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两型”价值观的构建*——基于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思考

2012-08-15陈素红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建设

陈素红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 岳阳414000)

自中共中央提出“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以来,“两型社会”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各方面,但不管是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相关价值观的引导。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人们树立“两型”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生力军,树立“两型”价值观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型”价值观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所谓“两型”价值观,简单地理解,就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人们应该树立的价值观,它是人们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决定人们的动机模式,并引导人们的行为,是人的内心欲念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根源”。对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两型’精神层面的构建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更高阶位和阶层,……是两型社会的资源和营养供给,是两型社会的精神家园、是建设两型社会走向自动自发的人文基石,是两型社会构建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1]因此,两型价值观的构建,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两型”价值观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一)尚俭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是更高层次的美德。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生活中肆意浪费现象严重,在学校里也屡见不鲜,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办公室中的长明灯,垃圾桶里八成新的各种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牛奶,食堂里每顿倒掉的剩菜剩饭等等。诚然,消费水平提高了,但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节约的理由。崇尚节约,不是强求大家节衣缩食,而是反对无度挥霍,漫天铺张,推崇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公民应尽的义务。

“两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民众行为方式的改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减排的过程中遭遇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众奢侈的生活方式难以快速改变。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我们要摒弃那些非节约型和非合理型的消费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尚俭美德。

(二)尚和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和谐这一伟大的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能秉持“和谐”理念,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人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将会真正变得安宁而美好。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是一致的,个体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是从和谐个体开始的。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不健康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实现个人和谐,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正确处理好各项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尤其是与他人的关系和与集体的关系。在处理与他人关系上,要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坚持诚信为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互惠互利,只有这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在处理与集体的关系上,要做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正义感的人,要辨是非、知美丑、明善恶,要有大局意识,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敢于舍弃个人小利。

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追求物质生产的无限扩张,在较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上,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崇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盲目而粗暴地掠夺自然界,只会受到自然界的更大报复。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类社会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树立文明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秉持“尚和”理念,并付诸行动。

(三)尚变

世界如果没有创新,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创新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人才,它注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世纪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两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两型社会要求将经济运行与资源运行、生态环境运行、社会运行相结合,推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变革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因此,开拓性、变革性、创新性是“两型”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只会遏制两型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两型”价值观的构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调查得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2]。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注重使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导向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希望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与两型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1.过分关注自我发展,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讲求实惠,特别看重自身利益的实现。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漠视他人与集体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外部力量比如自然环境来达成个人目标。

2.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诚信意识和公德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出现了道德观念模糊、信仰危机等某些人格异化现象。

3.金钱观出现多样性。在取得金钱和处理金钱上出现非理性倾向,一些学生试图将金钱的占有数和消费数作为其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拜金主义和物欲主义的盛行。

(二)大学生“两型”价值观的构建途径

根据调查,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是影响青年人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正面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开展家校联动,始终是培养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构建大学生“两型”价值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而学校教育起着主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主渠道,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层面存在种种困惑与偏差,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灌输,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会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要培养一支立志献身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工夫,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3]。

2.引导投身社会实践,促进知行统一

价值观教育仅仅通过宣讲或说教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才能实现,尤其是要注重实践性。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正确了解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思考,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把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做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例如,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实地开展社会调研等,促使大学生在深刻了解社会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念,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品位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艺术风尚、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和建筑设施等。”[4]高校应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合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和建设两型社会有关的知识讲座、演讲、辩论赛、发明创新成果展等,营造尚俭、尚和、尚变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唤起学生内心自觉接受某种正确价值观的愿望。

在校园管理中,学校相关组织和部门要灵活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4.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两块基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5]。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最大的缺点表现在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总是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比如在金钱方面十分大方,要多少给多少,而不加以正确引导,较大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溺爱也使得一些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坏毛病,从小生活养尊处优,自尊心极强,受不得批评,不懂得顾及他人的利益,不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一旦遇到某些挫折就容易走极端等等。不良的家庭教育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更好地发挥二者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1]蔡景庆.传统人文积习与“两型”人文素养的交错性透析——基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2]周颖,张国军.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张向战.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09,(6).

[4]彭志越.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5]徐莉.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传承,2007,(6).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建设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