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2012-08-15邓云晓陆志荣
邓云晓 陆志荣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47)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直接、更密切地和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思想斗争更为激烈,心理震荡更为频繁,是思想政治状况易于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对于科学、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有效发挥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提升素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作用和功能,意义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罗洪铁、董娅曾这样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接受他们所传授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下的各组织,以科学理论教育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各革命组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2]陈秉公曾经这样给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下了个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3]张耀灿、郑永廷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陈秉公先生给出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张耀灿、郑永廷等先生明确了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核心教育内容。
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这样加以表述:为了保证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特殊的时空内,以宣传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取向为重点,及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类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最终促进毕业生顺利成功地就业,及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即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生人才资源。由于他们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国民正规学历教育,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待就业大军中能够胜任高科技、高知识含量工作的“精英分子”,有针对性地、富有实效地做好他们就业过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其时空的特殊性,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导向性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254页的解释,导向有三个义项:其一使向某个方向发展(会谈导向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其二引导方向(这种火箭的导向性能良好);其三指行动或发展的方向(宣传工作对社会潮流的导向极为重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秉持什么样的择业观、价值观、竞争观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思想导向功能,体现出了鲜明的思想导向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向其教育对象宣讲党和国家现行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措施,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提高认识、理解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感受他们处于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时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因而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
1.思想导向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其就业择业行为是受到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和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头脑中要装有祖国的需要,他就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主动面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头脑中如果只考虑自身的个人利益,他就会想方设法留在人才本已相对饱和的大城市,而不情愿到十分需要专门人才的基层就业。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行为是受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和左右的。而高校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灌输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科学合理、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它是需要引导的。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具有这种灌输和引导功能,因而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性。
为进一步深入阐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性,下面选择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加以例证。党和国家积极鼓励和倡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服务基层、推动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大中城市提升自我的各种机会多一些、工作生活学习的基础条件好一些等现实因素的强大诱惑,较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我们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给高校毕业生分析宏观就业形势,权衡面向基层就业的利弊,借用各学校从基层摸爬滚打成就一番事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对毕业生进行说服教育,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导航,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主动面向基层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这是思想方面的问题,择业标准、择业行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而不要以金钱为准则。毕业生选择职业要放眼未来,看到发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择业行为。职业发展,与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生应遵守择业道德规范,不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通过正当行为选择职业。
2.政策导向性。现行的以市场导向为价值取向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与党和国家为了应对2003年以来愈来愈严峻的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而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采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能否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准确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长处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等等)是其能否成功顺利就业的关键。一方面,毕业生需要了解劳动人事制度,包括雇佣解雇制度和用工制度,另一方面,毕业生需要较为详尽地了解就业政策,因为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的权利运用和约束条件的结合,是择业行为规范的法规性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引导和咨询,能使毕业生明确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有什么样的限制,走出择业“误区”,少走弯路,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加强形势与政策的宣传与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因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
(二)时效性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1144页的解释,时效有两个义项:其一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其二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诉讼权利的有效期限。我们所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其在高校毕业生整个就业择业过程中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1.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与解决毕业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而带有鲜明的时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宣讲政策、分析形势,而且必须紧贴毕业生找一个与其自身实际相匹配的理想工作,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全过程中遭遇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开展。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毕业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一般说来必须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否则时过境迁则于事无补。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首重时效,时效性强就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2.时间紧、任务重的毕业生就业固有属性要求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首重工作效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用人单位每年11月20日后,就到各高校选拔录用毕业生。在当前用人单位主宰高校毕业生选拔录用工作的情形下,校园招聘会的一切安排基本上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主导,这就导致在毕业生就业实际过程中,出现就业黄金时期(大致在每年11月~12月),就一个高校而言,数千乃至上万的毕业生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择业就业,造成毕业生思想在短时间内变化剧烈,生理问题(有些毕业生因就业频遭挫折,内分泌失调导致大量掉发、头发急白等),心理问题(焦虑、迷失方向、内心失落等)产生,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强、实际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固有的属性,导致围绕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时效性。
(三)变化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环节多,其过程涉及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用人单位、高等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等方方面面,关系错综复杂。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境变化剧烈,心灵经受着成败、得失、取舍等矛盾的煎熬,情绪多变,这些都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变动,表现出强烈的变化性。
1.不同的就业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不同,内容与方法各不相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就业准备,接受就业指导和咨询,参加供需见面和进行双向选择、签约,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毕业生资格审查、体检、毕业生鉴定,领取就业报到证、毕业证等证件、文明离校、按时按规定报到上岗等六个重要环节,不同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教育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在准备简历、自荐材料环节,应着重进行诚信教育,不能采取简历注水等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在面试环节,要着重加强礼仪礼节教育,帮助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以不俗的举止、优雅的谈吐脱颖而出;在领取报到证离校赴用人单位报到阶段,要信守诺言、遵守合同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避免毕业生擅自撕毁就业协议、恶意违约现象的发生。这样,在不同的环节,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变化性。
2.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遭遇的矛盾、困惑、压力数量多、分量重,思想处于变动不居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具有强烈的变化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不少毕业生赶赴了多次招聘会、经历了多次面试,工作岗位都可能敲不定。在多次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及折磨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是思想情绪急剧动荡变化之路。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这种变化,以变应变,针对不同的个体、针对不同个体在不同时空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症下药地适时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抚摸”工作,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明显的变化性特征。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22
[2]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50.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号12SKG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