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2012-08-15庞衍松施华顺张玉刚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文科类文科生理工科

杨 柳 庞衍松 施华顺 张玉刚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的就业率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然而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而理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情况。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主要培养技术性、专业性的高级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许多理工科大学也逐步转变为多学科甚至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科专业,但对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其学校出身成为就业难现象的因素之一。文科生是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一部分,分析其就业困难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是理工科院校无法逃避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分化趋势:理科生优于文科生,综合类大学文科生优于理工类大学的文科生。在招聘会现场,理工类院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更是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场面[1]。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高峰形成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文科类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近两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文科生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造成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出现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就业面较窄,就业岗位单一的现象。

(一)提供给文科专业的就业职位相对较少。

每年进入大四上学期,一些就业单位陆续开始了招聘工作。虽然用人单位不少,但是提供给文科生的岗位却较少。而且很多招收文科毕业生的单位,对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存在偏见,认为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实力强的专业为理工科,而文科相对文科院校的文科生毕业生实力逊色。因而很多对文科生有需求的用人单位会直接选择去文科院校招聘,这也造成了提供给理工科院校文科毕业生就业岗位较少。

(二)就业去向分散性大。

近年来文科毕业生的传统去向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增加了进入的难度。使得很多文科毕业生就业就业去向分散大,选择岗位时不得选择与专业相近,甚至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形成哪里有需求到哪里去的局面,造成就业去向分散性大的现象。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原因

(一)专业缺乏竞争力

20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众多理工科大学迈入了“文科冒进”阶段。由于文科类专业一般投入少、周期短、短期内生源较好,从而更多地充当了理工科大学扩大规模的首选。很多理工类大学设置文科类专业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设置一些几近饱和的专业,没有考虑到社会实际需求、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造成理工类大学间及理工类大学与其他类别大学间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的弊病[2]。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其传统专业和理工基础及自身的师资条件不足的原因,在设置文科专业时缺乏经验和优势。另一方面开设课程也是模仿其他文科院校,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突出的师资优势。

首先,理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软条件”不足,表现为工科院校文科发展在精神、文化资源上缺乏必要的关注,发展环境、办学氛围和办学话语权的欠缺等。其次,硬条件不足,资源投入少,大部分工科院校对文科专业在物质资源投入上远不如工科专业。再次,缺乏文科办学经验,生搬硬套工科办学的经验和方式,许多工科院校文科生培养未充分考虑文科教育教学特有的规律、规范和体系。在文科培养规模上盲目扩大专业设置上追逐表象和热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文科教育教学缺乏完整系统的办学思路与培养模式。最后,文科办学缺乏特色。本来工科院校办文科,其文科应能带有部分工科特色,如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相应工具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技能,解决问题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等。甚至原本文科生应具有灵活的思路,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强的文字写作与表达能力等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上述原因造成工科院校的文科总体实力较弱,使得文科生质量不高,缺乏相应特色,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剧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程度[3]。

(二)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由于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科办学时间不长,在文科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形成,实验室、师资配备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不很健全,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教师的学科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一倾向问题,使得学生缺乏较全面的知识,缺少社会实践机会。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

许多学生在踏上求职路前并没有全面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时随大流,只要有面试机会就去尝试,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适合做的工作认识不到位。不少人起先心高气傲,然而在接连碰壁后,又一下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能力评价变得十分不客观。部分同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制定求职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多地追求薪酬待遇、工作地区等因素,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而有些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三)就业指导缺乏。

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很难起到良好的作用。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很多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半路出家”,没有相关的学习经历,很多是由辅导员来承担,这就很难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大三甚至四年级开设,开设时间较晚,而且课程时间较短,想要通过短短的几节课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很难。课程的授课内容往往局限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如何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等方面,但是对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这些只能算是“表面工夫”,缺乏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整个社会大环境及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和就业策略,在就业过程中只能盲目跟风,增加了就业难度。

很多理工科大学虽然也自主开办或者联合举办各种校内招聘会、人才洽谈会,但单位以招聘理工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真正提供给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三、就业对策

面对当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境,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追根溯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学校层面,各个高校一方面应该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人才培养方面突出特色,同时加强文科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一)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理工类院校文科专业,缺乏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经验,导致文科专业雷同化严重,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类专业虽然有先天的不足,但也有诸多优势,要力求避免文科类学科专业与其他类别高校的趋同,加强师资建设和硬件建设,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发展特色类学科专业,将文科应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部门和行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相结合。如清华大学的科学与社会、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工程方面的研究,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的系统工程研究[4]。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具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有理工科学院自身的特点和特长,使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具有自身学校的特点,增强就业竞争力。

另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近几年,市场需求对就业工作的导向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还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往的死读书和读死书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迎合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使其提前了解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提前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以往大四时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较差,临时抱佛脚,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大四上学期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招聘,此时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搜集筛选就业信息和忙于面试、应聘,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如果将就业指导课程提前到大二甚至大一,让学生提前认清就业形势,从而及时对自己定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可以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系统和科学化,形成系列课程,针对就业方向、就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学生,全面增强学生的就业技巧,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的误区,明确自己的定位。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很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甚至很多教师是理工科专业背景。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理论学习,提高其社会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制订专门针对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规划;形成一支业务素质硬、针对性强、专业化高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

合理分流指导。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的经行指导。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鼓励其选择继续深造,进行考研或者出国留学;而对于学生干部和觉悟较高的党员,鼓励其响应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计划,去支援西部、到基层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对于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对的学生,鼓励其到企业就业。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各尽所能,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从而又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对英语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理工科文科生应该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可以通过选修一些科普类的科学知识的课程,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完善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5]。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文体活动,利用自己的文科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相对强等优势,多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与人合作的品质和高度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理工科办学优势,增强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低的成本,给用人单位创造最大的效益。因此实践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理工科院校往往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可以拓宽校企联合的途径和范围,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或者成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文科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文科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和训练多种专业和实践技能,例如既懂得营销同时又会策划,既懂管理又具备良好的演讲能力,既能说流利的英语又能驾驶,等等,用差异化特征为自己在应聘时赢得更多筹码。

[1]周文明,韩颖.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基于文理科对比分析的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6):71-72.

[2]卜树春.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103-104.

[3]季海群.浅议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9-50.

[4]马卫华,李石勇,肖向晨,等.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的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例[J].高教探索,2007,(1):93-95.

[5]王革,张红,杨胜良,等.以农林为主新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1-4.

猜你喜欢

文科类文科生理工科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句话证明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文科生的科学传播之旅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文科生需要掌握的数学解题技巧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