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文科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
2012-08-15闫立宏
闫立宏
(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近三年了。据调查,新教材实行后学生普遍反映最为难学的是历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教材体例有关。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产物,现行的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个模块一个专题。以历史为例,必修一主要讲政治史,必修二讲经济史,必修三讲思想文化史。每一模块都是相当对独立的体系架构,这类似于专题式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只有到高三复习时才会采用这种体系。这样,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上述前提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我在整合教学资源、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点探索与尝试。
在新课程理念中,“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条。在这一理念启发下,我认识到,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我认为,史、地、政三科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是非常有效、非常必要的。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实际上,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贯穿历史每个角落,如新高一历史第一模块就是“政治文明”专题,而政治必修二则是政治生活;政治必修一讲“经济生活”,历史必修二讲“经济文明”,等等。总之,两门学科、两本教材在很多地方有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之处。
第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主要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三方面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设情况,主要阐述的是这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及其演变过程。但是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的性质、组织形式、地位,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但是,如若不理解这三种制度的内在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困难。然而,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有着比较详细的介绍。
第二,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结合。历史必修一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二目: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两者都讲了世界多极化问题,但是二者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历史课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历史过程这个视角讲述的,主要讲了二战结束之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孕育着多种政治力量,比如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第三目——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中,进一步阐述了冷战结束之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增强,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相对于历史教材的详细细致,政治教材中对当今世界多极化只作简单介绍,重点讲明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第三,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第十二课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何为计划经济体制,何谓市场经济体制,何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弄明白过渡问题的关键知识点。而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于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有着详细的阐述,并且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四,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结合。学习第八单元的难点包括: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什么是跨国公司,经济全球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是什么,它是如何运行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与意义。而这些难点问题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中都有所涉及。
古语有说:“政史不分家”,想来确有其道理。通过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新课程新教材中,历史和政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的,两科知识的结合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问题,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而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如果对有关的地理条件弄不清楚,是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的。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等在内,这些在地理课中是都可以学得到的;但就历史课来说,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内去看地理条件。
举例来说,中国汉唐时代的国际往来,是经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再到西方各国,这是由地形条件决定的。而在人类掌握了远洋航行技术之后,我国的国际往来便移向东南沿海了。这是仅就地理中的地形和交通与历史的关系而言的例子。在必修二“经济文明”史中,地理位置对不同经济文明形成的影响不容抹杀。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种种不同条件,关系到不同气候的形成,而这一切又关系到各种不同的物产条件,从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四大文明古国最先都是农耕文明,且出现在大河流域的平原上,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些地方,气候温和,水土丰美,物产丰富,人类比较容易获得生活资料,尤其是古代的中国。不过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古代以其典型的农耕文明成为人类文明中一颗耀眼明星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兴起晚得多的工业文明国家。有趣的是,人类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从事农业、手工业,进而到近现代的大机器工业生产,日益有力地改变着自然,改变着生活条件和地理条件,而新的地理条件又和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新的关系。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历史与地理还有很多可以合作开展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课的“社会生活”主题与地理课的“地域文化”专题相辅相成,历史教材第二模块第五单元主要探讨人类衣、食、住、行的历史轨迹,要理解这些历史现象,就需要地理知识的帮助。而地理教材主要研究地域与不同文化特点的关系。这时历史教师就可以与地理教师合作,把“地域与文化”的部分相关内容先通过历史课介绍给学生,既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成因,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打下历史的基础。这样合作的好处是形成合力,两个学科的教师都了解了对方教学的侧重点,互相助益,各自的教学就更能有的放矢了。
综上所述,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此外,历史与语文、英语、音乐、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相互合作,甚至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的相互合作,都可以成为丰富和深化历史课堂的宝贵资源。在不同学科的整合中用各种内容、各种形式拓宽学生学科学习的渠道,把各学科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真正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与政治、地理课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是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重点讲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其中会包括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会涵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造就了不同历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条件,但这不是“历史课”的目的。历史作为一门高中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外,我认为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使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教学而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或方法,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而且这种联系要以历史为基础,不可喧宾夺主。
四、结语
高考中文综作为一门综合科目已出现若干年,而文综考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为了应对高考,到高三时老师会将史地政相关内容提炼分析,做大量的工作。虽然我们身处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但我认为高考文科综合的考察目的与方向应该不会变。因此,我们可以将史地政三科的整合工作在高一就提上日程,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夯实其综合把握问题的学习基础,到高考备考时学生即已经形成了综合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复习起来也就驾轻就熟了。
但是,在这里我还想提出一点有待向大家请教交流的问题。虽然教师对教材可做灵活的处理,但现存教材编排体例仍存在明显的弊端,即教材的编纂和相关知识的前后逻辑并不相符合,历史必修一讲政治史,但是同步进行的思想政治必修一则是经济生活,历史必修二讲经济制度,而思想政治必修二讲政治生活,并不能够使学生完成知识的顺利衔接。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相互联系,更不利于其整体知识的构架的建立。所以,如果在新高一教材模块的安排上不作出相应调整的话,学生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这两门课程理解就会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