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2012-08-15张花
张花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对话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张花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对话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词,成为人们一种生活的状态。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场所。当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导演着一次又一次热闹的场景对话,似乎只要课堂有了对话与互动,就是好课,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对话课堂研究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对话理论课堂教学对话课堂
对话意味着平等交流,意味着探究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倾听和言说,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过程中获得信息的分享和精神的交流,从而达成共知、共识、共享、共进。叶澜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所以,课堂必然也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一、对话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对话教学,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从教育的源头看,东西方教育的鼻祖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39)都是通过对话进行教育实践。随着教育发展,对话理论实践研究的先驱英国著名学者戴维.伯姆(DavidBohm)提出:“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它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1]P8著名对话教育家马丁·布贝(BuBer,M.)以他的代表作《我与你》开创性的构建了对话思想,并在他的主要著作《教育论》和《品格教育》中系统地阐述了对话教育思想。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Freire,P.)也在他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传统的储蓄式教育进行了彻底的剖析,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的思想。德国教育学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2]P32我国学者钟启泉指出:“师生借助于对话,去的心灵的沟通,达成共识,将显得更加重要。”靳玉乐指出:“教学是对话、交流和知识创生的活动。”[3]P79肖川指出:“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4]P198
当今社会,对话已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精神主流、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进入21世纪后,有人预言“轴心时代”①就要到来,将更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对话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对话课堂的意义和现状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进行情感与思维对话,对话教学持续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并且更关注的是过程。对话本身就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教学,有利于共同提高。
(一)课堂对话有利于消解教师权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对话是一种多方向的对话,表现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对话过程中,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在对话课堂中,教师应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具有自主探究与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而存在。对话课堂中,师生相互促进、共生共长,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课堂对话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斯滕豪斯说过:“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这说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与新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系。任何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推广都必须经过教师来实践。同时课堂对话中,“所有的人都在接受教育,因为在这种教育中总是着眼于得到新的东西,在这种新的东西面前,所有的人,不管你过去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有可能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5]P56。对话课堂让教师不断成长,同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课堂对话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近年来,随着对话教学理念的广泛应用,众多教师已经将对话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纵观课堂教学,教师“独白”式的对话依然存在,大多数老师并没有真正把握对话的实质,课堂上形式化的对话比比皆是。很多对话并没有关注到多面的互动状态,没有智慧的交锋和价值的提升,更不用说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进入生命层次的发展。师生间的教学对话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推进。
三、对话课堂的精髓所在
怎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那就是师生在课堂上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感觉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提升。在对话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都应该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构建知识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成熟,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师生双方有所成长。
(一)善于抓住即时信息。
在对话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并有几种不同的预备方案。但在实际的课堂上,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堂资源是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可遇不可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即时的对话信息,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
(二)思想在交流中闪光。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教学事件,将对话引入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对话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
(三)开发教材第二生命。
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比教材内容丰富得多,这就需要教师在对话课堂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较好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四)课堂话题突出探究性。
课堂话题的提炼,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话题不但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这样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富,智力的价值才会越可观。
四、有效对话构建生动课堂
充分认识到对话课堂的价值,包括对话课堂的实践改造和对话理念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讲,当认识到课堂对话的价值时,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来讲,当感觉自己在对话课堂中能真正获得知识,也会对课堂充满热情,提高兴趣。
(一)发现与捕捉。
捕捉真实的课堂对话经验,包括对好的对话课堂的回味与提升、对不成功的对话课堂的批判与反思,这是教师不断完善对话课堂的基石。要让对话课堂真正好起来,前提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对话主题、对话形式、对话内容等。任何好的对话课堂都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尽管有时虚假的对话课堂会让师生暂时感到满足,但这种满足只是饮鸩止渴。因为它不但消耗了师生的精力,更是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一定要抱着求是的态度去面对对话课堂,当感觉某一节对话课堂成功时,就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当这节课不成功时,也不要用沮丧抱怨或者掩盖真实原因,而是要及时反思总结,吸取教训。
(二)尝试与挑战。
课堂中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让课堂充满了挑战性。要真正地使对话教学走进课堂,教师就必须敢于挑战与面对。如今信息更新的速度突飞猛进,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也四通八达,对话课堂上教师面对的学生不一定就比教师知道得少。对于教师来说,每节对话课都应该充满了挑战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学生也才可能在对话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做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6]P69
五、结语
对话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注释:
①这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很著名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轴心时代”发生在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间,这段时期人类文明精神发生了重大突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又很多相同的地方。
[1][英]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2]钟启泉.对话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4]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
[5]腾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6]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