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品德教育的润滑剂
2012-08-15柳志英
柳志英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6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强调“德育教育应走向儿童生活和生活的儿童,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重视儿童从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这也揭示了德育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主要特点和理念。
体验活动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积极投入体验活动教学方式的尝试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尝到了体验活动带来的甜头。
一、体验活动,营造乐学的氛围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感觉到安全、亲切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学习。教师首先应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让学生体验感兴趣的事情,如:做游戏,参加集体活动等。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例如:我在品生学科《游戏快乐多》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体验活动教学,真切感受到这是一种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内容:拼七巧板、背夹球。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自主游戏、乐于游戏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游戏活动中养成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活动体验一:拼七巧板
师:同学们,你们每组桌子上都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你们能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把这些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吗?小组合作拼,发扬你们的团队精神,看谁的拼图最有创意?教师强调了“团队”这两个字。
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进行拼图游戏,课堂热闹异常。因为是小组合作,所以难免出现意见不一致,拼什么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孩子们合理作出选择。目标达成一致了,每个孩子都可以出谋划策,锦上添花。不一会儿,学生纷纷呈现了他们的作品:有可爱的蜗牛,有华丽的宫殿,有冲天的火箭……其中一幅图赢得了大家的公认:一名少先队员放飞鸽子,飘扬的红领巾,起飞的鸽子,很有律动感。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让孩子们感受到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接着教师发言了:看着这些作品,回想刚刚拼的过程,你们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学生有了活动体验,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一开始我们小组有好几种不同的想法,后来觉得火箭能体现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所以大家决定拼火箭。”“我们觉得某某某同学的建议很有挑战性,所以我们采纳了她的建议——拼蜗牛。”那个设计放飞鸽子拼图的组员说:“我们开始想到的是拼一个人,有一个人给他加了条红领巾,后来又觉得只有一个人太单调,某某某提出加个鸽子吧。我们还给这幅图取了个名字——和平之鸽。”
多好的创意,体验活动为孩子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体验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在体验中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活动让缺乏信心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活动体验二:背夹球比赛
第一轮,两组学生上台进行“背夹球”的比赛,一组的球老是掉下来,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一组合作得不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应该怎样玩这个游戏呢?先请胜出的一组传授经验,再请其他学生补充。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玩“背夹球”游戏,才能使游戏顺利、愉快地进行下去。第二轮,分组玩背夹球游戏,通过“玩中提升”,让学生明白玩游戏时不仅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此时,活动体验带给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对建立规则的意识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思考的过程是主动的。
分组共同玩游戏,在课堂上营造出乐学的氛围,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二、体验活动,引发心灵的碰撞
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道德概念有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例如:五年级品社《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罪证展览”环节。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出生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里,这些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的学生,仅凭借着课堂上文字的描述和少数的图片,是很难想象和体味在三十年代发生的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从而无法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教室里举办“罪证展览”。
课前,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已经能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课堂上,教师合理地利用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而让惨痛的历史事件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加上参观罪证展览,使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上到这里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带着已有的体验和感悟,使后面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畅通、自然。最后,让每位同学写一篇随想录,把自己在充分认识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后的感想写下来。学生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升华情感。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形成的认知,是由内而外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认同和接纳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愿意付诸行动。学生在互动中产生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建立认知,认知引导培养良好行为。
三、体验活动,拉近师生的距离
德国学者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轻松吸收;知识需要融入学生的体验之中,才能显示出实效。体验活动好比是这碗汤,给学生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获得盐(知识)。通过对体验活动的设计,我在教学中,更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到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凡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也更能理解、热爱我们的学生。体验活动,使师生沉浸于一种和谐、温暖、博爱的气氛中,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
在《游戏快乐多》课上,教孩子们玩游戏,学生怎么会不快乐呢?《怎样和他联系》课堂上列举了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根据现在孩子的家庭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习发电子邮件。接下来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发到老师邮箱,教师进行点评,在网上修改小作文的投稿。电子邮件发送的学习,学生体验到了现代通讯方式的便捷,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品德课中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课程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品德课。正是这样有目的、有意义、小而有实效的体验活动,思想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不仅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而且让教师感到,育人过程是轻松、愉快而有成就感的。这样的体验与收获,将在课外延伸,指引着我和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成长、进步。体验活动成为品德教育的润滑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2]彭阳,林光耀主编.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韵妃.拨动道德内化的那根弦.江苏教育研究(小学教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