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教育,推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
2012-08-15潘雪峰刘欣王平祖嫚丽
潘雪峰 刘欣 王平 祖嫚丽
(1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江苏南京210046)
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教育,推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
潘雪峰1刘欣2王平1祖嫚丽1
(1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江苏南京210046)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发挥高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对于推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生涯辅导教育角色社会化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是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符合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的学习过程,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而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或顺利,关键是看他承担社会角色的情况[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包括现实角色和未来角色两种。大学生角色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接受社会化教育,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逐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在现实中,由于大学生发展和环境交互作用之间的不平衡性,促使个体心理水平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其社会认知偏见和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容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和自我意识的矛盾,在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阻碍[3]。
生涯辅导最早起源于帕森斯提出的“职业指导”概念,先后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辅导再到生涯辅导教育的转变。它以个人的生涯发展为着眼点,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的终生发展结合起来,依据一整套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整合运用有关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生涯的成熟。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了解自我的状况和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选择;开发自身的潜能。
笔者认为,通过生涯辅导教育可有效解决大学生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三、大学生角色社会化教育与生涯辅导教育的内在联系
生涯辅导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角色社会化教育的有利抓手,大学生是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角色社会化问题,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传递,影响着我国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转。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方向呈现出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这给大学生社会化制造了障碍。而学校是受社会的正式委托,负责年轻一代的社会化工作,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而专门设立机构。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不仅要靠学生个体,更要依靠学校。
笔者认为,高校角色社会化教育可以以生涯辅导为抓手帮助大学生顺利进行角色社会化。生涯辅导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与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通过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成才,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生涯辅导教育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
(一)生涯辅导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扮演现在的学生角色
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其显著角色是学生。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忽视扮演学生角色的现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差距。学校作为社会教化的主要机构,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生涯辅导教育以生涯规划为核心,生涯规划具有主动性,生涯目标的确定使得大学生能更积极地适应学生角色,有规划地将“学生”作为生涯发展的一个准备阶段,更加理性地衡量角色的适应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当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我”,而非他人的时候,强烈的目的感便会转化为最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扮演学生角色。
(二)生涯辅导教育使大学生预演未来社会角色
角色社会化的重要任务是对未来角色的学习。在生涯辅导教育过程中,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帮助大学生准确自我认知,了解自身能力、兴趣、个性和生涯发展环境等,在综合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合理地确定生涯目标。生涯目标的确定,是大学生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预言,也包含着个体对未来角色的期待。这种自我期待可以转化为大学生预演未来角色的动力,他们会综合自身、家庭与社会等因素对未来角色进行初步评估,并在自我期待的动力中主动去了解未来角色的工作价值、事业发展方向、职业技能、教育与就业机会。他们主动寻求未来角色的榜样,学习他们的行为模式,并主动寻求扮演新角色的机会,力图在新角色或活动的情境中拓展个人的能力与行动。
(三)生涯辅导教育缓解大学生角色失调现象
个体的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的内容会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期,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也有多种。角色失调主要包括角色矛盾、角色不清,等等。首先,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包括学生角色、家庭角色,未来工作者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要求不同,当角色扮演超出大学生的能力所能负担的范围是,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其次,当今社会变迁,引起了大学生角色内涵的变化,使他们很难摸清相应角色的行为规范,当按原有的理解扮演角色时,往往会产生角色不清等角色失调现象。
生涯辅导教育能够有效地缓解角色失调的现象。第一,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角色,以及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等,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期待并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第二,同一时空条件下,角色有主次之别,时空变化,角色的主次也会随之变化。在校大学生有学生与未来工作者双重角色,有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能根据生涯目标与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角色选择,重点突出某个角色。这些选择是以未来为指向,以过去为基础,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角色矛盾与角色失败的可能。第三,生涯辅导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生涯规划是长期的、动态的,大学生要不断地评估自身与社会的发展,并将结果反馈,根据反馈结果重新调整规划内容。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对于角色承担有动态认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变换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避免了角色不清的现象。
五、开展生涯辅导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
生涯辅导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生涯辅导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需要完善。高校生涯辅导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来推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一)培育生涯辅导教育师资队伍
作为一种专业活动,生涯辅导教育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目前我国高校生涯辅导员主要有高校学工、教务、就业指导等老师构成,在数量和专业化水平上都与国外存在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培育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生涯辅导教育队伍。高校要积极吸引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高校生涯辅导员行列,同时要对现有的从事生涯辅导教育的政工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提升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二)建立完备的生涯辅导教育体系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涯辅导教育的主要基地,要将生涯辅导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生涯辅导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生涯辅导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生涯辅导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连续性即生涯辅导教育要贯穿大学始终,阶段性即不同年级,生涯辅导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不同。低年级时,侧重于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和生涯发展意识的培养;第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生涯发展的相关知识,为生涯辅导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采取多种辅导形式,如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第三,辅导人员的校内、外相统一。校内人员主要包括生涯规划专员、心理咨询老师、校级就业指导人员,以及各学院辅导人员。校外人员主要包括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人员、企业招聘专员,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等[4]。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的过程表现为角色扮演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的前置化。高校生涯辅导教育中,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与社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把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更好地完成角色社会化。
[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3]王政书.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
[4]张丽丽.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58-60.
课题资助: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编号:DJ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