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12-08-15张晓坚
张晓坚 孟 杰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从学生发展理论出发来探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提法最早出自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鼓励支持辅导员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可以说,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大学层面的奋力探索及学术研究层面的有力推动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已然启动。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有较大差距,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和艰巨。
谢小玉就“职业倦怠”的话题面向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70名辅导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从辅导员工作情绪、工作积极性、成就感、职业认同度及职业规划几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对工作还是很负责任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也很强,在关键时刻,他们能体现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办事能力,但是这支队伍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容易发脾气,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身份认同度不高,缺乏成就感,转岗和离职愿望强烈[1]。
龚春蕾则在十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分别在辅导员和学生两个层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基础薄弱,如职业准入制度欠缺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较繁琐;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欠缺;专业化职业化的途径尚不健全,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偏低、提升空间较小等[2]。
当前,高校辅导员仍面临着角色职能扩展、工作内容繁杂、队伍不稳定、角色定位不明确、各方需求日趋多样等挑战[3]。因此,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升工作实效和水平,是我国高校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学生发展理论从人的发展角度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学生发展理论概述
学生发展理论以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发轫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在美国逐步形成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它是“人的发展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4],至今仍然处于完善之中。
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在实践中影响较大的学生发展理论分为以下三种:
(一)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k.H.Erikson)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环境的需要。奇克林(Arthor Chickering),认为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最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建立同一性,以及围绕其发展的发展能力、管理情绪、自我管理、确立同一性、成熟的人际关系、成长目标、自我完善等七个变量[5]。
(二)认知结构类理论。
帕瑞(William Perry)的学生智力和伦理发展模式将学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论认知模式、多样性认知模式、相对主义认知模式、相对责任阶段。该模式为学生事务人员解释学生智力发展变化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参考框架。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年龄分期,针对大学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6]。
(三)个体—环境互动理论。
穆斯(R.H.Moos)、霍兰(J.L.Holland)、佩斯(C.R.Pare)和班宁(J.H.Banning)等人,将学生的行为看做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7]。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研究学生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在高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并帮助学生积极接受社会先进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熏陶,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和达到成才的社会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发展。学生发展理论在突出学生事务管理育人功能的同时,指出学生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各种经历都会对其学习与个人发展作出贡献,强调了学生事务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不可厚此薄彼。换言之,任何个人在任何领域的成长与发展绝不是仅仅依赖其在这个领域的特长而实现的,背后一定是以其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及成熟的心智为依托的。可以说,学生发展理论的提出,为辅导员这一职业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再次证明辅导员不仅是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教育者。这与16号文件指出的“高校辅导员有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不谋而合。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出发来探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规范学生事务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学生发展理论既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理念、理论、方法的支撑,也为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提供知识、素质支撑。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使每个学生能够自主高效地学习,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一)将“学生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在实践学生发展理论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服务学生”的管理意识,真正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其次要理解人、尊重人,积极塑造学生伙伴的形象;第三要从权力本位观念转变到权利本位理念,从以管理为目的转变到以服务为宗旨,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四要倡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最后要倡导主动为学生服务,增强管理育人意识,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常规管理与为学生服务之中[8]。
(二)整合资源、畅通渠道,通力协作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影响下,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发表了《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Student Lea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简称SLI)[9]。该文章强调: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通力合作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使用策略鼓励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事务职能部门和人员要与其他机构和部门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事务方案和策略的制定应该基于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和评估;通过鉴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来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效。
当前,在工作实践中,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辅导员尚未形成高效敏捷的联动机制,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健全。辅导员与教学人员较少往来,学生事务管理和教学活动都缺乏结合的契机与动力。根据学生发展理论,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应整合能满足各类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各类资源,畅通渠道,通力协作,不断增强管理育人的效应。
(三)立足多学科,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多学科研究的结晶,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现实要求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支撑。此外,就辅导员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说,它并不属于纯“学科取向”,而更多地属于“领域取向”。不同的对象领域可以由同一学科来分析[10]。反过来,同一个对象领域也可以由不同学科来研究。辅导员自身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取向,也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来指导工作和开展研究的能力,不断抬高进入壁垒。
(四)具体化知识领域与工作方向,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从事的学生事务管理含义甚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党建团建、奖惩助贷等多项工作。学生发展理论要求辅导员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中,辅导员往往陷入各种管理事务中,将学生的各种事情一手包办,使辅导员的职能发生错位、缺位和异化[11]。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就要求辅导员将自身知识领域和工作方向具体化、精细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领域和专业方向,真正以“术业有专攻”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董丹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的研究综述[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8).
[4]王清玲,易蓉.美国“学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5]克里斯汀·仁著.李康,译.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27.
[6]托马斯·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49-256.
[7]方巍.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8]潘运军,何学军.学生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9]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EB/OL].http://www.myacpa.org/sli/sli.htm,1996-2/2009-12-10.
[10]谢守成,叶雷.多学科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11]赵玉苏.学生发展理论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09SJD88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