是简单被动地记录下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而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利用推理机制,通过积极的动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收的声音符号进行选择、分析、合成、归纳,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有机结合,再综合语境进行假设,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这是一个言者明示、听者推理的过程。一般而言,分析的关联性越大,要求依据的推理就越小,理解话语的正确率就越高。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话语,就应在语言材料中依靠动态推理,努力寻求其中的关联性,听力理解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示话语真正的交际意图。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得特定的交际效果,经常故意把信息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时就会出现语言符号和符号实际所承载或传递的信息之间的差异。而为了达到测试学生在真实交际中的能力的目的,综观目前各类外语水平测试的听力题目,不难发现此类非语言因素题目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大,推理性的提问占了较大的比例。这说明英语听力理解主要考察的是听话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将语言测试与情景语境或交际语言逐步融合。
3 教学启示
一直以来,英语听力的教学是中国师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中国传统听力课堂中,听录音、看视频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传达式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可能像真实语言交际活动中的听话人一样,通过会话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帮助理解,也无法像面对面的会话者一样,通过话语轮建立必要的共有的知识范围。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关联理论的理解,学会应用关联理论的理解模式,提高听力技能和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关联理论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掌握关联理论知识及其模式的基本理论,把寻求关联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英语听力理解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建立起联系的、动态的语境化思维框架,为听力理解提供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思维工具。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挖掘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帮助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语用推理,通过联想的方式把相关联的语境结合起来,建立起思维图景,准确理解目标语。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英文原声电影、英语广播、英文歌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目标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熟悉其思维模式,进而增加学生在传达式听力理解过程中迅速找到最佳关联的可能性,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4 结束语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语言材料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在语义和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听力理解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听力教学观念、转变听力教学模式。
[1]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Cambridge:Blackwell,1986/1995.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3]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0.
[4]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4):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