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2-08-15姚广学
姚广学
(秦安县革堡中学,甘肃 秦安 741600)
1.引言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及途径,更是增强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可以说,不具备创造性的学科教学,就会使得创造教育研究没有必要的依托,难以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2.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2.1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
这里所说的语文课程实践性,主要指的是语文能力的学习需要利用实践途径而最终完成,并且,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实践行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多样化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地点,具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其具体涵盖了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实践活动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实践活动。另一种是语文课教学外的实践活动。
2.2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点
指的是语文学科内容有着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次,还充分体现出教育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性的关怀。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语文教科书的反映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对相同材料均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有机地结合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提出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充分地说明了语文在人类文化中所占的核心地位。
2.3语文课程具有生活化特点
指的是语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都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近,对学生的生活世界予以高度的关注。实际上,语文课程来源于社会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属于有机的组成部分。和外语、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课程是一种母语教育,学生还未进入校园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母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而生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美好景象认真欣赏并切身感受。
3.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起大语文理念
大部分语文教育者都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写写字,认识新的词汇,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所有人都会说,根本没有必要学习。由于他们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念,难以形成正确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语文教学不能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课本,而是要有机地结合生活、社会、科技,从过去的单纯的书本教学逐渐向着以书本为主并结合课外学习的方向转变。
实际上,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及丰富的语文资源。无论是教育者、学生,还是家长、社会有关人员,在语文文本中都属于极为重要的资源,并且祖国的大好河山及自然风光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我们还可以将国内外一些核心事件、日常生活话题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资源。由于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语文与社会及生活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良好继承与发扬。
3.2激发想象
想象主要是将人们之前所形成的表象进行一番加工与改造,进而形成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对于人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意义,在创造性思维中属于核心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人的想象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再造想象,一种是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指的是结合某些描述性的图像及语言文字,在大脑中想象出人物及事物的形象,这是阅读主体在文本信息规定的范围内再次理解、解释文本的最终体现。比如,在读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读者在头脑中想象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滚滚东去的长江水、高耸的黄鹤楼及烟花三月……这样一种“再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发展中必经的过程。
3.3注重语文具有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实际上,创造力只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只有将这两者间的人格特征集中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创造性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培养时,应重视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也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随着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逐渐生活化,学生与社会生活连接了起来。由于语文课程具有的人文性与生活化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在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及人文精神。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属于极为重要的属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语文素养,是指要热爱祖国语文,合理地利用与理解祖国语文,不断地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感与思维能力要强,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要高,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健康地发展。
3.4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从表面上看,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好像更多地和理科教学有关,语文实际学习过程中重视的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好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没有太大的联系。要知道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学习主要是利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使每位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都有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如何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或者形成的情感、思想等进行一番详细的归类,然后通过一种简洁的方式做充分的表达,这种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广大的语文教育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高度的重视。
因为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征,所以,可以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虽然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发散性思维,但是语文课程不仅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可以进行其他思维训练,比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方面有着更好的优势。对于一些记叙性文章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对于一些理性文章能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初中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进一步发展自身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在教育者讲解过程中,提出各种看法与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问题的见解,阅读过程中对材料加以比较与分析,写作过程中,通过想象运用诸多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全面地表达出来。
3.5在阅读过程中质疑,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环节就是阅读,其涵盖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不仅是学生识字的主要渠道,同时还是写作必备的前提,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者应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机智,结合课本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及提问,让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意味加以品味,从而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要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阅读、理解及思考,遇到问题时可以独自解决,然后让他们将自己学到的、想到的及悟到的全部说出来。课堂中,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交替着使用,比如,“尝试法”,让孩子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并要求每位学生读过之后问答:“在读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觉得课文中这样写具体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引导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学生的疑问与回答均带创新的色彩,摒弃了以往那种由教育者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模式。又如,教育者也可以采用“发现法”,通过学生的读和听说,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具体发现、如何发现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创建创新性教学课堂模式,能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既轻松又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其学习主动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诸多的方法加以分析与理解,以此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独立地有创造性地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处理各种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
[1]郑昌.谈谈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2]刘红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N].青岛日报,2010.
[3]安克秀.浅议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4]韩卫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8,1.
[5]毛萍钰.许采娟探析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路径依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