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带“自”诗研究
2012-08-15赵宜欢
赵宜欢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00)
一、综述
杜甫善用“自”字,体现了作者的性格、思想、情感和诗中的情韵。清人薛雪的《一瓢诗话》云: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无私”,“寒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等,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为什么讨论“自”这个字?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在《汉语大字典》里有这样的解释:“①《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段玉裁注:‘凡从自之字,《言部》詯,胆气满声在人上也。’③代词,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本身’。《集韵·至韵》:‘自,己也。’⑤自然地,不借助外物;仍旧,依然。唐杜甫《滕王亭子二首》之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1]P3046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自”字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只要是有才的人,一般都会自诩甚高,一旦达不到自我的要求,就会自悲自悯,而且杜甫一生漂泊岁月多,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内心自然会不平,但杜甫又不是拘泥于小我之人,这些带“自”诗可以看出杜甫狂放不羁的性格,又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种自我思想的矛盾在他的内心挣扎,最终就会表现在诗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带“自”诗与杜甫性格、行为的关系
杜甫的性格和行为,新旧唐书和唐才子传都有提到。《旧唐书》:“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2]P5054《新唐书·杜甫》[3]P5736、《唐才子传笺證·杜甫》[4]P356都有这样的描述。
究竟这些带“自”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性格的呢?
新、旧《唐书》中说到杜甫的性格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样的性格当然会影响他的诗歌创作。钟嵘在《诗品》中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10]P2
以下是杜甫带“自”诗:《乐游园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大云寺赞公房四首》、《画鶻行》、《忆弟二首》(其二)、《示姪佐》、《遣怀》、《归燕》、《蒹葭》、《苦竹》、《蜀相》、《杜娟行》、《游修觉寺》、《后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柳边》、《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早花》、《滕王亭子二首》(其二)、《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其二)、《雨》、《别蔡十四著作》、《晚晴》、《西阁二首》(其一)、《雨四首》(其四)、《月》、《南极》、《西阁曝日》、《瀼西寒望》、《愁》、《江梅》、《孤雁》、《鸥》、《雨不绝》、《园》、《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触目》、《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二)、《寒雨朝行视园树》、《日暮》、《即事》、《写怀二首》(其一)、《江边星月二首》(其一)、《江边星月二首》(其二)、《舟月对驿近寺》、《南征》、《清明二首》(其一)、《遣遇》、《宿花石戍》、《归雁二首》、《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简台省诸公》。[9]这些带“自”诗都反映了作者的那种矛盾的情感、褊躁的性格、狂放的行为和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有那样的性格,作者才会有那么多带“自“诗,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只能选取部分诗歌来解释。《西阁二首》(其一):“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 ”“在夔先寓此。 ”[9]P758《南极》:“近身皆鸟道,殊俗自人群。”“黄希曰:此用《尔雅》四极中之南极,夔在长安南也。”“公诗:白谷气候殊。当是夔地名。”“亦厭居南土,撫景感怀之作也。 ”[9]P763《瀼西寒望》:“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9]P521“瀼西为来春移居之处。”“是诗为居瀼根由。蓋西阁之寓,险绝人区,賙烦亲故,久欲去此而谋居矣。”[9]P522《日暮》:“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9]P558《写怀二首》(其一):“冉冉自趨競,行行见羁束。”(一七八)“久困于夔,而发为达观任运之词。 ‘冉冉’、‘行行’,所谓‘劳生’也。 ”
诗歌能反映人的性格。金启华先生在《杜甫诗论集》中写道:“杜甫对一切事物希望听其自然,达观随寓,忘情荣辱,绝圣弃智。 ”[11]P27“用世不成,出世不得,他见到山寺,又怀疑到自己的信仰,而产生卜居的念头。 ”(《南征》)[11]P29“他功名蹭蹬、仕宦无门、买药都市、寄食友生、残杯冷炙、到处悲辛。”[11]P33杜甫一生漂泊流离,生活艰辛,并且还是个恃才狂放的人,所以,在人生价值没有得到认可,社会战乱不断的情况下,他的自我意识就会表现得很强烈。他的情感和性格的矛盾就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所以,诗中的字眼也很夺目。我们在此之前讲到“自”的各种意思。一种想要坚持自己,但世俗的逼迫让他内心十分痛苦,隐居让他的身心得到放松,但是,又不能让他的才能和济世的抱负得到施展,所以这种矛盾就表现在了诗里,表现在了“自”上。正像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所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故作诗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饮诗》云:‘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10]P484杜甫的性格和行为更具体地反映在他的带“自”诗中。
杜甫的带“自”诗反映了他矛盾的情感和性格,以及狂放的行为,反过来他的这些性格、情感、遭际也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
三、杜甫带“自”诗的分布与意象分析
带“自”诗占杜诗篇幅还是很多的,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全唐诗》[5]只是收录诗歌,并不对诗歌和作者作出分析,本文只是用其来参照诗歌的数量。本文的诗歌来源于《杜少陵集详注》[6]、《杜臆》[7]、《杜诗镜铨》[8]和《读杜心解》[9]。 天宝十年至至德二年写了上文中列出的前四首诗,乾元元年至乾元二年写了紧接着着的七首诗,上元元年至上元二年写了紧接着的四首,代宗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写了紧接着的七首,大历年间,杜甫写了三十三首带“自”诗,从上面的《雨》一直到《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简台省诸公》。(参看第二部分的第七段)这些年杜甫在云安、夔州、西阁、瀼西等地卜居,这些带“自”诗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状况,靠人救济,穷困不能自已。
杜甫这些带“自”诗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意象,一是动物,一是植物,一是自然现象。第一,动物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孤雁》:“野鸦五意绪,鸣噪亦自纷纷。”《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鸥》:“江浦寒鸥戏,无他亦自饶。”“羡其闲而自得,伤己之触多愁多障也。全从反面照出自身。 ”[9]P524第二,植物有《遣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蒹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苦竹》:“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柳边》:“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早花》:“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第三,自然现象有《雨四首》(其四):“繁憂不自整,终日灑如丝。”《舟月对驿近寺》:“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 ”《月》:“尘匣元开镜,风簾自上鉤。 ”《日暮》:“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雨》:“轻箑烦(一作须)相向,纖絺恐自疑。 ”“‘烦相向’,用非其候也。 ‘恐自疑’,服不以时也。 ‘烦’,就人言,‘自’,指‘絺’言。 ”[9]P495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写道:“然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 三江五湖,平漫千里,因风石而奇尔。 ”[10]P307许顗在《彦周诗话》中写道:“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 ”[10]P387梅圣俞云:“作诗须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杜甫这些带“自”诗都是运用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诗中的意象也给人清新自然之气,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疏放,寻求解脱的心理。能看出作者向往自由的生活,但又被那个社会所羁绊,所以,自然与自我意识撞击出了诗歌创作的火花。
综上所述,无论是杜甫的诗还杜甫本人都让人感动,他流露在诗歌中的真性情,从带“自”诗中了然。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五卷)[M].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0.
[2]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全十六册)[M].第十五册,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5.5.
[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全二十册)[M].第十八册,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2.
[4] [元]辛文房撰.周绍良笺證.唐才子传笺證[M].北京:中华书局,2010.9.
[5]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少陵集详注(上、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4.
[7] [明]王嗣奭撰.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
[8] [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9]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2000重印).
[10]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4(2004重印).
[11] 金启华著.杜甫诗论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9.